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儲存媒體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20)
- - 買 Nvme pcie m.2 是否裝各 PCIE 轉接卡就能解決了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186696)
|
---|
引用:
那這張,https://m.tb.cn/h.f0TGihY?sm=05bdfd 讀取跑到13000MB/s 也是吃PCIe X4嗎? ![]() |
引用:
這種的當然不是,商品敘述說的很明白了,那是"4"盤陣列卡,跟我在樓上講的一張轉卡只能安裝一片NVMe SSD卡,完全不同的情況。 華碩早就出過類似的陣列卡,這類陣列卡雖然便宜,但挑主機板,不是任何主機都能用。 在樓上#23樓就講過了。 |
引用:
問賣家說主機板要支持pcie通道拆分 在這個前提下 目前主流的B550、X570、Z590都可以用 但B560沒有說可以,看來AMD比較香不需用高階一點的板 跟你在#23樓說的X299、X399這類板不同 看來一般消費型主機板也能用 |
引用:
時光背景不同吧...再加上我腦袋的資料庫沒更新.... 華碩那片RAID卡推出時,是3~4年前的事了,當時能支援PCIe通道拆分的主機,真的就只有X299、X399這類板。 Intel/AMD 5系列這些當前最新一代主機推出,也不過這幾年的事。 |
ASUS那張不是RAID卡吧?
看樣子比較像是把PCIe x16拆分為4x PCIe x4 這個方案需要BIOS支援調整PCIe的功能 要做RAID的話就需透過VMD之類的來處理 另外還有一種設計是採用PCIe expander架構 這種架構對BIOS的要求就沒前面那種嚴謹 如果BIOS沒有把很多東西寫死,應該可以直接使用 最後一種就是真的RAID卡~~像是Avago/Broadcom/LSI系列 這種成本應該是最高的,它的原理是NVMe插在"Storage controller後面" 所以對NVMe的存取,其實是對RAID卡動作 也因為這個關係,它的彈性最高,理論上效能最好(使用raid卡的運算晶片) |
多個M.2 在一張卡上的話,通常要看擴充卡的設計
1. 單純就只是把Slot上的PCIe信號拆成幾份,例如4份就是從PCIe port0~3/4~7/8~11/12~15,這種就要主板上的晶片組跟BIOS有支援可以設定PCIe bifurcation. 2. 卡上有PLX之類的expend 或switch 晶片,這種就沒什麼限制,唯一的缺點就是貴 3. 卡上有Raid 晶片的,是透過RAID晶片控制存取模式的,這取決晶片設計的彈性。 例如: https://highpoint-tech.com/USA_new/...40-overview.htm 引用:
|
引用:
請問 polar 兄,後來有買這塊轉接板嗎? 可以分享一下心得嗎? |
引用:
沒買 :ase 33445566 |
親戚家一台舊電腦 主機板型號是GA-M57SLI-S4 (rev. 2.0)
想用PCIE轉M.2 NVMe SSD卻行不通 用SATA開機的可以讀取到PCIE轉M.2轉卡上的M.2 NVMe SSD 但USB部分 讀取不到CLOVER四葉草做的USB 可能只能支援以前的DOS USB :stupefy: 能當資料碟使用代表主機板有抓到 還有遇到完全抓不到的 但並非完全沒希望 例如後期出的維修板因為BIOS比較新 有機會支援 |
最近也買了張PCIE 3.0X4 SSD來玩玩
https://youtu.be/dBfGhFs2oRw
這影片最後就有示範老電腦用轉卡裝Nvme m.2值不值得 檔案 755MB 影片結論: 機械式HDD COPY檔案到SATA SSD 平均約94.8MB/S SATA SSD COPY檔案到Nvme m.2 SSD 平均約378MB/S m.2 SSD COPY檔案到同一個Nvme m.2SSD 平均約 750MB/S 無聊買一張二手電競級AIC HHHL插卡式NVMe SSD Acer VT500P-Pro 給Z68舊電腦當資料碟用,結果可以抓到但無法格式化成功,還會當機 RX580顯卡驅動不見要重灌的鳥事,反正PCIE 2.0X4的速度也不期待 就把這張卡上到B550上讀取2762MB/S 寫入1445MB/S 從主NVME SSD COPY 75G檔案到VT500P 平均寫入忽快忽慢4XX-1.XG MB/S 只需一分多鐘但還是可以接受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2:11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