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如果德川秀忠派遣日軍於西元1620年再次入侵朝鮮 可以打的贏滿清八旗軍嗎?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891441)
|
---|
我想說歐洲不統一也不一定
奧匈帝國 第三帝國 蘇聯帝國 即便是俄羅斯總統在柏林圍牆倒塌紀念會講話 也不脫希望歐洲再一統 康熙有人稱中國最偉大皇帝之一 輓鄭成功 也不免 題詞 "四鎮多二心" 兩島屯兵 敢向東南爭半壁 諸王無寸土 一心抗志 始知海外有孤忠 天地會林爽文 率全台民眾抗暴 乾隆也要屢次派各省精兵進攻 |
引用:
很同意, 歐洲不統一的好處是人材有發展的餘地, 正所謂『此處不留人, 自有留人處』, 情況和春秋戰國時一樣, 人材有擇明主而事的選擇機會(和現代企業一樣), 所以一個國王怎樣壞也有一個限度, 因為人材(連同創新的思想)會離你而去, 投靠別的國家, 結果是別的國家強大, 最後將你打敗。 早期歐洲比較強大和先進的是西班牙, 後來因為宗教和政治的問題(開始變得保守), 實力便開始轉移到西歐法國那一邊, 再後來是人材轉移到英國方面。 |
引用:
我是不知道你是不是在搞反串還是真的不懂 說句不好聽的 , 你已經虛實不分了 武士刀神 , 大都是造神運動搞出來的 以優質名刀等級武士刀的定位來說 , 那都是上級軍官才有的東西 , 所謂武士階級是也 一般量產等級的武士刀並不怎樣 , 最多砍過三五個皮甲雜兵就會捲刃 , 非常不耐用 對上明朝雜兵也到還好 , 若是對上明軍的重甲步兵 , 武士刀實際上的效果會很好笑 畢竟武士刀是設計來攻擊輕裝士兵的武器 , 並不適合攻擊金屬重甲 而組成日本軍隊最大比例的軍種一直都是足輕 , 就是穿草鞋皮甲的拿簡易長槍短弓的雜兵 :laugh: 至於所謂的赤備騎兵 , 只不過是騎著馬到戰場後下馬作戰的高級步兵罷了 , 並沒有重騎兵的突擊能力 雖說有裝備武士刀腰刀沒錯 , 但大多都是以副武裝的定位裝備的 還有 , 你竟然連鐵砲和大筒都分不清楚 種子島鐵砲就是普通的火繩槍 , 要說當時日製的優秀是不差沒錯 但是這東西在當時跟武士刀一樣難量產 , 信長當時雄霸一方時也只能勉強湊出3000火槍兵來跟武田對幹 命中率與妥善率一直是個很令當時大名頭痛的問題 而你說的大砲是大筒 , 這東西在日本實在太過稀有了實在很難討論實際戰果如何 尤其當時日本政治型態 , 通常被叫去遠征的大名都是原本對德川幕府臣服的反抗勢力所組成 , 都不是所謂的嫡系勢力 德川幕府強迫這些大名遠征為的就是削弱反德川隱敵 , 而這種軍隊都不是所謂的一軍 , 通常都是這些勢力拿雜兵湊數後丟過去的消耗品 要是對上明朝的正規精兵 , 就是上面有人說過的神機營與關寧鐵騎 , 這些都是日本戰國最高峰時期都難以望其項背的精兵 基本上裝備和訓練就差太多了 , 日軍吃鱉的比例要高太多 德川幕府時日本真正有戰力的反而是海盜 , 很多海盜本身就是受過精良訓練和有良好裝備的"原"武士階級 |
引用:
不過堅持華麗大陣仗的"伊達"被後世引申為虛有其表就是了 :laugh: |
引用:
北宋就已經在戰場使用火藥, 宋朝武經總要清楚記錄火藥武器,毒氣武器的製作及效用 宋朝是募兵制, 兵少質精, 靠火藥武器等各種裝備擋下金跟蒙古, 金與宋長期交戰, 也學會火藥技術, 蒙古滅金, 取得火藥技術, 拿去打歐洲, 建立汗國後, 火藥技術才流到歐洲 別再說中國人只會拿火藥放煙火了 http://vm.nthu.edu.tw/history/shows...powder-c01.html |
