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老師的醜聞這麼多,如何教育下一代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780897)
|
---|
為人師表應該更重視自己的一言一行,畢竟教育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種好一棵樹須時10年,但是要教育一個有品德的人須要10倍的時間. 又有一句話說:"學好三年,學壞三日". 所以老師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以前也遇過幾個很差勁的老師,不過我原諒他們(言不由衷). 大部分的老師我相信都是很好的,大概他們的私德被社會用放大鏡檢視的關係,所以少數的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
其實大家最詬病的就是教師沒有正常的退場機制
還有發生事情會官官相護的情形 如果沒有配合其他人,那也很難混下去...真糟糕 |
引用:
倒也不是什麼官官相護, 而是現在的退場機制很糟糕 多數人大概不了解現行教師聘任及解聘是怎麼進行的吧!? 現行教師聘任及解聘都是由行政人員、教師代表、家長代表所組成的教師評議委員會決議 這個制度美其名是落實教師自治、符合各校需求, 但實際上卻是個很糟糕的制度 為什麼這麼說呢? 就聘用而言, 只要家長會代表夠有力或是某方面勢力介入, 就很有可能變成變相的走後門情況 雖然現在大多數縣市都是採取聯合甄試, 但依然還是有少數縣�**晹b這樣搞, 這樣錄取的來源就很難保證 但是聯合甄試看似公平, 卻潛藏著很大的問題, 就是只能從少數通過初試的人來挑人 就很容易產生只會考試, 不會教、無心教, 或對教學沒有熱忱的人 而以解聘而言, 這更是個爛制度, 怎麼說呢? 因為學校老師大多數都是個性較為保守的人, 除非真的很糟糕, 不然誰願意做壞人? 也因此教評會通常只有兩種人, 一種是不幸被推選上本身不太有意願的, 一種是好權的人 再加上解聘老師與公務員一樣, 要有法律上的依據, 兼任教評委員的老師對這些根本很難完全了解 因此教評會很少解聘人, 被會解聘的不是太誇張, 就是協商下的結果, 鮮少是主動解聘的 再加上對於法令的不熟悉, 也常出現解聘或打考績乙等後, 卻反遭申訴評議委員會糾正的情況 而且, 在學校氣氛不良的學校, 教評會也變成派系鬥爭的場合 怪了, 解不解聘是由校內的教評會決定, 卻遭縣內的申評會糾正, 既然如此那你們決定不就好了? 因此我認為無論是聘任或解聘都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以聘任而言, 不如就將教師資格提高標準, 像律師考試一樣, 讓通過的教師都是具有高度的專業素養 取得教師資格的人再去各校應徵, 這樣才能確保合理的質與量, 像現在良莠不齊的情況實在糟糕 以解聘而言, 應該是由學校教評會以及專職的考核單位, 由位任一方提出解聘請求 再由專職的評議單位, 如公務人員懲戒委員會一樣, 就法令與事實等做出專業的決議 如此才能免除專業不足而不知、不敢、不願做出解聘決議的尷尬狀況 |
引用:
例如發生某某老師發生甚麼事 問學校校長或主任等高層都是在那邊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當然原因也就是不想得罪人以及為自己未來想...結果變成什麼事都被蓋下來 到後來就像你後面說的那樣,最多調地方....根本就是黑箱作業嘛 :think: |
引用:
啥?笨小孩何時被停權了 :confused: 只是剛好察覺跟"老師"有關的話題且開頭都會有" 呵呵",這個頗符合某網友的發言風格,沒有指誰,請勿對號入座 :D :laugh: 原來有些網友都有分身帳號阿 :jolin: ,本來也有想過在申請個帳號,但太麻煩,而且根本 沒必要 :D |
首先要釐清教育的責任家庭教育絕對是最主要
一個小孩一輩子會被很多不同的老師教導 但是他永遠都只有一個爸/媽 各行各業素質本來就是良莠不齊 這就好像你在一般公司行號裡面 總是遇到白目混帳的主管多 遇到好主管的機率低 有壞的老師 當然也有好的 只是你沒遇到,媒體也沒有報導而已 報憂不報喜,唯恐天下不亂 向來就是媒體的專長 害群之馬當然要揪出來 但是因為媒體的報導就抹煞所有老師的努力 這就有點本末倒置了 |
本尊和分身一搭一唱,不累嗎?
|
算了,幹嘛跟一個有多重帳號的人計較咧 :flash: :D :tu:
|
又是本尊,分身沒戲份了?
|
引用:
同意閣下的觀點! 敝人任教職近 14 年, 自己多年體會下,努力教育下一代的老師絕對佔有極大比例, 而遇到過的「不適任」教師也是極少數, 但特別開版來抹煞這些默默奉獻的老師, 然後以似是而非的詭辯說詞來羅織罪名, 很懷疑開版仁兄不怕妄造口業? 何苦來哉??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11:46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