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有時候也滿配服吳宗憲的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926143)
|
|---|
不是很喜歡他
太自大 以往收視率輸王建民時 他也要抗議 怎樣都有他的話 |
剪貼一下,
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page=4&id=6543 雖然近幾年社會上報導很多關於焦慮、憂鬱等精神疾病的資訊,但不少人仍有誤解,誤以為得到憂鬱症的人就是「想不開」、「鑽牛角尖」或「一時心情不好」,只要想開一點就沒事了。或者不理解這些人是因為生病,所以變得忘東忘西、情緒沮喪、低落,或是想法負面悲觀等等,而以為他們故意工作怠惰、不願承擔責任,惹出一堆麻煩,害得部門主管、同事得替他收拾爛攤子。 == 總結專家的意見,當身邊同事患了憂鬱症,建議你可以這樣做: ●鼓勵他接受專業協助及治療 憂鬱症像心臟病、癌症一樣是一種疾病,需要接受治療,而且在正確、適當的治療之下,80%的憂鬱症能獲得改善。 如果你和生病的同事平時關係不錯,甚至可以主動提議陪他一起去看醫生。因為憂鬱症會讓人變得比較消極,最好有人主動表示關心,並督促陪伴他,如定期回診及服藥,都可以讓病人比較安心。 ●避免「貼標籤」及誤解的言詞 不要錯認病人「裝病」或「閒著沒事做,無病呻吟」,不要開口叫病人「想開一點」、「振作、堅強一點」。 ●表示關心、鼓勵 經常提醒他按時服藥、接受治療,病情一定能好轉;如果發現他症狀改善,可以立刻告訴他,這也是一種很好的鼓勵方法。 假如你真的不曉得要跟病人說什麼,最好就是當一個「聆聽者」,聽他訴說他的想法、感覺,但絕不要指責或說教,例如「停止這樣想」,或「不要讓自己再陷下去了」,因為這些話都對病人沒有幫助。 更好的是,邀患者一起到戶外曬曬太陽,親近大自然,或是拉著他一起健走、游泳或從事其他的有氧運動,因為這些活動都能幫助治療憂鬱症。 |
我認識有一個人他說如果有事情憋在心裡, 要找人聊或做適當的抒發, 不要忍久了.
憂鬱症的人是不是一直都在忍卻又放不開? |
看了樓上轉貼的文, 我有個問題想問醫生, 憂鬱症如果是病, 那它的病因是什麼?
樂觀的人應該不會得這種病吧? 已經生病了當然來不及, 事先的預防不是比較好? |
不知道老吳以後會不會變得是沒人理睬的資深藝人.
沒錢就沒朋友..鬱鬱寡歡終老一生. 這個畫面光是想的就覺得很悲慘. |
多剪幾篇
http://www.depression.org.tw/knowle...asp?paper_id=64 什麼是憂鬱症? 憂鬱是正常的情緒,人遇到挫折、失落、不如意,難免會悶悶不樂,但是如果鬱悶的情緒過為嚴重,持續的時間過久,而無法拉回、失去控制,就要小心可能是憂鬱症的可能。依照目前診斷憂鬱症的標準(DSM-IV)共有九個症狀,至少四個症狀以上,持續超過兩週,大部分的時間皆是如此,就要小心可能是得了憂鬱症。這些症狀包括: 憂鬱情緒:快樂不起來、煩躁、鬱悶 興趣與喜樂減少:提不起興趣 體重下降(或增加) ; 食慾下降 (或增加) 失眠(或嗜睡):難入睡或整天想睡 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動):思考動作變緩慢 疲累失去活力:整天想躺床、體力變差 無價值感或罪惡感:覺得活著沒意思、自責難過,都是負面的想法 無法專注、無法決斷:腦筋變鈍、矛盾猶豫、無法專心 反覆想到死亡,甚至有自殺意念、企圖或計畫 有時憂鬱會是一種激躁感,很煩,很沒有耐心,很容易發脾氣的感覺。網路上或便利商店有些自填量表,也可以計算一下自己的憂鬱指數是否偏高,確切的診斷與否仍應當面與精神科醫師討論。若是持續嚴重的情緒一直無法控制,請盡量儘早去就醫,千萬不要想不開。 為何一個人會得憂鬱症? 