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收到 新版CNS11643編修說明會開會邀請 有感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180163)
|
---|
我是把「溫水煮青蛙」當成一種「比喻」或「形容詞」來用。
如果真的去做實驗和驗證,過了才能用,那可能一大堆俗話現在都不能也不該使用了。 例如「當一隻手指指向別人時,另外四隻手指卻指向自己」, 我個人的十隻手指頭都健康正常,跟現代絕對多數的人類手指結構一樣。 多年前某天我認真看自己自然握拳然後食指指向別人的動作, 我發現另外四隻手指,大拇指指向地上,另外三隻手指指向身旁一側, 也就是另外四隻手指「都沒有」指向我自己。 或許「當一隻手指指向別人時,另外四隻手指卻指向自己」這則俗話所形成的世代, 當時的人類手指關節結構與現代人不同吧?所以另外四隻手指才有辦法指向自己。 在臺灣社會,我過往的論述一再強調要聚焦在政府機關要「以身作則」, 「規範」是妳政府機關訂立的,妳政府機關「公告的『範本』」當然也要遵守妳自己訂立的規範。 現在很糟糕的是,政府機關自己公告的範本,都「不符合」政府機關自己公告的規範。 引用:
|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尤其是後句,光有法律而不想辦法推行,法律是不可能自動實施,現今想要字型有標準,最好立法及執法並重,配套措施最好有罰則,否則形同緣木求魚、徒勞無功。
昔日科舉制度,明定應試範圍,因此內容必讀四書五經,如果考生多讀或引用「西域國標碼」之類,下場必為落第,嚴重者還可追究舞弊或妖言惑眾。因為國家本有制度,「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違法犯科者必究。怎可是僅要求政府以身作則即可,對廣大民眾全然不聞不問,話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若不適用全面推廣,這表示其中有問題,乾脆就不應實施。這也就是現況,那還有什麼可提? |
我查閱教育部網站資料發現,
2019年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試題 https://depart.moe.edu.tw/ed2500/Ne...FEB00C25532256A 科目:漢語語言學,PDF文件內的關鍵字串:質量準則 (maxim of quality) 然後我再查,教育部簡編本: 品質 https://dict.conc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3269 質量 https://dict.conc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29084 教育部國教院 雙語詞彙 https://terms.naer.edu.tw/search/?q=Quality https://terms.naer.edu.tw/search/?q=mass 至少絕對多數的中華民國教育部近年官方資料呈現的都是: Quality > 品質 Mass > 質量 很多相對不合理、突兀、錯置、甚至偷換概念的翻譯詞彙, 近年一直點滴進入臺灣社會的體制內(尤其從中國大陸的「網路文化圈」進來的), 連政府機關的官方考試都這樣照單全收般的收錄。 如果把認證考試所有歷年考卷地毯式的查閱一遍, 我相信詞彙問題絕對不只這一個。 這讓我感覺臺灣社會體制內的下一個世代, 在文化層面會被搞爛,在你我有生之年可以遇見。 |
引用:
「無罰不法」這個成語就告訴我們,法律是建立在處罰之上的,沒有罰金或刑罰的法律,是沒人會去遵守的。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去罰承包商,不僅在驗收時可能會被罰,在保固期內被民眾檢舉也要罰。(因為很多公務員根本沒在做驗收) |
法家不僅是刑家,主張賞罰並濟,商鞅千金徒木即是顯例。
|
台灣是少數還在用正體中文字的地區,要參與甚至自建正體中文字型標準很適合。
不過真的要做,就是依照目前全球共通的產業化標準來做。玩特規、甚至用封建時代方式來規範,真是大可不必。連公文上的民國紀年都在討論是否繼續,正體中文規範要跟民國紀年一樣下場嗎? 把心放寬,文化長長久久;把眼放寬,全球的產業標準就在那。當封建糾察隊,不會發揚到任何正體中文的文化與美。 |
