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婦人買便當被砂石車輾斃 超驚悚影片曝光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104143)

porocks 2016-05-09 10:44 PM

彰化鄉村這幾個月砂石車超多...不曉得為何

5/1回彰化老家渡假..騎腳踏車到田裡幫忙灑農藥
發現一條左右約五米寬的田間小路..短短幾分鐘陸續約有10部砂石車經過...有扯到...閃到差點犛田 :jolin:

iorittn 2016-05-09 10:46 PM

引用:
作者OscarShih
砂石車司機真的很衰...

+1........
還加速想並排一起轉過去
根本是找死
幫司機QQ

asdfgz 2016-05-09 10:48 PM

引用:
作者Robertcheng
這就是問題啊!大車都是營業的生財工具,油耗也驚人,沒有人嫌錢多沒事開大車去外面游車河吧!所以路上大車都是有載貨,再不然就是前往載貨或載完貨回家的路上,所以空車煞車很利意義不大,反問你一句,你會沒事開大車在路上閒逛嗎?


兩件事分開好嗎
只要不超載不超速 , 說停就停阿 , 反而沒載東西沒ABS的大車 空車沒載重 ,急煞會容易輪胎鎖死拉長煞車距離 好嗎~~

補充: 想抓我語病的樣子 , 空車 氣壓剎車就會比小客車還利 ,不超載等於小客車煞車 , 這樣懂嗎?

bigDDD 2016-05-09 10:55 PM

這個內輪差真的相當恐怖
這不是閃遠點就好
要閃非常遠
舉例來講假設你站在人行道上講手機
一台砂石車彎過去
它的內輪差可能連站在人行道的你都一起吃掉
[YOUTUBE]muiXEvNhmt4[/YOUTUBE]

艾德 II 2016-05-09 11:13 PM

就是有不怕死的神風三寶想體驗內輪差的威力... :jolin:

GOLDHAN 2016-05-09 11:47 PM

無意討論誰對錯

僅認為機車駕照考試或許可以加一些安全駕駛的講習
體驗一下其他車輛的視線死角及對外視野
很多機車騎士真的是覺得我看得到你,你就看得到我
你看得到我,自然就會讓我 會閃開我

別說大車了,光小車一個轉彎動作,視線就要轉來轉去一下內後視鏡 一下外後視鏡一下前方左側或右側確認,很多機車偏偏很愛在車輛已經開始轉彎後 還硬要切,此時車輛駕駛視線一般都已經前方確認動線上情況了,不像機車騎士轉彎時透過眼角餘光可以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常看前方車輛轉彎身旁的機車騎士還是繼續前仆後繼
根本就貼著對方車走或是在賭對方會讓他先過
把自己生命賭在別人會讓你的前提下,真的賭太大了
或是下雨天候昏暗,還不開燈的貼著大車走
我都為他們捏把冷汗,新車後照鏡很多都做比較大,也有電熱除霧或許天候不佳時你不開燈慢慢看還看得到機車,但更多的是哪種 從黑黑的隔熱紙望向小小且充滿水珠霧氣的後視鏡,一切都是朦朧美的情況

vivian0102 2016-05-09 11:55 PM

引用:
作者asdfgz
這次的新聞有撥聯結車行車紀錄器畫面, 那邊不是大車死角 ,司機有看後視鏡就可以避免
-----+-+-+++
左駕大型車最大死角是在右車門下面,舊款老車沒裝車門邊鏡的,只能憑司機經驗感覺抓角度開


哀...命是自己的
防衛駕駛自己閃遠點比較重要, 還要別人來顧會不會壓死人...遲早會出事

SanjaySinghania 2016-05-10 12:53 AM

引用:
作者艾德 II
就是有不怕死的神風三寶想體驗內輪差的威力... :jolin:

該影片中砂石車轉彎時,司機已經把幅度掌握得很好,
要是該婦人有警覺,跟著靠邊右轉來閃避,應該躲得過一劫。

mtd 2016-05-10 01:21 AM

珍惜生命,遠離大車;砂石車死角多講很久很久了,裝設輔助攝影機之類的設備能有效看清死角嗎?感覺技術上不難,應該也不會太貴才是。

Myself 2016-05-10 01:31 AM

行車教育是需要持續做的, 但是我們政府就是不懂這個. 看看這網站
http://safesteps.com/road-safet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wMsBA9GfsM

人家還找楊紫瓊代言, 與國家地理雜誌合作. 像這類簡單的動畫在網路或電視一直播放的話, 應該還是有幫助, 可以降低三寶人口數.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9:27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