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南韓也說MA比MB(明博)好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931451)
|
|---|
引用:
如果只是面子問題,那嘉靖也不需要把大臣扁到死才讓臣下噤口 而萬曆的國本事件,再怎麼罷黜甚至廷杖,他也沒有真的痛下殺手, 要說軟弱(好聽一點是寬厚)也是言之成理。 或許正因為如此,大臣們反而更前仆後繼,把這件事當成獲取名節的手段, 視被解職或廷杖為榮耀.......反正不會死 :laugh: 還有一點就是,皇太后還健在,萬曆多少也有所顧忌。 |
引用:
張居正是改革方向完全錯誤,才吃力不討好吧. 連養在宮中不知民間事的皇帝都知道派太監去收商稅鹽稅礦稅...來錢比向窮苦農民 收田賦更有效率. |
引用:
說完全錯誤也有點誇張,畢竟是這超高難度的工作 黃仁宇也說過:張居正僅限於看到問題、但是並沒有找到解決辦法 最嚴重的問題是明代極度缺乏數字化管理 帝國統治者無法靠數據變化去評估政策成效及官員優劣 (在明代會寫文章比會辦事吃香) 即使明孝宗、張居正努力做事、仍是事倍功半 (張居正的考成法和一條鞭法便是數字化管理) 我翻閱明代田畝、人口、商業活動數據,終其一朝都是非常難以置信的極度衰敗 張居正、明孝宗能做的,也只是把這個一路向下趨勢圖劃一段水平線 而且這二條水平線離洪武二十六年的高峰也是極度遙遠 另一個問題是明朝皇帝並不清楚經濟運轉的規律 明成祖把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切開、卻不著重政治中心的經濟開發 放棄開發遼東供養北京、造成長期江南重賦 朱元璋累績下來的財富就在移都北京和北伐中完全花光 另外明朝皇帝以小商小農的心態看待通貨運轉也是另一個嚴重問題 錢對百姓是寶物,但對皇帝卻是半個廢物 一個皇帝真正的寶物是金錢灌溉出的軍隊、百姓和物資 沒有後者、金錢對皇帝來說一點用處都沒有 明代皇帝常常為了錢、做破壞後三者的生意(包含明孝宗強佔珠寶商人的貨物) 這些只是明代問題的一小部份,再打下去可以打好長的論文 不過可以說、以上明代各項缺點 放在北宋、完全沒有以上問題 王安石變法之所以被稱為失敗、最主要是永樂城戰略失誤(不過也不是王安石的錯) 但王安石變法後、北宋國力當時應是空前強盛 不然也出不了三十萬大軍伐夏、而且連野戰實力也完全在夏軍之上 這些事績放到土木堡之後的明朝 初估是在做夢、連張居正時代也做不到(對蒙古只有守勢) |
明朝的舉人進士(以及他們全家)可免土地稅免徭役
張居正改革有個重點"一條鞭法" 就是跟士族商賈收銀子 所以會被言官大批鬥 基本上 明朝是不收商業稅 套句現代話就是"自由貿易" 沒征這些銀子 不可能會有後來的萬曆三大征 魏忠賢的銀子全是從這批達官貴人身上敲下來的 當然他自己也藏私護短 崇禎即位聽東林黨建言抄掉閹黨 廢棄商業稅 國家打仗沒錢重稅全壓到農業稅 連皇帝要收稅 也被言官罵臭頭 因為史書是這批言官寫的 明亡是亡在這些不肯交稅的財閥資本家 著名東林黨人 李三才 不知道這是不是閹黨栽的 如果屬實的話那就..... 引用:
|
引用:
我極度懷疑明朝有多少商業稅可以收、民間商業活動是非常衰敗的 像陝西、南京商家數量隨時間過去,只少不多 一般沒背景的富商很容易招來朝廷的抄家滅族 我曾看過一例某富商因為沒有子嗣,甥姪搶奪遺產互告 官府反應很簡單:你們不用告了、全部充公 :laugh: 明朝後期能大規模作商業生意的…只有有背景的強力官商(如福王) 面對這類皇親貴胄、可能課得到稅嗎? 我的印像中一條鞭法應該是政府稅收全改為通貨稅(全折成白銀計價) 不再以勞役、貨物直接充作稅收 |
