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太扯爛]台廠電動機車研發技術都做不出能在家充電的電動機車嗎???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163938)
|
---|
引用:
朋友約你去北海岸夜遊,你騎充電車只能乖乖地回家, 這就是充電車一直做不起來的原因,人們買機車不是只會都在固定的地方活動, 只要某些時候超過充電機車的里程,你只能選不去或是換別輛機車. |
看怎麼分開用途, 有段時間會跟外勞混再一起, 想當然爾也"品味"一下他們鍾愛的交通工具.
就是時間概念差異, 他們很愛一天好幾次跑來跑去, 只是距離都不遠, 但電動就是輕鬆. 同樣範圍我一天大概就跑一次, 騎腳踏車, 時間略多一點點而已, 當然體力活就完全不成比例. PS. 以上是超級弱的, 狗狗肉那種等級的還沒嘗試過~ |
引用:
因為這牽扯到很多因素, 這麼說好了, 有換電池才需付費, 若是有部份車主好幾個月只換一次電, 除了電池本身的利用率降低以外, 對使用壽命也會縮短, 若因此造成電池的故障這筆帳要算在誰身上? 不用懷疑, 就算是最後一位使用的車主也不可能認為責任是自己的, 肯定是推給其他車主, 這不是造成困擾了嗎? 相較之下, 讓車主不要把電池放著都不用, 隨時隨地把電池做交換, 如此一來讓電池的利用率最大化, 也比較能避免電池的損壞。 至於說廠商就是想多賺...., 我真的不知道有那一家廠商想少賺甚至是不想賺錢的? 況且若有去計算過電動機車耗電的就會知道, 其實睿能的收費相對來說並沒有高很多, 若是連這樣的收費都覺得高, 我認為請放棄改騎電動機車的念頭, 目前的油車請繼續騎......。 |
引用:
狗肉自己都燒過了 只有某些人以為到了自己家 自己最聰明都不會有事 我們廠內有鋰電池組裝線 自己都覺得坐在炸藥堆上了 |
引用:
你這個論點我認同....沒錯現階段電動車要長程 電池不夠力絕對是問題 gogoro用交換站也有他的說法跟規劃 但實際上會有多少人需要一周來個北海岸夜遊或是每天騎三十公里以上??? 這有沒有數據我不知道 但就我家自己以及我問我朋友們的答覆 機車交通工具都是短程居多 一天很少超過三十公里... 所以呢 gogoro也絕對可以做一台可在家充電不用電池月租方案的車 目前的充電站方案也可以並行 但gogoro會做讓你自己充電的方案嗎???? 不用月租費的. 不會的阿 更機歪的是yahama也是要做月租方案 還跟 gogoro用同樣的電池 綁標來的嗎? 太扯了 我也想買電動車 但這樣的東西我買不下去!!! |
以前電車剛發展時
充電電池能用個5年就偷笑了 通常2年續航力就剩一半 3,4年就差不多快掛了 換一顆電池2,3萬 通常聽到這個價格就幹幹叫 直接把車報廢了 然後發誓再也不買電動車 |
引用:
現在電池沒那麼不堪 直接用狗狗的費率與里程保守算一下也能知道 |
引用:
鋰電池全充放電500次還有80%蓄電量就是高品質電池了,不管用在什麼產品,筆電或者油電車都是一樣的東西,不會因為用在車上就會更耐用。差在電源管理IC的調整有沒有針對每批電池的特性,比如說充放電曲線去調整,都有最佳化而且都有匹配的話,耐用性也都差不多。油電車的全充放電次數其實不多,有發電機可以提供給馬達,所以電池負擔不大,所以可以用很久。電動汽車電池大,每次續航200~400公里都有,依照一般都市用車習慣,搞不好一個禮拜充一次電,其實500次全充放電也可以撐好幾年,而且也就續電力差點,還是可以用。所以會讓人有好像可以充幾千次的錯覺。 還有庫存半年的電池,不管原本等級多高,就是打成次級品,只能用在低階市場,也就是說一般用鋰電池的產品,只要是正規的廠商都不會採用。 摩托車低單價,電池佔成本很高,電池壞掉換電池的成本非常高,根本划不來,換電池反而比較划算。 如果不常騎或者里程數低的車主,真的不應該買電動機車,應該買油車,油車不常騎也不太會壞,電車的鋰電池可是用不用都會一直在老化的 |
引用:
換電在大學生市場,出門也是會被排擠的,尤其出遠門的 狗狗60公里一顆,一個多小時就要找一個換電站,郊外的話真的很阿雜 這也難怪大部分人還是只買油車 |
其實換電跟買斷在家充2種方式各有好壞啦
上面大家都有分析了 GOGORO最早是不能在家充電的,2代推出後過了一陣子才有 樓主應該是想表達目前只能使用月租方案,而不能買斷電池在家充不繳月租費 沒得讓人選,想騎這個品牌的車就是要繳月租費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2:01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