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影片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7)
-   -   台灣自己沒歷史喔!!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16422)

dynamo 2002-07-12 12:29 AM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strong
也不能說沒有, "悲情城市"就是鋒頭很健的歷史影片~~:p

其實, 台灣電影工業一直不完整, 加上電檢制度的干擾, 以前, 沒有人敢拍, 現在沒有人要拍, 應該是市場太小, 加上題材不討好~~

倒是, 公共電視可以嘗試拍拍電視影集來彌補!!


公視已經拍了 像之前的"寒夜" "後山日先照"都是台灣自己的歷史
寒夜蠻棒的 後山日先照前半部也很優 只可惜後半段變成蹩腳的愛情戲
記得剛看寒夜的時候心裡覺得蠻感動的
一方面是因為戲劇本身 一方面是覺得除了大陸的歷史劇和NHK的大河劇外
台灣也可以有企圖心拍這種作品
只可惜受限於經費吧 一些戰爭場面還是差強人義
後山日先照的精緻度比寒夜好 不過後半段的劇情真的太混了

記得之前看過NHK的經費一年好像好幾十億吧
公視只有這些錢拍出這樣的作品已經不錯了

warlock 2002-07-12 10:33 AM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jgfan

....
731 所實驗的木頭來源不外有三
1.共產黨員
2.東北當地人
3.窮苦平民被"高薪"所誘,自願接受實驗者
...


補充一下,來源尚有俄國人和和韓國人,
那些日本醫生評論道:
韓國圓木會不斷反抗,但是中國圓木卻十分『認份』,引頸就戮:(
以上是國小時,某電視台播的,當時還有訪問幾位參與731部隊還健在的日本醫生,
有人功成名就(例如成了痢疾的權威),有人卻窮困潦倒,有人則終生愧疚。

Crazy Dog 2002-07-12 01:10 PM

之前網友的發言,認為「政治」是台灣拍攝歷史片的最大阻力,但我仍然延續一貫的想法,認為「商業因素」才是最大的阻力,政治的因素在程度上沒那麼重要。

為了更精確的討論,我先把「政治」的定義限縮為「政府、政黨及利益團體的干預」,而把一般民眾基於其政治偏好選擇支持(買票看電影)與抵制(拒絕觀賞)區隔開來,因為後者近似於商業行為,硬要與前者放在一起討論可能會模糊焦點,這點,希望各位網友不要介意。

歷史的內容不會只有戰爭與政治,因此,歷史劇的題材也不應只限於戰爭與政治。我認為,歷史劇的題材以100年內為例,最少還有下列幾種:
1.天然災害事件:如921地震、八七水災、林肯大郡事件…等。
2.社會事件:如白曉燕案、李師科/王迎先案(老兵的社會問題及警政問題)、湯英伸案(原住民與漢人文化衝突問題)、RCA污染案(永不妥協台灣板)、老兵重婚問題(時代的悲劇啊…)等。
3.重大公共建設:如中橫的開通(人定勝天的故事+自然景觀)。
4.某些人物的生活軼事:如「人間四月天」一類的故事。
5.其他:如IDF研發過程的故事…等。
以上這些題材意識型態的成份較少,相信政治力不至於干預,而終於不拍的原因,還是怕做了虧本。像人間四月天,當初製作人抱著劇本跑遍了各電視台也是因為大家都認為這種文謅謅的愛情戲沒有人要看,而不是因為「林徽音是五星旗的設計者、梁思成是大陸中科院的院士」這種政治因素。