南宋整體軍力是很弱沒錯啦
可是南宋軍隊的精銳程度可能比現在美國還猛(指跟同時代相比 蒙古帝國擴張最大的就是蒙哥汗 在南亞其後代征服印度建立了蒙兀兒帝國(泰姬瑪哈 在西亞征服阿拉伯帝國 在歐洲滅基輔公國更消滅歐洲騎士團聯軍 後來蒙古因蒙哥汗的死亡停止對各地的侵略 蒙哥汗怎死的? 蒙哥汗就是在釣魚城戰役中被南宋打死的 後來的忽必略也是靠南宋降將劉整的戰術打南宋的 其中襄樊之戰忽必烈率10萬大軍打了5年之久 知道南宋守軍多少人嗎? 才8000多而已 元代把南人排於最下等 說穿了其實是最害怕南人故不給其任何權利 :think: |
引用:
隋唐征高麗失利多次的原因我想跟遼東地區已經淪為化外之地兩三百年有關。陸路攻高麗要出榆關(山海關)長途跋涉先打遼東再入侵朝鮮半島,在遼河邊就有高麗的前哨了。而且東北氣候六到八月有雨季,而後九十月逐漸進入嚴寒的冬季,二三月化冰,適合作戰的時間不長。 從關內到平壤漢城這段距離不是普通遠的,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也是如此,中間沒有一個穩固的根據地可以整補當中繼站或後勤基地,難怪打高麗要打得那麼辛苦。 明朝時遼東又變成漢人長期群居之地,可以當後勤補給大本營,支援對日戰爭。 |
引用:
隋唐是征高句麗.不是高麗這2個朝代差很多勒 |
引用:
宋朝時再怎麼弄火藥,也就搞出個炮仗,了不起是在發火時,順便燒點毒煙出來燻人。投送炮仗用的是投石器,不會用炮筒內填火藥來投擲實心彈丸或開花彈丸。 射擊彈丸火砲在中國出現時,名為回回砲,是從阿拉伯那邊傳入的。明末的紅夷大砲,是向紅毛夷買的。清初紅衣大砲,才是滿人依擄自明軍的紅夷砲自行仿製而成。 好啦!就改成中國人有用火藥搞出個「毒煙火」唄。 |
引用:
隋書 卷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六 東夷 高麗 高麗之先,出自夫餘。 (中略) 朱蒙建國,自號高句麗,以高為氏。朱蒙死,子閭達嗣。至其孫莫來興兵,遂并夫餘。至裔孫位宮,以魏正始中入寇西安平,毌丘儉拒破之。位宮玄孫之子曰昭列帝,為慕容氏所破,遂入丸都,焚其宮室,大掠而還。昭列帝後為百濟所殺。其曾孫璉,遣使後魏。璉六世孫湯,在周遣使朝貢,武帝拜湯上開府、遼東郡公、遼東王。高祖受禪,湯復遣使詣闕,進授大將軍,改封高麗王。歲遣使朝貢不絕。 (中略) 煬帝嗣位,天下全盛,高昌王、突厥啟人可汗並親詣闕貢獻,於是徵元入朝。元懼,藩禮頗闕。大業七年,帝將討元之罪,車駕渡遼水,上營於遼東城,分道出師,各頓兵於其城下。高麗率兵出拒,戰多不利,於是皆嬰城固守。帝令諸軍攻之,又敕諸將:「高麗若降者,即宜撫納,不得縱兵。」城將陷,賊輒言請降,諸將奉旨不敢赴機,先令馳奏。比報至,賊守禦亦備,隨出拒戰。如此者再三,帝不悟。由是食盡師老,轉輸不繼,諸軍多敗績,於是班師。是行也,唯於遼水西拔賊武厲邏,置遼東郡及通定鎮而還。 (中略) 百濟 百濟之先,出自高麗國。 (中略) 新羅 新羅國,在高麗東南,居漢時樂浪之地,或稱斯羅。魏將毌丘儉討高麗,破之,奔沃沮。其後復歸故國,留者遂為新羅焉。故其人雜有華夏、高麗、百濟之屬,兼有沃沮、不耐、韓、獩之地。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9:36 P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