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為什麼數位技術無法模仿底片的層次?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021940)
|
|---|
引用:
法拉利不就是了 :laugh: |
引用:
前面的完全同意,不過最後一句關係到本行就不得不稍微提一下,其實現在的電影全數位攝影已經超過底片不少了,現在除了一些有個人堅持的導演或是特別的需求,底片其實是少數電影在用了。 對攝影來說數位的優勢遠沒有電影界大,光一個Roll只有10分鐘的限制,還有機身靈活度,跟現場導演的即時回應跟成本,底片在電影界很難有理由存活下來,在攝影界很少東西一定要數位才能做,而電影界裡就有不少的例子是只有數位拍攝才做得到的。 |
謝謝您的指教..
電子廠的親戚跟我說目前數位感光元件只能做到8bt,就是只有8的8次方的顏色. 以後如果進步到16,32bt..或許問題就可以解決.. 到那時候才會花大錢買數位相機 :p |
電影膠捲用135的一半 半片福的格式 即使以電影底片 也只能榨出最多4K的解析度
現在電影應該很多用4K以上的數位攝影技術在拍了 等8K流行 135膠捲就沒搞頭了 |
引用:
數位機種很早以前就已經進階到12bit-14bit以上了... |
引用:
現在光是市面上可以買到的CMOS Image Sensors,就可以達到10bit Output了。 http://www.onsemi.com/PowerSolutions/parametrics.do?id=101682¤tSession=8318706683D5314CEA34F2688021E91F.tomcat1 何況是相機中高階品牌的感光元件,甚至可以達到14bit. New “Leica M” Uses CMOSIS’ 24-MP CMOS Image Sensor - CMOSIS - CMOS Image Sensors 引用:
Canon U.S.A. : Image Quality 引用:
Nikon | Imaging Products | D3S | D3X - Exceptional Image Quality 引用:
|
引用:
數位機背都用到16BIT了 問題是感光元件的能力並沒有到16BIT :rolleyes: |
引用:
那這位同學可能要改寫一下感光元件的bit數定義..... 感光元件的"bit"數是來自於AD轉換,本身元件只是在儲存光電子而已.... -- AD做得好不好,這時候就會差很多;此外,熱雜訊的問題也會干擾到實際採樣的有效bit數 總的來說,假設感光元件現在只能採樣8bit,那麼大家都可以快點下課洗洗睡 JPG檔案就可以符合各位大恩大德的需求... RAW這種東西就丟垃圾桶就好 |
引用:
+1 看來我那5TB多的RAW,真的可以刪除丟到垃圾桶了。 :laugh: :D |
引用:
最近這幾天才從CRT換成LCD 沒辦法,壞掉了 而且我原本以為2012就能用個幾萬塊就買到OLED 現在是用ASUS VG248QE |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8:12 P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