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VIVO討論區 (數位機上盒)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5)
-   -   用CD-R刻母版後所生產的射出片, 畫面明度、色度、對比等會有差別嗎???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270362)

starroach 2003-11-24 06:37 AM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Shade

但是資料錯誤造成的瑕疵和一般我們聽到的不同 CD 光碟片所造成的音色變化兩者不同,與聽覺經驗不符。而且經實驗,兩張光碟輸出的 bit 經數位錄音之後比對,完全一樣,但是聽起來就是不一樣。
所以這個現象似乎無法用 data 錯誤的觀點來解釋。

Yamaha的AMQR燒錄技術似乎也支持這一點
因為AMQR藉由拉長pit和land的長度,來降低jitter,以提升音質
(當然原版CD、未AMQR的燒錄CD、經AMQR的燒錄CD,三者使用EAC校正offset抓音軌之後,得到的wav檔是一樣的,好吧,"應該"要一樣,因為這點我沒有親自試過 :p)
AMQR對AudioCD聲音的改變也是很多人聽過而確定的
所以這是不是就意味著,而靠著pit&land的長度拉長是可以降低jitter的...(接下面的回文)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Shade

數位音樂再生需要兩種資料,一個是音樂的 sample 數值資料,另一個是這個 sample 再生的正確時間點資料,也就是 sample 必須在正確的 timing 上重建。而從 CD 光碟上讀出來的 RF 訊號中擷取出來的 clock 會成為 DAC 工作的 reference clock,所以不同光碟片的 jitter 會對聲音造成影響。

(RF訊號是什麼咚咚 阿^^;)
所以這就意味著,pit/land的改變(像是AMQR那樣以及下述的超長片)會對從RF 訊號擷取出clock有所影響囉??!!
另外,像是650MB->700MB->800MB這些靠縮短pit/land長度來達到比較大的容量的燒錄片,那麼對照前面AMQR的原理,是不是可以說,800MB的jitter比650MB的要大?800MB不在規格內,那麼,700MB好了 :D
當然要先假設染料跟生產的工廠等等都一樣(嗯,可以一樣的都盡量一樣啦,一種假設,以便支持我下面的問題),只是一片是700MB,一片是650MB,可不可以就說650MB這片的jitter是比700MB的小呢?
(如果是的話,不知道會不會有人趕快跑去掃650MB的片子 :p)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Shade

於是他們兩位做了一系列的測試,想要找出不同 CD 片聲音不一樣的謎,結果尚未有定論,這是 1996 年的事情,後來怎麼樣,實驗有沒有重大突破,我就沒研究了,因為這個實在不是我的守備範圍


那麼,大大的意思是,不同的光碟的確會造成jitter大小的不同,進而造成音質的變化,但是只是影響的機轉不明囉(截至1996年那份論文為止)?

Shade 2003-11-24 09:36 AM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dsdd
C1值應該是可以修正的
C2值不管多小 只要一出現就無法修正
而且也沒有直接證據指出jitter跟C1C2值有關

小弟補充一下。
CIRC 的偵錯、糾錯是有極限的,在 C1 解碼器裡可以修正隨機的錯誤,可以偵測連續的錯誤,如果錯誤的位置已知,C1 可以修正最多到 4 個 symbol 的錯誤,如果錯誤的位置不知,則 C1 可以修正兩個錯誤。
在光碟的品質檢測上,有三個對應的參數,叫做 E11/E21/E31,E11 代表 C1 解碼器裡有一個可修正的錯誤,以每秒計量,E21 代表有兩個可修正錯誤,E31 代表 C1 解碼器出現不可修復的錯誤,E31 的錯誤會進到 C2 解碼器裡面去修正。
連續的錯誤怎麼辦?這就是 CIRC 的 CI(交叉內跳)的作用發揮出來的時候了,在 C1 裡連續的錯誤到 C2 decoder 之後,會變成分散的錯誤,讓 C2 去修正。同樣有三個參數對應 C2 解碼器,分別是 E12/E22/E32,E12 代表 C2 有一個可修正的錯誤,E22 代表 C2 有兩個可修正的錯誤,C2 可以修正兩個錯誤,如果 E22 出現,代表這張光碟已經沒有多餘的防護空間,可以抵抗將來的碟片物理損傷。
交叉內跳的設計,就是為了避免碟片上有小刮傷,造成一個區域內連續的錯誤,使得 CIRC 的 RC 救都救不回來。CD 的設計可抵抗 2.4 mm 長度的連續錯誤,不過 DVD 更強。
最後是 E32,代表出現 C2 decoder 都無法修正的錯誤,這種情況又稱為 CU。當然有的光碟機很強,號稱可以修正到 4 個 C2 錯誤,就算無法修正,Audio CD 也會用內插的方式想辦法補救,CD-ROM mode 1 還有額外的 EDC/ECC 可以對付。

