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台灣又拿下世界麵包冠軍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216110)
|
|---|
引用:
感謝, 存起來, 有機會就去吃看看. Gontran Cherrier 剛來台灣時, 我還去排隊買過 在外國, Croissant 和 Pain au chocolat 是我唯二吃起來像台灣麵包的麵包 好吃, 而且很多大賣場都有在多. 雖一缺點是, 很香很酥, 其實裡面奶油成份很多 要酥就是油份多, 我常常被告誡, 叫我少吃 :ase , 但...... 好吃就管它去死的 :laugh: |
引用:
我覺得麵包都是要剛出爐當下吃才好吃 非常有可能自己家麵包機烤的,都能贏過市面上多數已經放好一段時間的麵包 引用:
我覺得不是,我也吃過國外的普通麵包土司,覺得隨便一家都比台灣多數麵包店好吃 有很多國外的麵包土司就沒甚麼調味 台灣也是有麵包店有賣好吃的普通麵包與吐司,但真的很少 個人覺得是材料問題 再怎麼樣台灣的麵食食品,原料小麥粉就很難全部自給,那個新鮮度就有差 除非店家願意花成本進口好的、新鮮的麵粉,但這一定反映在成本 那一般店家能怎麼辦?當然就是只能儘可能省麵粉成本,點數壓在別的材料上了 個人推測啦... |
去馬克先生,這才是歐美人士所謂的麵包,
但口感跟調味不符大多數台灣人的飲食習慣。 |
|
引用:
馬可先生屬於德系麵包, 與法系麵包大不同: 德系麵包與法系麵包在製作工藝、原料、口感、風味和文化背景上存在明顯差異。以下是詳細比較: 1. 原料與配方 德系麵包: 常用**黑麥(Rye)**作為主要原料,尤其是黑麥麵粉,比例較高,製作如德國黑麵包(Schwarzbrot)或酸麵包(Sauerteigbrot)。 強調天然發酵,使用酸麵團(Sourdough),發酵時間長,帶來獨特酸味。 常加入全穀類、堅果、種子(如亞麻籽、南瓜籽)或香料(如茴香、孜然),增加營養與風味。 麵粉多為較粗糙的全麥或黑麥麵粉,口感較紮實。 法系麵包: 以小麥麵粉為主,尤其是高筋麵粉,製作如法國長棍(Baguette)或鄉村麵包(Pain de Campagne)。 酵母使用較多,發酵時間相對較短,部分也用酸麵團,但酸味較輕。 配方簡單,通常只含麵粉、水、酵母和鹽,強調原料的純粹與技術。 有時會加入奶油、糖或雞蛋,製作如布里歐(Brioche)等較豐富的麵包。 2. 製作工藝 德系麵包: 製作過程注重長時間發酵,酸麵團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培養,增加風味層次。 烘烤時多使用高溫蒸汽,確保外皮厚實、內部濕潤。 麵包形狀多樣,常見圓形或長條形,切片食用。 強調傳統與區域特色,不同地區有不同配方,如巴伐利亞的Pretzel(椒鹽卷)。 法系麵包: 注重麵團的揉製與發酵控制,技術性高,如法國長棍要求精確的麵團水分比例和發酵時間。 烘烤時重視外皮的酥脆,常用蒸汽烘烤,形成薄而脆的外殼,內部組織鬆軟有大孔洞。 形狀規範化,長棍、圓形鄉村麵包或小型圓麵包(Boules)較常見。 講究刀工,麵包表面常有特定切痕(如長棍的斜切),影響外觀與烘烤效果。 3. 口感與風味 德系麵包: 口感較為紮實、厚重,帶有濃郁的穀物香和酸味。 黑麥麵包質地密實,咀嚼感強,適合搭配濃郁的奶油、奶酪或肉類。 風味偏向天然、質樸,帶有堅果或香料的層次感。 法系麵包: 外皮酥脆,內部柔軟、氣孔大,口感輕盈。 風味清新,突出小麥的天然香氣,酸味較淡或無酸味。 適合單吃、蘸橄欖油或搭配輕食,如沙拉、湯品。 4. 文化與用途 德系麵包: 在德國文化中,麵包是日常主食,種類繁多(據說有超過3000種),反映地域多樣性。 常作為早餐或晚餐的主角,搭配黃油、火腿、奶酪或醃製食品。 黑麵包等因保存時間長,適合長途旅行或儲存,歷史上與德國農民文化密切相關。 法系麵包: 法國麵包是法式生活方式的象徵,強調享樂與精緻。 法國長棍是法國飲食文化的代表,常用於三明治(如法式三明治Jambon-Beurre)或搭配葡萄酒與奶酪。 更注重與餐桌搭配,作為正餐的配角,突出麵包本身的簡單風味。 