至於戰爭或政治類型的歷史片,我承認一定會帶來政治力的干預,但或許是我對民主政治的樂觀與信心作祟,我還是願意相信政治力的影響不會等於或甚至大於商業的考量。
我再把政治的干預分成兩種,一種是正向的干預,就是由政府、政黨或利益團體提供人力、物力、財力以及資料贊助歷史劇的拍攝;一種是負向的干預,就是政府、政黨或利益團體利用管制、檢查、攻訐、撤資、示威、抗議等手段阻撓影片的拍攝。
先說正向干預的部份。歷史事件不一定就是對政府不利的,有些是可以補充解釋當今政府政策或制度的正當性的,例如民國79年的520學運,就促成了國會的全面改選;有些是可以凸顯台灣人或新台灣人所謂的「不畏強權」的特質的(如果有人相信的話…),例如823砲戰,就是對抗目前朝野各政黨共同敵人的故事,又如日據時代的台灣文化協會,是台灣菁英以不屈不撓的態度、和平理性的手段與日本殖民政權抗衡的典範(儘管日後有不少台灣文化協會健將死於二二八事件,但針對日據時代的部份,還是完全符合社會主流價值),理論上各政治勢力應該會贊助(或最少不阻礙)這類影片,但卻沒有,為什麼?
其次再談同時會遭致正向與負向干預者,如二二八事件、美麗島事件一類的題材,是明顯有利於政治勢力的某一方而不利於另一方的。hanslucifer認為這一類的影片一定會被打壓,但我認為台灣具有實力不差的反對黨,與大陸的情況畢竟不可同日而語,因此提出一個反向思考:在影片本身夠水準的前提下,如果歷史題材有利於執政者,則執政者一定會支持拍攝,因為這是他寶貴的政治宣傳;如果題材不利於執政者,則再也者一定會支持拍攝,因為拍成了可以削減執政者的實力,遭打壓拍不成,也可以扣上白色恐怖的罪名,同樣削減執政者的實力,根本是立於不敗之地。但還是沒有人願意拍,為什麼?
當然也有只會遭受負向干預者,如謝雪紅跟她的二七部隊,我就認為沒人願意拍浪漫派台共的片子,因為宣揚共產主義畢竟還是遭受台灣各種價值的敵視,就如Lisa Hsu所言,同情阿拉伯人這種想法無法被美國人接受一樣。

阻礙戰爭及政治類型歷史劇拍攝的因素,還有一種與政治力類似、但仍舊不同的,就是拍片者的「自我設限」。其間的差異就是一個是真正受到外界因素的限制而不能拍,一個是未受到外來限制、但純粹因為自我虛擬出來的標準限制而不願拍。很多電視台的主管基於其虛擬出來的「合理假設」,認定人間四月天不可能叫座,結果呢?他們的合理假設可是錯得離譜。同樣的道理,也會有很多的製片公司基於其虛擬出來的「合理假設」,認定影片一定會受到政治力干擾而不願出資拍攝,實際上,是否真有政治力願意干擾仍未可知,但仍斷送一部片了。(…以上說法也是基於小弟的「合理假設」…哈!)

總而言之,我認為無法拍歷史片的原因,主要還是在於商業考量,政治干擾的因素是有,但只限於某些類型的片子,程度上也不如商業因素來得重要。政治雖然是隻巨靈怪獸,但它的身影還沒這麼龐大。
我討厭「政治干擾」這種藉口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它太容易被片商拿來當作不求長進的廉價藉口。

以上,仍請各位多多指教。

jgfan 2002-07-12 07:43 PM

Crazy Dog 您打了這麼一大片,那我也來說說我的看法

以下您說的這些事,我覺得以台灣的角度都是很適合拍攝的,但有些則顯得沒什麼
"話題"性,當做記錄片拍即可

不過,以歷史劇的角度,如白曉燕案、李師科等.....這些人的故事皆無法在歷史上
留下一頁,即使是臺灣史,我認為這些事,離我們太近

對於,政治力影響拍片的總總事,我想必然是有的,原本這些重大的歷史之所以發
生,乃與政治運作互為因果,我到覺得這些干擾可以使片子產生更強的話題性,當
然這是指台灣而言,若去大陸拍,真碰到高層關切,則真會拍不下去的

而所謂商業考量,說穿了即是票房問題,這種片子向來不是所謂的主流賣座片,就算
沒有干擾,投資者丟錢的時後也該要想想(別跟我說大老闆的社會責任感強烈)
而您所列的那些題材,我想要拍攝的話,應該是不會有什麼政治干預的(與政治利益無干)