科學家研究憂鬱症的成因,發現它是一個多重因素所導致的一種疾病。可能的因素包括:(1)生物學因素:腦內生物傳導、內分泌、大腦構造…...;(2)基因遺傳因素: 高家族疾病史(3)心理社會因素:生活壓力、病前人格、早期失親、失落、無價值、學習來的無助感、錯誤認知...。 有時憂鬱症跟許多重大的創傷、壓力、失落有關,因為這些嚴重的打擊而憂鬱。有時也沒有什麼事情發生,就莫名的憂鬱起來。有些婦女在產後有憂鬱症的發生。有長期重大慢性疾病的,得憂鬱症機率都高。 得了憂鬱症會怎麼樣? 憂鬱症有時像感冒一樣,不經治療,時間久了也會好,可是又會重新再得到。但是憂鬱症比感冒嚴重的多了。基本上平均一個憂鬱期約在6-13個月,若是不治療患者在這段時期會非常難過,快樂不起來,難以維持正常功能,甚至想不開。經過妥善的治療,憂鬱症狀改善、生活又恢復了光彩。50%的患者一生僅有一次的憂鬱症發作,其餘50%會有第二次(或兩次以上)憂鬱症的發作。 憂鬱症最擔心的就是自殺的問題。根據中研院鄭泰安教授的研究,自殺死亡者有97%在生前有精神疾病,其中87%有達到重度憂鬱症的標準。有三分之二的憂鬱症患者曾想到自殺,有15%的憂鬱症患者死於自殺。自殺已經進入國人十大死因第九位,而且逐年上升,2003年全台灣有3053人死於自殺。其中有不少是青春期的學生,或因為課業、家庭、人際因素而自殺,若是事先得到充足完整的醫療,可以降低不少的遺憾。 得到憂鬱症該怎麼治療? 憂鬱症的治療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心理治療,主要是支持性的,認知改變為取向的心理治療。支持性的心理治療,支持憂鬱患者的自我強度,給予鼓勵、肯定、說明、傾聽、同理與再保證。認知心理治療,則在於教導患者辨識並改變不合理認知,發展新的思考模式。憂鬱症的藥物治療部分,這幾年有很大的進步。新一代的抗憂鬱藥物,可以改善大腦血清素、或是正腎上腺素的調節分泌,副作用很少,效果在1-2週心情就開始改善,3-4週情緒就幾乎回到水平。 |
引用:
樂觀的人不代表不會得憂鬱症 只是機率較小 因為因素太多了 |
這篇講成因的篇幅比較多一點,
http://www.psychpark.org/psy/depression.asp (ps, 跟前幾篇一樣,原文較長,而且各文有些重疊,只有剪貼幾個段落) 為什麼罹患憂鬱症?: 大家都說錢太太的命真好,先生體貼,孩子也聽話。前陣子忽然聽說她患了憂 鬱症。李先生年近四十,生意失敗後,唯一的兒子又遭車禍死亡,親友都擔心 他會受不了這些刺激而「發瘋」,但他兩年後又東山再起。 為什麼遭受了許多打擊的李先生能度過難關,而錢太太卻偏偏會發病呢? 引發 憂鬱症的原因有許多,有時是單一因素,有時是許多原因交互作用而引起: (一)遺傳:臨床上常可看到同一家族中有許多同樣的病例,早期以雙胞胎作研究, 也發現同卵雙胞胎同時發病的機會非常高。 (二)個性:較神經質、自信心差的人,往往易對外界壓力或種種不順利產生挫折 感,也容易折磨自己,為一點點小事就想不開。 (三)環境因素:遭遇重大打擊,如失戀、車禍、親友亡故等都可能引發疾病, 但這和個人個性也有關,每個人承受打擊的程度本就不同。 (四)身體因素: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罹患憂鬱症的比例也比較高,如甲狀腺機 能異常、腦中風、心肌梗塞的病人,尤其是腦中風後身體發生功能障礙的人, 更常見併發憂鬱症的心理反應。 (五)藥物引起的憂鬱症。這部分的治療可說最簡單,只要停藥或換藥便可, 但由於一般醫師較少注意到病人的心理變化,因此常忽略掉這個可能性,結 果病人愈是吃藥,病就愈重。 臨床上最常見的是一些降血壓的藥物。這些藥物對大部分病人而言效果都很 好,但少數具有特殊體質的人,卻會引發憂鬱症。 不過,高血壓和憂鬱症之間的複雜關係,往往讓醫師懷疑它們是互為因果的。 有少數高血壓病人在吃降血壓藥後被發現得了憂鬱症,但或許這個病人的高血 壓,本來就是因憂鬱症而引起(憂鬱症患者自律神經失調的現象本會造成高血 壓),病人不知治療憂鬱症,卻吃降壓藥「治標」,結果憂鬱症日益嚴重,血 壓當然也永遠降不下來。 |