5. 代表性麵包 德系麵包: Schwarzbrot(黑麵包):濃郁黑麥味,質地密實。 Pretzel(椒鹽卷):外皮金黃,內軟外脆,帶鹼水處理的獨特風味。 Vollkornbrot(全麥麵包):加入多種穀物,營養豐富。 法系麵包: Baguette(法國長棍):外皮酥脆,內部鬆軟,法國經典。 Croissant(可頌):酥皮層次分明,奶油香濃。 Pain de Campagne(鄉村麵包):略帶酸味,質地厚實但較輕盈。 總結 德系麵包:以黑麥和酸麵團為核心,口感厚重、風味濃郁,強調營養與耐儲存,反映德國的務實文化。 法系麵包:以小麥麵粉為主,追求酥脆外皮與輕盈內裡,風味清新,體現法國的精緻與享樂主義。 PS: 上面是AI的回答, 德國麵包是一個吃粗飽的紮實的 民族風使然, 一個是法餐的精緻香氣代表... |
剛好看到這個,日本小女孩幫忙家裡麵包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2_frZjYN-I |
引用:
明明就開了很久可頌也是常態商品,得獎還是2018的事,不知為什麼現才猛宣傳? https://www.threads.com/@mmmmiiiiuu...h2rZxrGw&slof=1 而長棍和可頌是不同東西,哪有什麼升級的問題? 你可以去看看可頌製作過程就知道有多不健康,麵糰捲成麻花狀不停地上黃油 事實上酥皮類的麵包糕點什麼維也納千層酥派,酥皮濃湯上面的酥皮都是油 :stupefy: 曾在台北開三家分店的Lalos Bakery 和前面網友說Gontran Cherrier 甚至Lalos 前主廚現在安和路開的店它們的可頌我都吃過 這些都是來自法國得獎烘培大師,可是對我來說都不錯吃,不過我分不出來誰較香 你貼的那家我雖然沒吃過,不過我想大概也是大同小異 不說台北,待過巴黎一個月,幾家名店的可頌都差異不大,說白點,可頌我沒有很愛 你也可以把馬卡龍、閃電泡芙、蒙布朗這些法國有名的甜點拿來跟法棍比,能比嗎? :laugh: 我來幫你升級一下好了。10/8 法國郵政La Poste 出了一款郵票,單張和小全張都有 不用吃用聞的就有奶油可頌味 :D https://www.laposte.fr/pp/c/timbre-croissant-au-beurre ![]() 這並非 La Poste 首次推出美食主題郵票 在今年情人節,La Poste 曾為Pierre Hermé 設計郵票 主題為他著名的「Ispahan」口味(荔枝、玫瑰與覆盆子組合) 包含兩款設計:其中一款為他著名又貴的馬卡龍,「Ispahan」是大馬士革玫瑰品種 亦帶有相對應香氣。 https://www.lapostegroupe.com/fr/ac...rre-herme-paris 去年La Poste 則發行了法式長棍麵包La baguette de pain française 的郵票,也帶有長棍氣味 :laugh: ![]() 此外,La Poste 仍在販售一本包含十二種法式甜點插畫郵票的冊頁 內容包括馬卡龍(macarons)、草莓蛋糕(fraisier)、布丁塔(flan pâtissier)與蘋果塔(tarte Tatin)等經典法式糕點。 都很香 :D |
就都行銷包裝罷了!不然怎麼賺大錢呢?
至於油管,抖音,...等,少聽那些鬼扯蛋,講一堆屁話評論的頻道,省的被洗腦成傻蛋. 我以前在站裡就說過太多次了,自己去試看看一下,按標準程序做最基本的麵包就好了,連標準程序都不知,為何要那樣做也不知,然後被一大堆行銷洗腦到振振有詞,還真以為自己是專家,那就智商稅多繳些好了,反正人傻錢多. |
|
引用:
在台灣,一定會有莫名的正義人士去檢舉 說非法顧用童工,不要剝奪孩子的受教權, 還給孩子天真無暇的童年...等等的屁話 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 :think: |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6:53 P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