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新冠肺炎日本人疑在台染疫 連73天本土零確診留疑雲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176065)

yougenmi 2020-07-02 10:21 AM

引用:
作者blair
對他國來說
必須提出我國無症狀患者比例奇低的「科學證據」

我個人覺得可能的原因

提供你兩個想法

張上淳表示
無症狀感染者都是因和確診者接觸

境外移入

剩下的就讓你自行吸收做功課了

SMiLEAhPaiN 2020-07-02 10:25 AM

日籍女學生接觸者抽血驗抗體 初步確認67人陰性
不過這是昨天的新聞就是,要看今天還有沒有新的報告
:think:

misman+++ 2020-07-02 10:44 AM

引用:
作者n5688
像觀光業 以現在的全球疫情狀況 我們賺得到的 遠遠不如疫情大爆發時
人命及經濟的損失 而實際上 台灣人也不傻 現在還希望政府放人進來
甚至還敢出去觀光旅遊的 應該是少之又少..


小明:你在找我嗎???

台灣白目的人,還真的不少.....沒看疫情初期,一堆人貪便宜出國旅遊.....然後就多了一堆境外移入的病例......


:jolin: :jolin: :jolin: :jolin:

豆子 2020-07-02 11:02 AM

引用:
作者misman+++
小明:你在找我嗎???

台灣白目的人,還真的不少.....沒看疫情初期,一堆人貪便宜出國旅遊.....然後就多了一堆境外移入的病例......


:jolin: :jolin: :jolin: :jolin:

旅行是花自己的錢,所以當然越便宜越好。
確診是花國家的錢,多少無所謂啦,如果一開放旅遊,鬼島的人一定有恃無恐的一堆人跑出去,但如果確診自費,你看會有多少人敢出去。

LDSKING 2020-07-02 11:34 AM

引用:
作者yougenmi
我個人覺得可能的原因

提供你兩個想法

張上淳表示
無症狀感染者都是因和確診者接觸

境外移入

剩下的就讓你自行吸收做功課了
小綠毛顆顆哥又要人去做功課,還好這次沒提那丟人的盛行率 :laugh:

federer888 2020-07-02 12:00 PM

現在就是一種沒用的含藍教遺族不斷找碴的概念
醫療量能就那麼一點
目前為止死亡人數7
比起罕見疾病死亡的還少
然後就一直要普篩? 不知道要普什麼
今天普篩陰性,不代表明天陰性
死亡人數7騙不了人,真的騙人見獵心喜的含藍教遺族一定會拿出來大做文章
整天要普篩不知道是普三小
泛藍遺族要嘛敢快回歸支那,因為你們雜碎認為台灣很危險
要嘛敢快死一死,不要吃裡趴外當賤種,不用普篩了,大家一起幫這些雜碎普度就好

n5688 2020-07-02 12:54 PM

引用:
作者misman+++
小明:你在找我嗎???

台灣白目的人,還真的不少.....沒看疫情初期,一堆人貪便宜出國旅遊.....然後就多了一堆境外移入的病例......


:jolin: :jolin: :jolin: :jolin:


這個問題解決也不難

入境隔離14天 費用自付 再來染病沒關係 費用同樣你買單就好
時中說了 一個確診者平均要200多萬醫藥支出
旅遊很便宜我是相信 但200多萬應該夠你出國幾十趟了....

yougenmi 2020-07-02 01:51 PM

引用:
作者LDSKING
小綠毛顆顆哥又要人去做功課,還好這次沒提那丟人的盛行率 :laugh:

小粉紅
最近怎麼都沒出現
是忙著玩RO嗎
顆顆

fUMIsAN 2020-07-02 01:54 PM

引用:
作者n5688
這個問題解決也不難

入境隔離14天 費用自付 再來染病沒關係 費用同樣你買單就好
時中說了 一個確診者平均要200多萬醫藥支出
旅遊很便宜我是相信 但200多萬應該夠你出國幾十趟了....


我也覺得入境確診者的醫藥支出要自付,
如果一開始政府就把規則都說清楚,
或許不會有那麼多人繼續出國旅遊,
或許不會有那麼多的僑胞們回臺灣。

不過在我們臺灣國內染病的部分(本土病例),
是政府對入境者把關不嚴的結果,
健保應該支付。

人生現在才開始 2020-07-02 02:01 PM

首見!新冠肺炎引發血栓 害中年男病患勃起4小時
疫情可能要失控了...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6:25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