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不要再埋怨台灣的物價和薪水了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019004)
|
|---|
引用:
這看起來是一組六罐的價格 假設在加州買,US$ 2.88*1.0825=US$ 3.1176 今日美金賣出匯率為 30.122 * US$ 3.1176= NT$ 93.90≒ NT$ 94 美國加州法定時薪 沒記錯的話大約是 US$ 8 * 30.122 = NT$ 240.976 ≒ 241 所以美國加州的打工族要花 0.39 個工時 才能買到一手黑松沙士 而台灣 買一箱 24瓶 網路查到價格最低大約是 NT$ 299 換算六瓶價格約 NT$ 74.75 ≒NT$ 75 台灣法定時薪為 NT$ 109 , 不過台灣沙士的容量不太一樣,台灣一瓶是 330 ml 如果換算成跟美國一樣的公升數的話 (1530 ml) = NT$57.9 ≒ 58 所以台灣打工仔要花 0.53 個工時 才能買到相同公升數的黑松沙士, 感覺起來台灣還是滿慘的阿........ :nonono: |
引用:
節目提供許多國家一起來, 提供一個在物價方面整體情況的參考 而非特例 你只單挑一個開發程度比我們高出許多的國家, 似乎只為佐證自己?再說 您是澳洲人嗎 還是網路上搜尋的... 另外 如果你要比"打工"工時和薪資 對於這點 我倒是不太了解, 可否拿和台灣經濟發展程度差不多的多個樣本來看看, 願聞其詳 至於特價物品 每個國家都有 台北大潤發的包裝飲料 便宜到讓你不敢相信 以為算錯 單價有時甚至只要個位數 很多地方便當50元也買得到 傳統市場水果一堆 蔬菜一把 隨便一二十在賣的很多 要便宜 台灣到處多的是 要為何一定要把自己說得慘兮兮的才甘願? |
引用:
因為實際狀況就是這麼慘,因為我有領過22K。 所以完全可以體會過日子的感覺。 |
引用:
台灣確實挺慘的,被壓榨的很厲害,黑松沙士在米國算是進口貨阿,有貨運跟出口的成本,但是居然還那麼便宜:cry: 中國或是台灣都有這個問題,當然這其中很多原因,離個人最近的就是價值觀的不同。 例如:整個華人社會,人工是相當不值錢的,這一點歐美跟華人國家(泛指中國跟台灣)可以說是相反,但是高人工其實也沒替歐美帶來物價的高漲(相對於收入來比)。 也因為華人國家的人工不值錢,相對的讓勞工收入降低,讓華人國家的勞工必須去背高物價低收入,這是另一種方式的蓄奴。 有些網友只看到西方國家的壓榨,但是卻忘了本身問題所在,這是很遺憾的。 例如仇恨,或是讓廣大民眾去誤認為,現在很好,基本上就是一個轉移焦點。 這一家韓國超市是離我比較近,其他家的我再去看看 :like: |
怎麼不拿全世界賣一樣價錢的東西來比較方便呢?
比如說iphone或ipad 這東西無論是台灣、大陸、日本、韓國還是美國、德國 售價都差不多的 要拿原產地來比較的話,就拿台灣土生土長的房價吧 |
之前討論過了,台灣平均換車時間是韓國的兩三倍...
最近去的新加坡,薪水比台灣高,但MRT,計程車跟交通運輸價格跟台灣差不多,這... 一樣是進口賓士,台灣的價格比起美國... 好吧,在台灣要認真工作,不能抱怨薪水 |
引用:
以居住成本來說 台灣水電是相對便宜的 房屋租金也還可以 但是 確實 台北的高房價的確令人瞠目結舌 :think: |
用一樣售價的東西比更慘
一樣299USD的產品,在平均收入4萬USD的國家賣,或是平均收入2萬5USD的國家賣,那一個國家便宜? 所以還要比嗎? |
引用:
是啊 有人些真的忽略了 有些東西不會因為你國家比較窮 就賣的比較便宜的 尤其是年輕人最喜歡消費的3c產品,CPU、顯示卡、主機板、記憶體、SSD、液晶電視、家庭音響、智慧手機、平板電腦 或是上流人士最喜歡買的房子跟車,BENZ、BMW、AUDI、LEXUS、進口黃牌或紅牌,這些車別說便宜了,到台灣還會漲價呢 房子就不用提了,眾所公認的高到亂來 台灣也只能拿吃吃喝喝來說自我滿足了 但吃喝這也不一定完全肯定 看過日本黃金傳說的人就知道 日本是有業務超市或百元商店這些的 很多打工族或家庭主婦就是靠這個把每個人的月開銷壓到1萬日元,不見的開銷會比台灣大多少 唉 反正無論怎麼說 都脫離不了一個"慘"字... |
對對對....您覺得應該要找菲律�**椄O印尼....????
不要說要找韓國....人家已經是已開發國家.... 引用:
|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9:07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