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真是太聰明了,把CPU放大就能克服技術劣勢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206207)

lifaung 2024-01-08 08:13 PM

引用:
作者credopcdd
先用跑分軟體跑分,對CPU作綜合性測試,設一個基準點,把CPU放到1%~999%之間,這樣買的人可以直接直覺地感覺到差異,所以9倍是人為定義的,當新的U出現,所有的U降一階。

用MIPS跟MFLOPS來衡量CPU效能也是可以呀
超級電腦就是算MFLOPS
可是廠商沒有給出MIPS跟MFLOPS數字呀
他們的行銷手法就是自己的舊產品和對手的新產品作比較
踩著自己的舊商品上去
像是效能高15% 耗電少5%

用MIPS MFLOPS來賣電腦不好賣
這兩個數字的公式頻率跟核心數是參數
也無法展現CPU微架構或是指令集的改變L1 L2 L3大小的改變與存取方式與速度的改變
對整個CPU效能的提升
還有系統性性質的改變像是M.2 DDR5


你講的都是一些虛話

實際上如果不算intel那堆不是patch的patch
效能也沒有9倍

另外實際上根本就是因為新的指令級支援造成的"帳面上"效能提升
現實應用中, 可能差異不到30%

個人買電腦, 我只看一個數據叫做super pi
其他基本上無視

Adsmt 2024-01-09 09:52 PM

引用:
作者lifaung
你講的都是一些虛話
實際上如果不算intel那堆不是patch的patch
效能也沒有9倍
另外實際上根本就是因為新的指令級支援造成的"帳面上"效能提升
現實應用中, 可能差異不到30%
個人買電腦, 我只看一個數據叫做super pi
其他基本上無視

誰說現實應用根本沒差的。轉檔絕對有差,且不只九倍,幾十倍都有可能。玩遊戲差異也是很大。

我另一個房間舊電腦就是 3770, 光我現在這顆五年前的AMD Ryzen 5 3600 就狠甩 3770 好幾條街。x.265轉檔差大概五、六倍。遊戲則是大到無法比較,一個很卡,一個很順。可能就是新指令集不支援的原因。(之前主機板送修,把顯卡搬到舊電腦跑,沒想到卡到不行)

skap0091 2024-01-10 12:03 AM

引用:
作者lifaung
個人買電腦, 我只看一個數據叫做super pi
其他基本上無視

先不管前面數據是否正確
super pi早已被淘汰,已經無法反應真實性能

舉個例子,拿單核跑分軟體or吃單核遊戲
來測試如今的多核CPU
可想而知無法完全反應出性能

其實目前3C產品如手機SOC也都越來越複雜
各區塊有各自的功能、強弱項
基本上沒有那一套軟體就能全面反應出差異
例如目前當紅的AI運算,其實也分很多種

顯卡區有個討論是顯卡強弱跟轉影片的速度
如果只用相同單編碼器
那麼同一代高低階卡轉檔速度基本一樣
40系列改成雙編碼器
但如果軟體不支援,轉檔速度也無法提升2倍
而如果支援CUDA加速,那高階卡才能發揮

lifaung 2024-01-10 10:13 AM

引用:
作者Adsmt
誰說現實應用根本沒差的。轉檔絕對有差,且不只九倍,幾十倍都有可能。玩遊戲差異也是很大。

我另一個房間舊電腦就是 3770, 光我現在這顆五年前的AMD Ryzen 5 3600 就狠甩 3770 好幾條街。x.265轉檔差大概五、六倍。遊戲則是大到無法比較,一個很卡,一個很順。可能就是新指令集不支援的原因。(之前主機板送修,把顯卡搬到舊電腦跑,沒想到卡到不行)


並不是所有應用都能和多媒體轉檔一樣上指令級獲得加速

計算error diffusion的時候最好是這些指令級可以幫上忙
--
浮點才是硬道理
某些支援較低精度的浮點指令級這時候還能有點幫助

另外error diffusion這種東西基本上有相依性, 少有能夠平行運算的地方
不少實際的科學計算也會碰到平行運算力有未逮的部分 (只好靠多核心個別處理來達到單位時間輸出增加的成果)

lifaung 2024-01-10 10:20 AM

引用:
作者skap0091
先不管前面數據是否正確
super pi早已被淘汰,已經無法反應真實性能

舉個例子,拿單核跑分軟體or吃單核遊戲
來測試如今的多核CPU
可想而知無法完全反應出性能

其實目前3C產品如手機SOC也都越來越複雜
各區塊有各自的功能、強弱項
基本上沒有那一套軟體就能全面反應出差異
例如目前當紅的AI運算,其實也分很多種

顯卡區有個討論是顯卡強弱跟轉影片的速度
如果只用相同單編碼器
那麼同一代高低階卡轉檔速度基本一樣
40系列改成雙編碼器
但如果軟體不支援,轉檔速度也無法提升2倍
而如果支援CUDA加速,那高階卡才能發揮


對於玩遊戲的人來說可能是

對於工作用電腦使用者來說可能完全不是, super pi 仍然是重要的指標
特別是看到跑分軟體有九倍差距, 結果實際上應用只有10%增強這種狀況

轉檔? 你說的是我大學生時代轉到PDA來看卡通的事情了... (遠目)

如果是工作上需求的影片轉檔, 大多也是大轉小, 還得指定為WMV格式避免有人的power point發春不吃
這類型的轉檔連沒有GPU支援的CPU都能勝任....