而一般說的 C1 錯誤,指的是每秒 E11+E21+E31;C2 錯誤,指的是 E32,或者 E22+E32,所以才會簡化地說 C2 錯誤無法挽救。不過更精確的說,其實是「C2 解碼器****現 E32 錯誤」無法挽救。所以當我們說「錯誤大到 C2 無法修正」,其意指的是「錯誤大到連最後的防護 C2 decoder 都無法修正」,為避免誤會,特此說明。

關於 CIRC 的原理,PIANO 大大寫過一篇非常棒的中文介紹
http://www.pczone.com.tw/showthread.php?threadid=70500
這是簡介,真正深入的演算法、數學,可以自行搜尋,網路有許多資料。
關於光碟品質檢測,當然先看 CDR-Info 的這一篇名作
http://www.cdrinfo.com/Sections/Art...Quality&index=8
http://www.cdrinfo.com/Sections/Art...Quality&index=9
或者大陸的簡體中文資料
簡介
http://www.myhard.com/DIY/360852019...1703956_4.shtml
專業
http://fswyang.nease.net/cd%20family/9.htm

jitter 當然和 C1C2 錯誤有關,同樣是 CDR-Info 的
http://www.cdrinfo.com/Sections/Art...uality&index=12
或者搜尋這個網站 adelies 兄曾經 post 過的文章。

kouyoumin 2003-11-24 09:37 AM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Shade
所以你說的像素浮動.... 我也不敢打包票說一定沒有這種情況,只是好像不太可能(?).....
:D

我只是納悶...如果jitter會影響DAC的輸出
怎麼只影響Audio DAC, 而Video DAC卻不受影響 :P

如果要做這方面實驗 (用示波器看掃描線波形)
該用什麼影像比較容易看出差異?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dsdd
C1值應該是可以修正的
C2值不管多小 只要一出現就無法修正
而且也沒有直接證據指出jitter跟C1C2值有關

C1錯誤的地方似乎有比較多凸起
http://www.ne.jp/asahi/fa/efu/media/j_spec.html

Shade 2003-11-24 09:53 AM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starroach
(RF訊號是什麼咚咚 阿^^;)

由 pit/land 反射回來的光經接收器拾取後,轉變為電流訊號,這個訊號稱為 HF(High Frequency),在過去光碟機還是低倍數的時代,由於這個訊號很接近音頻,所以又稱為 RF(Radio Frequency)訊號。
CD 上 pit/land 的最小長度單位是 3T,最長是 11T。為什麼最小是 3T,什麼是 T,3T 是多長,請看 PIANO 大大寫的
http://www.pczone.com.tw/showthread.php?threadid=70236
http://www.pczone.com.tw/showthread.php?threadid=70353

將 3T~11T 的訊號接上示波器,出來的圖形我們稱為"眼圖"(eye pattern),長得像下面這樣
http://www.cdrinfo.com/Sections/Art...uality&index=11

裡面那種菱形網狀的圖。
眼圖越清晰,光碟讀取的品質越好;眼圖越模糊,品質越差。
常常被拿來舉例的,日本 efu 君的網站,測試各種燒錄片、燒錄倍數的品質,有眼圖和 jitter 的波形
http://www.ne.jp/asahi/fa/efu/media/dr_s_28.html
efu 還有教學,如何做一個硬體 E11/E21/E31, E12/E22/E32, jitter 的檢測機器
http://www.ne.jp/asahi/fa/efu/measure/cdp/errjit.html
引用:

所以這就意味著,pit/land的改變(像是AMQR那樣以及下述的超長片)會對從RF 訊號擷取出clock有所影響囉??!!

