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儲存媒體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20)
-   -   Hitachi也要出先進格式化硬碟了嗎?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907380)

weirock 2010-10-18 10:33 AM

引用:
作者浮出水面
本篇好像沒有限定只能討論一般用戶的情況吧 :ase

事實上我前面的觀點也有把公司行號算進入


公司行號的使用觀點跟一般用戶完全不同好嗎...
不然怎麼還有一堆用NT、95、98、ME的電腦...
先進格式化HDD的問題在舊PC上使用時~HDD的BIOS是否"支援"舊式格式化~
要死守XP是用戶的自由~
就像IDE現在比SATA貴~
以後小於2T的硬碟比大於2T的硬碟貴也是很"正常"的(就為了XP)
這都沒什麼好論的吧~
要死守舊規格~以後要換硬碟~就要有要買的比別人貴的覺悟~就這樣而己...
顯卡也是...同晶片...AGP的比PCI-E的貴...

blair 2010-10-18 10:39 AM

引用:
作者浮出水面
本篇好像沒有限定只能討論一般用戶的情況吧 :ase

事實上我前面的觀點也有把公司行號算進入

公司行號的需求很簡單,穩定就好
換系統是大事

所以要是把公司行號扯進來,
某聯字頭的為了開發也是有95、98在撐著哩,
這就變成打嘴鼓,扯不完了

浮出水面 2010-10-18 11:05 AM

一、公司行號才是軟老大最大的收入來源,個人認為把公司行號排除在外反而會讓真相失焦,但既然有人堅持這是打嘴鼓,個人也沒興趣討論下去了 :jolin:

二、個人並沒有死守XP的意思(15樓已說過),大於2T的硬碟也還沒有成為主流,把手邊已有的資源做最大的利用再天經地義不過,個人不認為這樣就叫死守XXX :think:

NONOPIG 2010-10-18 11:21 AM

引用:
作者blair
公司行號的需求很簡單,穩定就好
換系統是大事

所以要是把公司行號扯進來,
某聯字頭的為了開發也是有95、98在撐著哩,
這就變成打嘴鼓,扯不完了


確實是隨便扯,

我本身在用VISTA,

要讓WINDOWS 7馬上上機也不是不行,

和老弟要一下他們學校的授權序號資源也是正版的,

即使是免費的正版WINDOWS 7,我也沒灌

實在懶得動電腦,

VISTA系統環境已經很穩定,

工作都累死了沒必要增加自己的負擔。

一般XP用戶我真想不到有急迫升級WINDOWS 7的理由。


不能上網?不能看影片?不能下載?不能玩game?(dx 11?)

老爹的電腦也還在用xp服役,

想改作業系統,動了還會翻臉。(最習慣也覺得最穩)


回歸需求面吧...真有需求又沒有經濟負擔當然買,

即使是一般使用者,穩穩使用不對嗎?


進步歸進步,現在的機器還好好的能用幹嘛換?

只為了買新,花錢花時間又花力氣。

一般人要的難道不是最熟悉的電腦工作環境?

這也是XP會被死守的原因阿。


上班很累,玩電腦就好,實在懶得被電腦玩了。

現在組電腦不都先問一句:需求和預算?

XP現在不夠滿足大多數人?

也許是我不夠貪心,太容易滿足。



最後回到硬碟...

先進格式不是不好,但要綁OS的硬碟...

目前的2TB已經夠蠻多人使用到後年去了。

舊版硬碟也不太可能絕跡,即使貴了點也依然有市場。

老東西還是很好用幹嘛換?

IDE硬碟都還在賣勒,


不夠用自然會換,其他說破舌頭也沒用。

我是看不到一般人堅持要把XP淘汰的理由。

即使是換作業系統對一般人來說也挺煩的吧,

軟體相容就算了,不相容又要買...(還是迷版?) :laugh:

想想就累...(上班之後生活越來越簡單、越來越怕麻煩。)

weirock 2010-10-18 02:50 PM

引用:
作者浮出水面
一、公司行號才是軟老大最大的收入來源,個人認為把公司行號排除在外反而會讓真相失焦,但既然有人堅持這是打嘴鼓,個人也沒興趣討論下去了 :jolin:

二、個人並沒有死守XP的意思(15樓已說過),大於2T的硬碟也還沒有成為主流,把手邊已有的資源做最大的利用再天經地義不過,個人不認為這樣就叫死守XXX :think:


最大收入來源!?
有圖表OR資料給看一下嗎?
我在公司裡面看到的大多都是NT、98、ME、2003(茶

你一開始說的是"生財工具"~有人說"公司行號"你就順便抓進去~
我也說了~人家對機器跟OS的使用觀點就完全不同~
一堆使用十幾年以上的PC還是在使用~為何?因為軟體綁在上面啊...
現在出的PC~有98的驅動嗎?還是有ME的驅動?
人家電腦壞了是怎麼處理?拿去"修"啊...你以為是"換"硬體嗎...要換也是有同樣的備品啊...

