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顯示卡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8)
- - [首測]HD 4870x2 CrossFire...屎上最強組合!!!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810266)
|
---|
引用:
如果要讓全系統全負荷的話... 耗電量一定會再往上飆... 甚至硬碟 光碟 都還有發揮空間... 不過小弟認為3Dmark06運作時... CPU還是會吃掉不少電... 因為在小弟CPU未超的情況下... powerangle量到的最高瞬間耗電約少了100w... 代表CPU此時還是有很大的影響... 小弟測到的最大耗電...換算成power輸出的話... 大約是750w上下...直接算800w的話... 保留200w的空間... 相信一顆千瓦的power來推兩張4870x2應該是綽綽有餘 :) 狼大要不要衝兩張4870x2來測power啊!? 配合QX6850上4G... 可以榨乾不少power了 :D :D |
說到ALL LOAD
Furmark只跑單GPU 因為跑完之後開啟GPU-Z看溫度 結果核心二無動於衷...... 偏偏風量是從前方吹至核心二再到核心一 核心一最常使用卻承受前方吹過核心二的熱風 感覺4870X2散熱器設計方面有缺失.... :jolin: 我又測了三豬06+影像轉檔 這就符合GPU跟CPU同時高負載使用的環境了 測試結論 一樣600W搞定 不會發生不穩定或是重開的情形 我在整理一次我的配備 QX9650未超 RAM 8G ASUS P5E WS PRO 4870X2 LSI 8888elp陣列卡 Sony 840A燒錄機 兩顆迅猛龍(300G版本)裝在聯力12cm風扇硬碟架 四顆富士2.5"萬轉SAS(36G)裝在SNT3.5"單槽陣列架 25cm風扇(5G烽火輪)+後吹12cm系統風扇 臨時測試用POWER 海韻S12-600Wpfc 可以跑喔(ALL LOAD一樣很穩定) |
引用:
CPU跟顯示卡全吃+12V 以這種狀況來說,+12V附載很大 再加上+12V分配沒那麼剛好就有可能某一組會過載 不過正常Power都會把瓦數往上抓個至少10%的安全值 (以1000W來說很多都可以輸出到1100W) 所以過載應該是不至於 要不然顯示卡借狼大幾天玩玩,滿足大家的好奇心 我記得3DMark每一代的Feature test中的Pixel Shader都是吃電量很大的項目 以06而言是這個 Vantage...沒用過,因為我不用Vista! |
引用:
應該是說,假如有一套遊戲或程式同時讓全部的CPU與GPU動起來,以gungun兄的配備(尤其處理器加壓大超下)很有可能破表。 引用:
重點就在此,未超未加壓下其實四核並不耗電,尤其您又是45nm系列。 引用:
因為加壓後的CPU,無論有無超頻,待機耗電量都會往上跳一大截,更別說在加上負載後。 此為半導體電阻特性並非線性使然。 以在下之前測試單卡HD4870的耗電數據來看: FURMARK 1X:PCIE輸入11.06A,ATX24P 12V線路端6.93A 作業系統待機:PCIE輸入3.78A,ATX24P 12V線路端3.05A 假使單張4870X2耗電量為單張4870的1.8倍,則12V預估需要32.382A,兩張就接近65A,約是777W,所以可以見得還沒逼出最高耗電量。 |
引用:
感謝郎大指教... 小弟再慢慢嘗試其他方法逼出更高的數值... |
將近1000瓦的耗電量
用220V輸入會不會比較安全啊? 110V的電流很大吧? 冷氣機好像也是這個道理 反正這POWER有Active FPC輸入110/220應該都可以吧? |
這種時候,1.2KW的SPS存在的意義終於浮現! :laugh:
|
引用:
可以而且強烈建議改用220V輸入,不過需做好接地,以免造成感電事故,若無確實接地,接地線處將會從EMI濾波器中的Cy產生220/2=110v的分壓,機殼因為與接地線相接,也代表機殼上將會帶有110V的電壓,比起110/2=55V要"爽"上許多。 :laugh: |
引用:
所以狼大趕快吧某顆1.2KW的報告生出來吧,再放下去靈芝都快長出來了 :laugh: |
引用:
工安事件又要多一個案例 拆裝電腦的時候被高壓電死案例 :stupefy: 不過現有POWER的SIZE裝的進220V規格的元件嗎 220V的變壓線圈可是很大的 而且電容得要多大顆..... 搞不好還得加上啟動器以及斷電保護器 可能得要重新制定POWER的大小.....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1:35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