是的。
引用:

另外,像是650MB->700MB->800MB這些靠縮短pit/land長度來達到比較大的容量的燒錄片,那麼對照前面AMQR的原理,是不是可以說,800MB的jitter比650MB的要大?800MB不在規格內,那麼,700MB好了 :D

pit/land 的長度有一定的限制,允許誤差範圍,超過或小於都是不合格的。
700MB 是不是靠縮短 pit/land 長度,我不清楚 ^^; 由於影響的因素很多,700MB jitter 會不會比較大,我想這要實際測試才知道 :D
碟片工廠用來測試分析光碟的儀器,例如
http://www.lecoln.com.tw/lecroy/AP%20Software/AORM.asp
可以看到從 RF 中粹取時脈的過程。
引用:

那麼,大大的意思是,不同的光碟的確會造成jitter大小的不同,進而造成音質的變化,但是只是影響的機轉不明囉(截至1996年那份論文為止)?

我不是大大 ^^;; 不過我的意思是這樣沒錯。
我所知道的是,廉價的 CD player,要讓讀取機制和 DAC 工作同步,所以 DAC 使用 EFM 的 timing,雖然它可能有重整 clock 波形以減少 jitter 的設計,但是或多或少還是會受碟片的 jitter 影響。這是過去我所知道的。而現在看了那篇論文,裡面說大部分的 CD player 不採用這種設計。真的嗎?由於我不是硬體相關從業人員,所以不知道,這個應該玩音響 DIY 的人會比較清楚 :D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高階 CD player,或者用電腦放 CD audio,不太可能會受到碟片 jitter 的影響,除非 jitter 大到引起 error。
如果在這種情況下,data 完全一樣,排除碟片 jitter 因素,人耳還是會覺得聲音有所差異,那麼就像那篇論文說的,還要進一步研究,也許我們現今所知的人類知覺系統,還有尚未被發現的機制作用。

玻璃貓 2003-11-24 10:19 AM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starroach
Yamaha的AMQR燒錄技術似乎也支持這一點
因為AMQR藉由拉長pit和land的長度,來降低jitter,以提升音質
恕刪~

內部討論了很久......
觀點也是傾向支持 "因CD-R與射出片之pit(訊號坑)與land(訊號面)成型原因不同 而有所差異!"
這點在AUDIO輸出表現上的差異應已無庸置疑~
但VIDEO上的差異 似乎還沒有實際上的理論數據可佐證?

Shade 2003-11-24 10:19 AM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kouyoumin
我只是納悶...如果jitter會影響DAC的輸出
怎麼只影響Audio DAC, 而Video DAC卻不受影響 :P

有道理 ^^;;;
我沒想過這點.....
jitter 引起像素漂移,我記得曾看過 MyAV 的 Flier 兄提過相關的文章,他在X記工作,是真正專業的人士,整天都在測這個,調整這個,還有一堆儀器,我想問他會比較清楚 :D

Shade 2003-11-24 10:42 AM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玻璃貓
內部討論了很久......
觀點也是傾向支持 "因CD-R與射出片之pit(訊號坑)與land(訊號面)成型原因不同 而有所差異!"
這點在AUDIO輸出表現上的差異應已無庸置疑~
但VIDEO上的差異 似乎還沒有實際上的理論數據可佐證?