真相是什麼...就兩條不相交的平行線...說它是有交集的...八杆子打不著...

大於2T當然還不是主流啊...為何?
X64的OS還不是主流啊...
出了一堆那些大多數PC的OS還支援不到的硬碟...自找麻煩嗎...
等下客服就被塞爆~打來的電話可能大多都是同樣的問題~
"為何我買了3、4TB的硬碟~但只顯示了2TB"

weirock 2010-10-18 02:56 PM

引用:
作者NONOPIG
確實是隨便扯,
我本身在用VISTA,
要讓WINDOWS 7馬上上機也不是不行,
和老弟要一下他們學校的授權序號資源也是正版的,
即使是免費的正版WINDOWS 7,我也沒灌
實在懶得動電腦,
VISTA系統環境已經很穩定,
工作都累死了沒必要增加自己的負擔。
一般XP用戶我真想不到有急迫升級WINDOWS 7的理由。

不能上網?不能看影片?不能下載?不能玩game?(dx 11?)
老爹的電腦也還在用xp服役,
想改作業系統,動了還會翻臉。(最習慣也覺得最穩)

回歸需求面吧...真有需求又沒有經濟負擔當然買,
即使是一般使用者,穩穩使用不對嗎?

進步歸進步,現在的機器還好好的能用幹嘛換?
只為了買新,花錢花時間又花力氣。
一般人要的難道不是最熟悉的電腦工作環境?
這也是XP會被死守的原因阿。

上班很累,玩電腦就好,實在懶得被電腦玩了。
現在組電腦不都先...


換OS~有千千萬萬的理由~不換也有千千萬萬的理由~
這沒什麼好談的~
死守舊系統的人~大有人在~
想玩新系統的人~也不少~
這沒什麼好說的吧...
在WIN7出之前~我也是死守XP~
為何...肥死它太難用了啊... :jolin:

tbsky 2010-10-18 03:54 PM

引用:
作者weirock
最大收入來源!?
有圖表OR資料給看一下嗎?
我在公司裡面看到的大多都是NT、98、ME、2003(茶



公司裡看到的大多是 NT, 98, ME 和 2003 ? 我還真是孤陋寡聞啊..
請問您那是什麼產業啊?

weirock 2010-10-18 04:02 PM

引用:
作者tbsky
公司裡看到的大多是 NT, 98, ME 和 2003 ? 我還真是孤陋寡聞啊..
請問您那是什麼產業啊?


之前待的封測廠...
XP只會出現在"業務"那邊~
在廠房裡...伺服用的是企鵝~共用電腦用的是ME~
工程師用的是2000(也有幾台XP)~其它是連伺服(母機用2003)的子機~
裡面的程式很多都是在OS 98、ME下寫的~
公司不想花錢重寫(或對應的機器也不支援新的OS)
SO...

dmwc 2010-10-18 04:06 PM

引用:
作者tbsky
公司裡看到的大多是 NT, 98, ME 和 2003 ? 我還真是孤陋寡聞啊..
請問您那是什麼產業啊?

其實不接網路線又是單一用途的電腦(尤其工業電腦),用 98SE 多的很,這種電腦沒有在升級OS的,尤其驅動更是找不到

2003 那就更多了,一堆公司還在用,原因很簡單,2003 大量授權版不用啟動,就算公司有買授權,免啟動還是比較爽

浮出水面 2010-10-18 05:01 PM

引用:
作者weirock
最大收入來源!?
有圖表OR資料給看一下嗎?
我在公司裡面看到的大多都是NT、98、ME、2003(茶
你一開始說的是"生財工具"~有人說"公司行號"你就順便抓進去~
我也說了~人家對機器跟OS的使用觀點就完全不同~
一堆使用十幾年以上的PC還是在使用~為何?因為軟體綁在上面啊...
現在出的PC~有98的驅動嗎?還是有ME的驅動?
人家電腦壞了是怎麼處理?拿去"修"啊...你以為是"換"硬體嗎...要換也是有同樣的備品啊...
真相是什麼...就兩條不相交的平行線...說它是有交集的...八杆子打不著...
大於2T當然還不是主流啊...為何?
X64的OS還不是主流啊...
出了一堆那些大多數PC的OS還支援不到的硬碟...自找麻煩嗎...
等下客服就被塞爆~打來的電話可能大多都是同樣的問題~
"為何我買了3、4TB的硬碟~但只顯示了2TB"

一、公司買 Office、NT、98、ME、XP、2003、Visual Studio...難道都不用錢嗎?最大收入來源還需要證明?

二、前面已說過,既然有人堅持這是打嘴鼓,個人也沒興趣討論下去了,你說是平行線就平行線吧,只要你高興就好

三、「大於2T」的話題是你先提的,個人不過是解釋在大於2T的硬碟成為主流之前,沒有「死守XP」的問題,OK?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6:15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