今年我報名了國立大學的華語師資班課程(假日班),目前還在上課過程中,
(很慶幸不擅長學校課業的我,十幾年前有硬撐著把二技讀完, 才有大學同等學歷的最起碼資格,報名這種師資班) 雖然累積的聽課節數還沒有很多,但聽過了概論的課程,心裡也大概有個底, 想法寫出來會長篇大論,但用最簡單的話來說: 「中華民國國語(注音符號發音系統)+正體中文漢字」 這樣的組合,本身沒有問題,真的沒有差到哪裡去,有非常濃厚的文化底蘊在其中。 臺灣社會現階段有問題的是,政治問題+執行問題+配套問題, 臺灣社會體制內,從公務機關到高等學術單位,政治+執行+配套,真的一團亂, 多頭馬車、各自為政、學派林立。 難怪「中華民國國語(注音符號發音系統)+正體中文漢字」在國際範圍內,推廣的成效不彰。 「學派林立」這部分,用最簡單的話來講就是,我在國小∼高中的階段(198X末~整個199X) 當時的中華民國教育部的一綱一本制度灌輸給我國語/國文/英語/英文的一整套課程,有其一套思路。 時間來到201X世代,此時臺灣社會體制內的高等教育環境(大專院校的學術圈), 表面上說一套,但骨子裡的意思其實就是,你在國小∼高中階段的基礎教育學到的國/英兩科, 某些內容就是錯的,請學新的,過去學得東西,請「砍掉重練」。 我過往的思路會認為,在基礎教育完成之後,高等教育應該是建構在基礎之上,並且繼續擴張延伸。 然而當我體驗了師資班課程,我發現所謂的高等教育,卻像是跳離既有的基礎教育內容,再「另起爐灶」。 就我個人查資料、親身體驗、詢問親友長輩早年受教育的狀況等等的過程, 我的理解是中華民國教育部在這一百多年來,每隔幾十年就會開始製造民間在基礎知識的世代斷層和對立, 我母親在國小升國中的階段經歷過一次,我也經歷到了。 我的長遠目標當然會奢望自己能夠考上 華語教學 和 英語使用 這兩方面的證照, 當然自身實力能否做到?也沒有任何擔保就是了。 不過光只是作為 華語 和 英語 的「終端使用者」,都會發現問題一堆了, 再往高階爬,會發現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多。 總之,我會試著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做些什麼,也已經做了一些什麼。 引用:
|
唐初諸經訛謬、文多桀異,於是「有人」跳出來修訂《五經正義》,作為科舉應試內容,從此終結兩漢千年以來的「今古文之爭」。優點是統一教材、公開官方解釋;缺點是鉗制思想,學術不民主。但因不能再指望人治,賈馬許鄭難以再有,《公羊》這種顯學,怎可官方缺席呢?其中集畢生心血寫成《說問解字》的許慎本是古文派,雖以個人見解技壓今文派,而古文派馬融高足鄭玄,不据泥師說,融會貫通通採今文派,集今古文之大成。但人人有意見,回字有四種寫法這種,顯然迂腐又費時。
今古文之爭的缺點,多在指責對方有錯,應承認以我的為對。 昔日有官方出面解決,這不是暗中的温水煮青蛙,而是正大光明統一思想。漢廷作不到的事,唐廷作到了,而明廷、清廷也有類似八股規定、編緝四庫全書之類。至那換那個朝廷要作什麼事,事在人為,光在民間重演今古文之爭,除非有賈馬許鄭的本事,否則只是另一個孔乙己。 |
我不會想到「今古文之爭」這麼偉大、這麼遙遠,
我只想到我所居處的當代臺灣社會的「體制內」, 文字溝通要有效率(版本一致), 且應盡可能地避免第一時間不必要的誤會。 還是老話,體制內的文字版本混亂的結果, 不要哪天一個小細節導致雪球越滾越大, 最後出大包,光是善後不曉得又得消耗了多少社會資源? 臺灣社會的人們等到出大包的時候,才在那邊唉,為什麼過往不確實執行規範? 某些臺派、覺青、吉娃娃、天然獨,不要等到哪天被溫水煮到臨界點了, 才開始後悔為什麼過往不注意用字遣詞的問題。 (依舊老話,打著紅旗反紅旗的現象,在你我有生之年,真的有機會在臺灣社會上演) 引用:
|
別妄自菲薄,文化本來就是優勝劣敗。雖然之前是台灣力壓大陸,像「機車」、「龜毛」、「白目」、「很屌」等只有台灣在用,全世界都沒有,搞不好大陸也不爽為什麼龜有毛,大陸還批評過周杰倫用言以屌,但是現在大陸也用得很高興。
同理,字型標準看各人各要走特規,還是業界統一,還有的談。沒什麼好悲觀,甲骨文本來就應淘汰,過時的東西不被內卷(involution),也會被進化(evolution)取代。繁體中文若沒有人用,當然只能用簡體字,除非還有人願意使用繁體中文。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3:18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