我還是認為這種可能性很低。
VCD 上記錄的資料讀出來,不是直接就送進 DAC,它還要解碼,它是 MPEG-1 system stream ^^;
解碼會有延遲。
解碼以後出來的資料,只要讀取時 bitstream 每個 bit 都相同,解碼後出來的資料(畫面)就會完全一樣。完全一樣的 RGB 每個 pixel 的資料,送到 RAMDAC(顯示卡),RAMDAC 怎麼會去用碟片的 EFM timing,用的是主機板的 clock。既然如此,碟片的 jitter 就不可能會影響到畫質。
VCD player 裡面的 DAC 我想也是一樣,不可能會去用碟片的 EFM timing,所以 pit/land 長度不準引起的 jitter,只要沒有造成 data error,bitstream 完全一樣,實在不可能會影響到畫質。

封掄元兄以前提到的 jitter 引起像素漂移,我記得指的是 DAC 本身的 jitter,和碟片無關。
線材的 jitter,ADC/DAC 的 jitter 會影響畫質,才真的是有經過實驗證明,有理論,有科學根據,無庸置疑的現象。至於讀出來資料完全一樣的碟片,碟片的 jitter 會有影響,我有很大的問號 :P

kouyoumin 2003-11-24 11:27 AM

對於壓縮過的東西我也有很大的疑問
像MD, 除了要解碼, 而且讀取還常是間歇讀取
怎麼想碟片都很難造成影響
但還是有人聽得出差異...

Shade 2003-11-24 12:45 PM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kouyoumin
對於壓縮過的東西我也有很大的疑問
像MD, 除了要解碼, 而且讀取還常是間歇讀取
怎麼想碟片都很難造成影響
但還是有人聽得出差異...

這... 太神了吧,MD 會有什麼差異 ^^;
他有做過盲目測試嗎?

重申一次,CD audio 會有差異,是因為 DAC 會用 EFM 的 timing,以 PLL 抽出的 clock 作為 reference clock,這個 clock 受到 pit/land 的影響,方波左右的長度不固定,也就是波形上升、下降,觸發的邊緣不在正確的時間點上,造成 jitter。
請看 efu 君的網頁
http://www.ne.jp/asahi/fa/efu/media/explain1.html

對於 PLL 波形的說明:
RF信号を整形したEFM(Eight to Fourteen Modulation)信号から、自分自身の復調のタイミング(timing)のために、その所々抜けている部分をPLL(Phase Locked Loop)回路で連続になるように再生されたクロック(clock)信号です。
この信号の時間軸(左右)方向の「ゆれ」がジッタ(JITTER)で、波形では縦線の部分がその量に応じてぼやけて見えます。

網頁上的圖由左到右依次是 RF 的 "eye pattern" -> PLL 抽出的 clock -> 把 clock 的左右抖動 jitter 以上下振幅的波形顯示。
可以看網頁由上到下第三個範例圖 "CD-R(Bad)",eye pattern 很模糊,上下形狀不對稱,PLL clock 波形左右長度亂七八糟,jitter 的波形振幅非常大。

雖然這個 PLL clock 最後會和精準的 crystal oscillator 做同步,再給 DAC 使用,或者經過 bi-phase coding,調變進 AES/EBU, SPDIF 之後一起數位輸出,經過精準的 crystal oscillator,jitter 的影響應該會降到很低,但是還是有人聽得出來音質有差異。
例如 efu 君就是一例。
efu 提出他個人的解釋:
本来はPLLクロックにジッタがあっても、最終的な信号は水晶精度のクロックのタイミングに同期して出力されるのでジッタは取り除かれるはずなのですが、実際にはサーボ回路、電源、基板パターンなどの影響で最終的な出力も乱されているのが原因であると考えられるようです。

然後他又說:
このジッタには当然メディアによる差がありますが、出来るだけ本物のCDに近い再正特性を持っているメディアを選べば多分音質も良い、と考えるのが自然というものでしょう。

既然 jitter 有差異,那麼選和原本 CD 接近的 CD-R 來燒錄,音質應該會比較好,正是很自然的想法吧 :P

我想在找到根本的科學實驗證據證明碟片的 jitter 和音質的好壞有相關之前,還是挑選 jitter 少的 CD-R 來做燒錄吧,因為難保你將來不會聽出來差異 ^^;
而其他不會用 EFM timing 做 reference 的格式,我實在想不通為什麼會有差異。

dsdd 2003-11-24 12:55 PM

既然jitter跟C1值相關
那不表示C1越低jitter越低??

除非是XRCD的正版片
要不然通常正版片的C1都比用燒出來的C1高

那不就意味著以後只要聽燒錄片就好了??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7:01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