另外所謂的差距九倍, 可能換到windows 7上面或是8早期版本就沒有差到九倍
因為光是intel 的那些漏洞打的補丁就可能先倒扣性能50%.... 我連講都懶得講

skap0091 2024-01-10 10:31 AM

引用:
作者lifaung
如果是工作上需求的影片轉檔, 大多也是大轉小, 還得指定為WMV格式避免有人的power point發春不吃
這類型的轉檔連沒有GPU支援的CPU都能勝任....

現在的影片轉檔大多是指Youtuber或者部落客之類

拍攝各種素材之後剪輯成短影音上傳到媒體網站

這種多段影片綜合剪輯+特效轉檔之類

最終輸出成品的過程也是需要影片編碼器

有沒有支援硬體加速就差很多

當然現在很多CPU也內建硬體編碼器

不過支援的格式需要留意,例如H264、H265之類

老CPU可沒支援,純用軟體編碼會慢到哭

其實光追需要光追單元加速、AI需要AI單元加速

越來越多特規應用要獨自的硬體單元,純用軟體跑

就好比用CPU去跑3D遊戲一樣不切實際

就算CPU性能翻個幾千萬倍,也還是不能取代GPU

lifaung 2024-01-10 10:49 AM

引用:
作者skap0091
現在的影片轉檔大多是指Youtuber或者部落客之類

拍攝各種素材之後剪輯成短影音上傳到媒體網站

這種多段影片綜合剪輯+特效轉檔之類

最終輸出成品的過程也是需要影片編碼器

有沒有支援硬體加速就差很多

當然現在很多CPU也內建硬體編碼器

不過支援的格式需要留意,例如H264、H265之類

老CPU可沒支援,純用軟體編碼會慢到哭

其實光追需要光追單元加速、AI需要AI單元加速

越來越多特規應用要獨自的硬體單元,純用軟體跑

就好比用CPU去跑3D遊戲一樣不切實際

就算CPU性能翻個幾千萬倍,也還是不能取代GPU


科學研究用的影片, 老實說沒有youtuber那麼精采
不需要這麼複雜的處理

CPU有CPU要做的事情
就像是叫GPU去跑網頁服務一樣的荒謬

我先前回應的就是某些同學認為現在半導體很厲害, 比起10年前的3770同等級的CPU有暴增效能9倍之類的廣 告 宣 傳 等級言論回應而已
實際上每單位時脈可處理的資料量, 並沒有特別的提升

CPU本身在這10年來有獲得真正的提升大多來自於多核心, 部分來自於自我放飛的高時脈
(3770當年我也有, 跑個4.2GHz也是很順暢的; 實際應用也沒有比n年後的i5-1240P要慢多少)
--
看看Ryzen曾幾何時, 也要搞個5.7GHz之類的turbo speed就知道了

但是伺服器CPU卻經常還是在3GHz的範圍內(暫不討論performance等級)
畢竟高時脈帶來高熱量與電流的壽命折損不一定是業主希望看到的
(一般loading也不會用到全核心高時脈運作)

dkjfso 2024-01-10 11:00 AM

差9倍是有可能的
因為新的cpu會內建一些新應用的編解碼器或指令集
實際你在做影片轉檔或是壓縮檔案
處理時間是可以達到9倍的差距的

但是反過來說哦
i7-3770如果也改版用原工藝內建那些編解碼器跟指令集
也是可以加快速度的

carzyman 2024-01-10 11:04 AM

引用:
作者銀鐵人
太棒了,應該推廣到家用電腦
https://www.techbang.com/posts/1122...rocess-uses-the


同體積之下 把更多的晶圓放裡面----這才叫聰明

放大體積...才能把足夠的晶圓放裡面---這叫無能....

skap0091 2024-01-10 11:15 AM

引用:
作者lifaung
我先前回應的就是某些同學認為現在半導體很厲害,

實際上每單位時脈可處理的資料量, 並沒有特別的提升

正常

因為單核心IPC的提升、時脈的提升

都遠遠不如多核戰術來的快

雙核、4核、8核...到現在主流平台都能有16核

時脈能直接3GHz變成48GHz嗎?當然不可能

所以要改變的是軟體業界去適應多核潮流

---

同理,GPU的純理論性能也沒有每一代N卡宣傳的提升那麼大

20系列用硬體光追+DLSS打的前代10系列完全看不到車尾燈

但非光追遊戲、不支援DLSS遊戲根本沒提升那麼大

以40系列DLSS 3宣傳的標語來說,就是運用AI重建八分之七的顯示像素

不靠這招,也沒有比30系列翻倍的提升

但也不要忽視新技術的運用,沒有這些更聰明的玩法

也不會有如今的各種跨世代提升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8:22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