===========================================================================
另外,有網友提到 731 實驗者,來源尚有俄國人和和韓國人,這事再打幾個
字聊一下,不錯,當時東北地區還有俄國人和和韓國人,731 卻儘量少碰這些人,
不外乎是俄國人和和韓國人,性情暴烈,731 關女木頭的地方,最常聽到俄國人
和韓國人的袍笑,另外會激烈反抗的還有中國年青的共產黨員

中國人不如韓國人那麼採取激烈的反抗,但決不是認份,引頸就戮,而是採取
消極抵抗(資深的木頭會以"紙條"通知其它人,別誤食有毒的食物,甚至策劃絕食)
而這種作法也使 731 困擾了一陣子,因為他們也怕實驗者因營養不良而死亡

當然,到了後期,木頭缺乏時,則公然在大街上抓人,來源也就不僅於此了

Lisa Hsu 2002-07-13 05:55 AM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Crazy Dog
...就如Lisa Hsu所言,同情阿拉伯人這種想法無法被美國人接受一樣。...

這個題目,大家不帶火氣地各自表述,實在很好。但引述別人的講法時,最好不要加上自己的想法,再說是他說的,會讓人不舒服。如果你說:「我個人認為,美國人無法同情阿拉伯人,所以這種電影無利可圖,市場上才沒有。」是不是好很多呢?

我真正的想法,是認為美國猶太人勢力過於龐大,影藝界又多半被猶太勢力掌控,所以才無此類電影出現。當美國新聞界提倡媒體自制,要求大家都不要播放賓拉登言論時,就可看出美國新聞自由有問題。不過美國新聞自由程度,還是比許多亞洲國家好很多。

國家地理台有播過一些同情回教徒的影片,前陣子「阿富汗少女」更是主打宣傳,並非沒有市場。只是這些影片提到戰爭原因,多半會避重就輕,或歸咎美國討厭的政治團體。

當然,誰也不必說服誰,就讓大家各自表述吧!

wtaing 2002-07-13 08:27 AM

  臺灣不是沒有自己的歷史... 但是臺灣目前的確缺乏強而有力的電影及相關產業...電影人才不是沒有...但大多不能集中....所以拍不出像樣的歷史好片....一部好的歷史電影要有嚴謹的考據,從衣食住行中的服裝,髮飾,化妝到說話交談的流行語等等都要仔細地考究....才能完整地呈現不同年代的史實....以臺灣目前所拍的大多數電影與影集(特別是鄉土劇)可說是大多數都不及格!有人曾嘲諷說臺灣永遠只能拍時裝片(指只能拍現在的故事),長期以來缺乏保存史料或歷史文物的觀念,影響了台灣人對歷史考證的敏感及自我要求....或許這也是過去威權體制統治下的一大不良影響!

  歷史片多以戰爭的內容為題材來拍片...主要是因為人類的歷史本來就是部戰爭史....臺灣也不例外...從甲午戰後割臺到二次大戰及戰後二二八事件,國共內戰,臺海爭奪,古寧頭,八二三砲戰等....只有最近這三十多年較為平靜...雖然三十多年在歷史發展上來看實在很短....但有關國共內戰的很多史實,卻在老兵不死但逐漸凋零中慢慢地消失了....總有一天會被人們完全遺忘(特別是在當前的政治意識型態下),如果我們不試圖去記下它的話...個人很希望國內能拍攝有關U2高空偵察機深入大陸空照的故事(黑貓中隊)...或是電子偵蒐中隊的出生入死(當年遭對岸擊落的電偵機不少,另外也牽扯到CIA在臺灣的活動)的故事....在這個方面臺灣的空軍表現之壯烈絕不輸其它國家....還有雷虎飛行特技小組也是可以拍攝的好題材....不要讓這些曾默默悍衛過臺海領空的勇士被人遺忘...電影是可以用來表彰並紀錄他們的一個很好的工具...只要我們有心的話!

