![]()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系統組件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9)
- - 完全整合繪圖及北橋功能的單晶片處理器 Intel 32nm Sandy Bridge 已流片 :shock: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859799)
|
---|
引用:
一、我48樓說cache與DRAM兩者之單位面積、成本、功耗等天差地遠...我看不出你這則說的跟我說的有何關聯?引我48樓之言卻講不相干的事不好吧 :jolin: 二、「有些人」是誰你可不可以明講?我還是看不出你講的是那些人 :stupefy: 三、其實兩巨頭原本都有自己的強項,後來也都有學習對方一部份優點,競爭的雙方彼此仿效是常有的事。不過AMD近年相對走下坡是事實,SSE5的規格也確實不如AVX... |
引用:
這是搞笑的不要太認真. :ase 不過以現在技術是可以做到的, 拿ibm的edram來做就可以同時解決速度跟功耗, ibm新的cell已經用edram來做L2了, 而巴掌大旳cpu以前ibm就做過了,(八核powerpc) cache認真回答: 其實cache的擊中率關係最大的不是硬體設計而是OS,一般OS會把cache規劃成3區: 1. 當一般ram用OS專用區不會cache out. 2. 不會cache out區.(這跟OS設計有關,一般都是一些緊急程式不能被cache out,ex.cache管理程式) 3. 一般cache區. 一般情況只要擊中就是由硬體自動, 但是一旦miss硬體只會產生一個中斷叫cache管理程式自己想辦法, 要cache out多少從dram哪個位置搬進多少都是由程式決定不是硬體, OS設計好壞影響非常大. |
引用:
x64的規格就是由AMD主導的... |
感謝deepvoice大的解說。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我以前覺得快取越大越好,現在才知道不完全正確。 |
引用:
老實說我對這種說法滿好奇的 由於算盤書第三本仍停留在討論P4和K8的階段 所以我上網搜尋了一下相關資料 根據我是PDF的PDF所述 K10的L1採用 2關聯度的LRU L2採用16關聯度的近似LRU CORE2的L1則是 8關聯度的 應該是近似LRU(8關聯度還LRU太噁心) 整體看起來似乎都是硬體控制 想請問一下資料來源讓我增長些見識 當然假如原PO說的是指說像OS劃出部分記憶體給其餘更慢速裝置作為快取 那我一定舉雙手雙腳同意 我所好奇的點是現在X86家族的CPU中 是否有CPU的L[X]快取是由軟體管理而非硬體這點 還請提供資料 |
引用:
上面說的是實作面的東西,書上找不到的,(國外應該有) 請參考實作品 http://kernel.org/ |
引用:
還有盡信書不如無書, 很多寫書的人本身是不懂實作的, 而懂實作人也不一定會寫書. :think: |
容我插一下花
快取大不代表命中率高 演算法才是重點 這點相信大家都會同意 另外,有關C2D很依賴快取一事 說真的現有所見的測試報告,雖說是拿同樣時脈不同快取大小的CPU來測 問題是不知道有沒有注意到一點,這些C2D CPU,L2管線數並不相同!! 不同的管線數,CACHE的效益可是完全不同的! |
蠻期待 Intel 完全整合繪圖及北橋功能的單晶片處理器
想看看繪圖方面是效能極佳還是笑能極佳 |
引用:
一、唉!除非你能證明AMD的快取演算法比Intel的快取演算法還高明,否則命中率也好、演算法也罷,不都是空話 :jolin: 二、你講「管線數」不對!正確的說法叫「Associative(關聯性)」 三、我看過的相關評論只說從「Merom-4M」tick 到「Penryn-6M」有將快取關聯性從16路提高到24路,倒沒聽說從「Penryn-3M」到「Penryn-6M」之間有改變快取關聯性。 但如果快取越大關聯路數也要越多才合理,那也只是證明 Penryn-6M 的快取設計一樣是正確的,Intel的RD又不是笨蛋,你懂的他們會不懂嗎 :jolin: 再者,雖然我只拿實際產品及實測數字做比較,但並不表示我對「快取命中率、演算法、關聯性...」等完全沒概念 :jolin: 原因我上面已經說過了 四、與快取演算法相較,Intel的非循序執行管線與LSD等設計才是更值得大書特書的吧!你們既然有時間吵快取演算法,為什麼不順便討論一下更技術性的東西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8:42 P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