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請教義大利麵如何捲的順,吃的優雅?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949406)
|
---|
以現存各民族的飲食文化來說,中國算是形成歷史最早的,餐桌上的禮儀已經簡化很多,主要的規定反而在廚房裡比較繁複。
像中菜都會盡量切割成一口大小方便用筷子進食,至於筷子發明的原因已經不可考,可能商朝之前就已經有了。 傳說因為用火技術和製作食器(鼎)發明的很早,中原民族又喜歡吃熱的,熱的食物徒手或拿杓子不好取用。 有一天某人隨手抄了兩根樹枝(有說是金屬棒)就往鼎裡挑東西吃,於是筷子就發明了........... :laugh: 在中菜的文化裡很不理解為何在餐桌上要拿尖銳的刀、叉,因為這在長者面前很不尊敬也可能受傷或成為現成的武器 不過這不是絕對的,呂氏春秋就提過在餐桌上客人直接拿小刀左手拿帶肉的骨頭,右手拿刀子割肉來吃, 這可能是因為秦國和趙國地處北方,飲食習慣還帶有北方民族的色彩, 但進入漢朝獨尊儒術,中原的精緻飲食文化變成宮廷、貴族依循的標準,所以飲食的方式才有初步的準則。 講一個刀削麵故事,一般說刀削麵的起源在於元朝山西某農戶,因元朝不準非蒙古或色目人之外的種族擁有鐵器, 原本用來切割製作食物的工具很缺,有天農戶家裡做了麵團要吃麵突然發現沒東西可以切割, 農戶信步走到戶外瞥見牆邊有塊破鐵片,於是靈機一動磨利鐵片把麵團削成細長條狀入鍋滾煮。 但我六七年前去山西大同的時候在某麵館跟一位娶大陸老婆的台灣人聊天,聽到的版本又不一樣。 傳說是北宋楊家將等軍隊在抵抗北方外族修築營寨相峙對抗,因為在當時兩軍對陣總是先擺好陣勢伺機而動。 可是上戰場的並不是全軍官兵,因為交戰中有人會受傷飢餓要後送,營寨裡有另一批官兵在休養生息隨時要替補上陣。 既然有人要休息就要有伙夫煮食物(多半攜帶能及時製作又吃得飽的麥子、麵粉), 由於戰況激烈,場上對峙的官兵也不能餓太久必須定時更換。 換下來的官兵急著吃東西,伙夫準備不及被臭罵,於是乾脆連麵條也不做了,直接拿銳利的小刀把麵團削成細條入鍋滾煮。 這樣一來換下來的人很快補充體力又可以上陣,敵人一看到大為驚訝,怎麼對方的官兵源源不絕都十分有精神。 後來更演變成拿塊布巾墊在頭上,雙手各拿小刀兩三下就可以把麵團削完,助手再遞上另一個麵團繼續削麵條下鍋, 這樣的方式比拉麵更快也更有特色,這就是刀削麵的另一個來由! :) |
嗯...
引用:
這隻開到8000rpm的時候.. u gonna see some serious shit. :laugh: :laugh: :laugh: |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是義大利米其林主廚在批判法國、英國米其林主廚浪費食材的故事,
例如比目魚切割後要烹煮,切割完多餘的肉邊、骨頭,為了完美精緻丟棄不用,許多內臟也浪費。 義大利或土耳其主廚可能跟中菜主廚一樣,某些相同的肉類會蒐集起來冰凍存放, 改天有時間集中解凍,絞碎做成肉丸或肉渣拌進羹湯裡。 像之前媒體說西方人不喜歡甚至不吃內臟、動物血,其實這也是台灣記者大部分來自留美, 喜歡蒐羅的媒體也是英美居多,才會大肆引述,實際上動物血、內臟、骨頭北歐、南歐、西班牙、中亞用得很多。 如果他們知道製作過程,說服他們吃進去並不困難。以前我一位義大利裔的同事搞清楚臭豆腐製作過程, 我跟他說發酵原理和過程跟品嚐發霉起司相近,後來他就愛上了, 不過太臭的還是不敢入口,他主要喜歡聞起來臭吃起來卻爽脆的口感。 :) |
引用:
所以男士幫忙伸手到女士的口袋掏腰包嗎? :shy: :shy: :shy: |
引用:
對 我現在都是這樣吃 記得是五六前年工作的時候一個香港人教我的 之後我都這樣用了 :D |
引用:
這個故事的可信性不高, 在戰場上兩軍對峙時, 那會有時間去煮麵, 十之八九都是派饅頭吧。 |
引用:
兩軍對戰並不是所有人都上陣,後勤、休息的人都有,而且要輪番上陣,所以才會有這種說法。 而且南北朝的北齊有齊民要術一書,隋唐時期的農業記載都有類似拉條(麵團用鹼)的作法,這個傳說在山西也很普遍。 當地民眾也認為不太可能到元朝才發明刀削麵,所以兩種故事同時存在也不奇怪。 |
引用:
但是碗筷在戰場上運輸和保養會是個問題, 不要說多的, 單單是後勤的一千副碗筷(當作是幾萬人輸流用吧)就是一個大問題, 而且隨著戰場的轉移, 不要說糧食, 只是一千副碗筷的運輸就要浪費不少人力照顧了。 |
引用:
我需要對這段話認真嗎? :shock: |
嗯...
引用:
洗金a. 詳情請見九品芝麻官包龍星走後門橋段.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8:25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