一般大家看的歷史書都是從文學家的手裡寫出來的
文學家說穿了大多奉在宮裡只懂四書五經咬文掘字 言官都只會為屁而屁 那懂經濟其他領域的東西 歷朝歷代到了最後就是最嚴重的問提土地兼併 現在台灣不也這樣 要懂明朝財政史要推好幾本書 有一本"度支奏議"是在寫明末財政史 引用:
就是達官貴人才課不到稅 稅都課到農民身上去 看看清雍正 怎麼抄達官貴人的銀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Hnq...feature=related |
引用:
我倒覺得最根本的問題…是明朝壓根選錯通貨種類 銀子是有限的、當通貨不足以支應經濟發展和使用需求時 必然會發生通貨緊縮、而且沒辦法像美國搞量化寬鬆 像崇禎就完全生不出通貨做事、完全失去經濟上的主動權 北宋選擇銅錢做通貨就避免了這個問題(北宋有銅礦) 宋太祖時期只存500萬貫就想和遼買燕雲十六州 到宋仁宗時期國家預算隨便都是幾千萬貫起跳 充足的通貨使北宋經濟可以幾乎不受限的大量發展 富裕程度名列各朝頭甲 可是當南宋失去北方領地後,失去了銅礦重鎮 也就陷入和明代一樣的困境 |
實用性吧
明朝初期洪武也是有發大明寶鈔 只是後來被民間所用的白銀取代 (這元朝就發過到了最後就是浮印濫發) 中國不產銀 民間的白銀來自於哪裡 不就是跟西班牙等歐美國家貿易來的白銀 這些在中國流通的白銀 全部都是來自日本 美洲等地銀礦 其中日本所產的白銀百分百完全流向明朝 那時中國是白銀藏量最多的國家 當南宋失去北方領地後,失去了銅礦重鎮 南宋也是利用貿易拿到鑄銅權 鑄銅權還是控制南宋手裡 遼和金不會鑄銅錢 沒匠人 匠人全被宋皇室帶往南方成色差很多 再加上遼金領地內都是宋舊領地 換政權不換老百姓 北宋遺民 就算以前國民政府 很多人也是用北洋政府的袁大頭 老百姓很精的 吃虧的事咱們不幹:laugh: 產地不是重點 那可以用貿易貨物易通來取得貨源 萬曆之前是不收礦稅的 中國不會缺銀子 會缺銀子那是鴉片戰爭之後的事 大量賠給國外 政府要有本事在民間敲銀子的手段 之前不是有不大陸片 在演崇禎的事 我忘叫甚麼 不是有個喬段 崇禎向百官募集銀子 最後沒人肯繳銀 繳的都是一些碎銀 李自成有一個 掠金令 追贓助餉 敲了那些達官貴人不少銀子下來仰他的軍隊 漢武帝就不一樣平準、均輸、算緡、告緡、鹽鐵酒專賣 所以漢武有錢打匈奴 反正宋元明清會滅 大抵離不開這 十二個字 土地兼併 護短藏私 貪贓枉法 臺灣現在窮嘛 不窮但是有錢人把台灣人的錢套走放在他身上 怕貶值就拿去買台北豪宅 再加上黨爭就跟明末好像 |
引用:
鑄銅權是在南宋手上,但產量已不及北宋時代的1/10 北宋時代汴京年產290萬貫,付給遼夏還措措有餘 而南宋臨安只有20萬貫、連給金歲幣的一半都不到 若非如此、南宋也不用著派兵到民間掠奪銅器鑄錢 另外失去北方的軍政消費族群、南方工業全面走向衰退 南宋沒有足夠銅錢支付金歲幣與製造商品百姓工資 通貨緊縮形成的惡性循環,錢貴貨賤、扼殺商品發展和品質 泉州在南宋初期還有能百萬貫盈餘,到理宗衰退到僅4萬貫 :jolin: 說明了這樣發展 另外在台灣的黨爭之於明未,不是好像 而是根本一模一樣 制度改了,權力的鬥爭模式仍然沒有改變 |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2:15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