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路肩騎機車 傷亡風險增77%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985772)

漲 停 2012-10-04 08:29 AM

引用:
作者cjc6352011
有啥好吵得
喜歡騎慢點的就騎路旁邊
喜歡騎快點的就騎路中間


PS:我都騎時速2.30公里
所以我都靠路邊騎
反正我不趕時間



騎路邊面臨到的風險是變換車道 , 以及其他車種的匯流 .
變換車道的風險永遠都比直線行車來的高 !
所以當你在路邊遇到路況需要變換車道的時候 , 請特別注意後方有無來車 ,
保持安全 .

<< andy1106 >>. 2012-10-04 09:02 AM

路肩?

只有路肩而沒有機慢車道.....這應該是指桃園吧 :laugh:

漲 停 2012-10-04 09:03 AM

有路肩沒有機慢車道 , 全台灣到處都有 !

orea2004 2012-10-04 11:35 AM

引用:
作者鐵甲無敵金鐘罩
機車專用道只有隧道汽機車分流或是橋樑分流才會出現
汽車不過來搶機車的專用道
一般平面道路是機車優先道

大度路,承德路都非隧道非橋樑,可是都有機車專用道。

引用:
作者鐵甲無敵金鐘罩
不過也不用光怪汽車
道路環境這麼差
機車也並非沒有責任
民眾素養才是最大問題

那騎機車的還真要跟汽車駕駛們說對不起,
害各位要來跟搶機車專用道通過,佔用機車專用道來停車,
害各位不能隨時隨地開門。

orea2004 2012-10-04 11:40 AM

引用:
作者NSRC
會被逼車 是因為你騎法不像汽車 還有速度太慢
速度至少 >60

跟速度無關,除非你快速度高於周遭速度,不然一樣會被逼,
因為就是有人不希望看到機車在他前面。

引用:
作者NSRC
要騎在車道中間 <--這很重要

但大部分教導安全騎乘的宣導,都會告訴機車騎士要稍微靠左或靠右,
因為這樣可以沿著前方汽車輪胎個軌跡走,路面會比較乾淨,
尤其是地面有水的時候,有輪胎壓過的地方會比較乾燥。

漲 停 2012-10-04 11:42 AM

引用:
作者semmy
能看到第二線車道沒有禁行機車的,多數是公路局負責維護的

不過也是有部份公路局維護的道路第二線車道有禁行機車,不知道是不是地方政府跑去惡搞的

台北市、新北市與公路局負責維護的道路,基本上多數都會符合道安規則99條要求的二線道的規定

違法在第二線車道劃上禁行機車的,都是台北以外的縣市政府負責維護的道路。想看這樣的道路,當你到桃園後,離開台一線省道後通通都是了!



就我跟公路總局接觸過的經驗 , 基本上他們的態度也是
兩線就會畫上一線禁行機車 !

orea2004 2012-10-04 11:43 AM

引用:
作者太古
除了黨主席有爭取到的塗銷以外,兩線道內線大都畫上禁行機車吧!

三線道才會有

漲 停 2012-10-04 11:45 AM

機車騎太慢才會被逼車 ?

不 , 通常都像我說的 , 因為內側有龜車佔住車道 ,
而不耐的汽車駕駛就到外側來吃軟柿子 !
這影片中的機車慢嗎 ? 不 , 他比所有內側的汽車都快 ...


也可以透過這影片看到 , 幾乎所有機車都騎路肩 ,
有幾個人懂這個叫做路肩 , 而路肩依規定不能作為行車空間 !
少數幾個腦袋清楚的機車騎士按規定騎在最外側沒有禁行機車
的"唯一一個"車道上 , 還要被逼車驅趕到路肩去 .

[YOUTUBE]19zDwXylsko&start=30[/YOUTUBE]

orea2004 2012-10-04 11:53 AM

引用:
作者太古
提到黨主席有需要這麼大反應嗎?
在網路上我就只看到黨主席的政績阿~
但在馬路上我就只看到一大堆禁行機車~

又不是小建說塗消就塗消
這中間要會勘評估。
但要讓那些公務員肯進行會勘,大部分
都還是要靠民意代表去爐,公務員才會動。

太古 2012-10-04 01:10 PM

引用:
作者orea2004
三線道才會有

我活動範圍都在南投,也許外面的世界更美好~

引用:
作者orea2004
又不是小建說塗消就塗消
這中間要會勘評估。
但要讓那些公務員肯進行會勘,大部分
都還是要靠民意代表去爐,公務員才會動。

是這樣沒錯
但若不是小建先發起
應該民意代表、公務員都不會有動作吧~
就像最近的鋪路姊...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4:58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