Ed. 2002-07-13 09:16 AM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wtaing
  臺灣不是沒有自己的歷史... 但是臺灣目前的確缺乏強而有力的電影及相關產業...電影人才不是沒有...但大多不能集中....所以拍不出像樣的歷史好片....一部好的歷史電影要有嚴謹的考據,從衣食住行中的服裝,髮飾,化妝到說話交談的流行語等等都要仔細地考究....才能完整地呈現不同年代的史實....以臺灣目前所拍的大多數電影與影集(特別是鄉土劇)可說是大多數都不及格!有人曾嘲諷說臺灣永遠只能拍時裝片(指只能拍現在的故事),長期以來缺乏保存史料或歷史文物的觀念,影響了台灣人對歷史考證的敏感及自我要求....或許這也是過去威權體制統治下的一大不良影響!

  歷史片多以戰爭的內容為題材來拍片...主要是因為人類的歷史本來就是部戰爭史....臺灣也不例外...從甲午戰後割臺到二次大戰及戰後二二八事件,國共內戰,臺海爭奪,古寧頭,八二三砲戰等....只有最近這三十多年較為平靜...雖然三十多年在歷史發展上來看實在很短....但有關國共內戰的很多史實,卻在老兵不死但逐漸凋零中慢慢地消失了....總有一天會被人們完全遺忘(特別是在當前的政治意識型態下),如果我們不試圖去記下它的話...個人很希望國內能拍攝有關U2高空偵察機深入大陸空照的故事(黑貓中隊)...或是電子偵蒐中隊的出生入死(當年遭對岸擊落的電偵機不少,另外也牽扯到CIA在臺灣的活動)的故事....在這個方面臺灣的空軍表現之壯烈絕不輸其它國家....還有雷虎飛行特技小組也是可以拍攝的好題材....不要讓這些曾默默悍衛過臺海領空的勇士被人遺忘...電影是可以用來表彰並紀錄他們的一個很好的工具...只要我們有心的話!
個人的看法是,唉,認了吧。
從目前這個環境的人文素養,與製作者對於考證的態度,是不會有什麼理想的作品出現的。
老老實實趁著當事人還在,留下完整紀錄,擺脫當權者的意識形態操控與扭曲,以待來者,還比較實際些。

Crazy Dog 2002-07-13 09:47 AM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Lisa Hsu

這個題目,大家不帶火氣地各自表述,實在很好。但引述別人的講法時,最好不要加上自己的想法,再說是他說的,會讓人不舒服。如果你說:「我個人認為,美國人無法同情阿拉伯人,所以這種電影無利可圖,市場上才沒有。」是不是好很多呢?


由於不當引述Lisa Hsu之言論,小弟在此鄭重道歉。

t 2002-07-13 10:04 AM

其實我覺得只要是事實就應該支持
一個人本來就是有好幾面
連政治的主張也是一樣
不同意
一笑之置就好了
胡必在那大小聲
甚至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來譴責別人?
現在已經是一個文明的時代
我只是希望能把許多不同的事實交給世人或後世評斷
至於他是不是不人道
事不是人類的公敵
諸如此類的理由
道也是其次

Crazy Dog 2002-07-13 11:06 AM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t
其實我覺得只要是事實就應該支持
一個人本來就是有好幾面
連政治的主張也是一樣
不同意
一笑之置就好了
胡必在那大小聲
甚至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來譴責別人?
…恕刪…


不好意思,由於引述他人言論不當在先,造成我現在心中很多暗鬼。

如果t兄以上的言論不是針對Lisa Hsu,那就算我多疑,不必理我。
但如果是的話,我必須說:
第一,Lisa Hsu對我的意見,相當的理性,還未到達譴責的程度。
第二,我不當引用她的言論,她本來就有抗議的權利,甚至無須理由。
第三,由於她的說明,我才知道我的缺失,甚至她還提供我改進的建議,事實上,我還必須向她道謝。
第四,引述他人錯誤時,會造成第三人對原作者的誤解,引述者本來就該負起言責,最少也必須向原作者道歉。

好像有點辭不達意…?
希望不要再生風波…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6:36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