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日常生活中大家願意且可以忍受的步行距離是多遠呢??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693948)
|
---|
30min~1hr.....
|
我簡直是每天都在走路
無時無刻的走 在天堂2裡面... |
引用:
的確...在中南部大眾運輸工具比較不發達的地方沒有機車真的很不方便... :think: 但是步行的好處還是不容置疑的吧? :confused: 雖然我目前就是住在台南...也有一台自己的機車... 而且我超愛我的機車以及騎車的感覺~ 但是步行來回一小時以內可以到達的地方我都還是堅持用走的說... :rolleyes: |
有一年刮大風下大雨,那天又到晚上七點鐘才下班
從新光路那裡騎了沒幾公尺就碰到路面都是淹水,機車只好用牽的走 想說往東比較不會淹,就繞了遠路,結果一樣慘 牽了一大段路,中間稍事休息,最後把車停在八德路,然後繼續走 經過九如路時,水已經到了膝蓋,電箱大概秀斗了,路面一片漆黑 走在中華路上,還可見到救生員划著救生艇 全身濕透了,這時突然想要....跑大屎館,慘~ 經過美術館時,不誇張,行道樹都已經彎得不能再彎了,深怕倒下來被砸到 終於....到家時已經半夜一點鐘了 沒有逛街,沒有人陪,純粹就是想走回家 這是我走最久,可能也是最遠的一次有趣經驗 隔天,去了公司才發佈颱風不上班,可是外面卻是無風又無雨,哈 |
其實我想大家可能誤會了我的問題.
我是想問, 下班下課後, 大家願意 "每天" 花多少時間步行回家??!! 上班上課一般都很趕, 所以走路上班上課者少吧. |
有一年(忘記是那一年了),我去到高雄女中維修讀卡機時,繞校門一圈,幾乎找不到停靠機車的位置…
當我完工之後,忍不住向教務主任詢問: 「為什麼校門口有那麼多機車呢,貴校有那麼多員工、老師、工友嗎?多到校區內劃不出足夠的停車位?」 教:「哦!那些都是學生騎的。」 呆瓜的我:「可是…她們不是大部份都不滿十八歲嗎…(這不是公然縱容違法嗎…)」 教:「她們在交通上有些需要,所以也沒有辦法。」 呆瓜:「……」(這就是所謂的中南部觀點嗎…) 這時呆瓜突然有點懷念,很久以前在台北信義路上的高中生活,那時的高三學生,僅有少數幾個偷偷摸摸地騎乘機車,而且還常常變換停車位置,因為教官還會不定時出去抓… ----我是分隔線---- 回到主題,常人漫步的時速約為4∼6公里。我個人覺得,如果走到目的地會稍事停留的話,我個人可以接受5公里左右的步行。 但若去到即回,我想單程30分以內是我還能接受的極限了吧(去回就是一小時了)。 至於趕時間的情況,自然另當別論,我想應不在樓主想要討論的範圍之內吧。 前面有可以步行兩小時以上的網友,我真是萬分佩服啊… |
我會為了去圖書館走路走三十分鐘左右,再加上回程,共一小時左右
|
走路是不錯的運動。一般人每日步行約三公里,運動量就夠了。幾乎不太會生病。
走路姿勢很重要 ,正確走路姿勢,幾乎全靠大腿在用力,所以走太多路,大腿會痠。 不正確的走路姿勢,走不了多遠,小腿很就會痠。硬上的話,小腿肌肉就會逐漸「大塊」。這對女性朋友很傷。 「正確」的走路姿勢,絕非「理所當然」或「自然而然」就會的。「學習」和不斷地「練習」,是養成習慣成自然之前的必要過程。在我讀小學的六年中,每週六次,每次來回五公里的路程。常常變換各種走姿,邊走邊玩。終於找出走得快又省力的姿勢。很多很多年後,我才知道那就是正確的走路姿勢。 就像閱讀姿勢不良,會造成近視眼。走路姿勢不正確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例如:姆指外翻。慢性的傷害,要長時間積累,才會爆發。女用高跟鞋,加速了這個過程。不會走路,又愛穿高跟的年輕女性,一堆腳姆指外翻到要動手術治療。 良心建議:只要用對姿勢走路,腿部線條自然漂亮,不穿高跟就夠美了。 |
引用:
我家距離學校15公里之遠... 雖然曾經步行過一次... 但是 "每天" 的話絕對不可能... :jolin: |
最近幾個月上下班通常是搭捷運;偶爾騎腳踏車;睡過頭且不方便騎腳踏車的時候就改騎機車。
上班: 住處-(走路20分鐘。約1.5 公里)->捷運南勢角站-(捷運40分鐘)->捷運市政府站-(接駁車15分鐘)->辦公室。 下班: 辦公室-(接駁車15分鐘或走路30分鐘。約2公里)->捷運市政府站-(捷運40分鐘)->捷運南勢角站-(走路20分鐘)->住處。 一天花在通勤上,往返合計大概走 3-5 公里。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6:55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