這篇是"走出憂鬱症的十個方法",我想其中滿多項也可以用來預防,
不過大都也是健康生活的常識了, http://blog.eroach.net/index.php?load=read&id=263 今天整理部落格,發現我寫了強迫症 、恐慌症 ,反而對憂鬱症並沒有整理一篇摘要。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女性一生中至少得到一次重度憂鬱症的機率是25%,男性是15%。而美國去年就有12%成年人服用抗憂鬱藥物(這是一千多萬人)。現在社會壓力這麼大,憂鬱症越來越普遍,你身邊隨時會有人得到憂鬱症。在此我整理一些走出憂鬱症的簡便方法。 一、睡眠一定要充足: 看診時常遇到病人回診時說:「醫師,我這星期睡得很好,心情就好很多了!」我常見到睡得好後病情急速好轉的例子。失眠對身心帶來負面影響 的研究太多了,千萬不會因為怕「依賴」安眠藥、鎮靜劑而繼續失眠。長期失眠的副作用 肯定大於服用一顆溫和的鎮靜劑。 二、多做運動,還是多做運動 沒有第二句話,決心對抗憂鬱症,就要多做運動 。最好是每天做三十分鐘運動,可交替做慢跑、騎腳踏車、韻律舞、健康操等等,讓身體放鬆、幫助睡眠,同時讓大腦釋放出天然的抗憂鬱成分。運動也可幫助你在復原時逐漸減少用藥。 三、重新整理生活步調 許多憂鬱症病人忙到沒有自己的時間、沒有自己的空間,所以沒辦法運動、沒辦法放鬆自己,這在家庭主婦與必須加班趕工的上班族最常出現。這時,要試著捨去較不重要的事情,或請其他家人幫忙承擔家務。當然,會來看精神科門診的病人,大部分受限於客觀環境做不到(或已經失去決心、動力),所以要藉助藥物幫忙。 四、不要害怕憂鬱症藥物 憂鬱症藥物有修復大腦神經 的作用。越嚴重的憂鬱症狀(如整天不想動、失去興趣、心情低落)對憂鬱症藥物反應越好,但服用憂鬱症藥物前三天常出現噁心想吐副作用,有些人會害怕就不敢服藥。但服用藥物一個月後大幅改善的例子超過50%,比起前三天的副作用,這很值得嘗試。 五、找到適合的藥,別太快停藥 一般憂鬱症服用藥物的療程約3-6個月。服用滿三個月後如果接近痊癒,後三個月就可以慢慢減藥。多數人不需要長期服用抗憂鬱藥物 ,不用擔心藥物後遺症。只吃藥一個月的復發率,是吃滿三個月才減藥的好幾倍,所以不要急著太快把藥停掉。 六、「比較輕」的藥或健康食品 ,有時也有效 如果你得到的是「中輕度」的憂鬱症,然後不想吃憂鬱症藥物,或吃了憂鬱症藥物很不適應,有時只服用「比較輕」的抗焦慮藥物克服胸悶、心悸、煩躁、焦慮等症狀,搭配一些鈣片、B群、魚油加上運動與睡眠,有時也可加快復原的速度。 七、學習放鬆訓練 「瑜珈」是最方便學習的自我放鬆方法。「關照身體、修復心靈」這本書很實用地介紹許多自我放鬆的方法。有些醫院與診所也有配合「生理回饋儀」學習「腹式呼吸 」的課程。學會這些技巧,一輩子都很受用。 八、早上起來曬太陽 固定時間睡眠、起床,然後曬太陽,一來可調整生理時鐘,二來可促進分泌維生素D ,三來可避免睡太晚影響晚上睡眠。早上散步曬太陽,傍晚跑步完洗澡吃飯,是最理想的抗憂節奏。 九、隨時隨地伸展操 工作累了、讀書累了,在茶水間、樓梯間就可以做做伸展操。小學生會在下課十分鐘玩個球,大人反而忘記這麼簡單的道理。 十、不要一直看電視 手裡拿著遙控器,從新聞台、電影台一直短到戲劇台,這是最不好的休閒模式。如果你只是漫無目的地看電視,或回到家就一直盯著電視一部接著一部看,建議你,把電視機關上。打電話給朋友,約出去聊聊天或吃宵夜,或跟你的伴侶出去散散步,你會發現你比看電視得到更多。 (如果你確實地照以上的方法做,但憂鬱症還是拖很久好不了,建議你試試「心理治療」。只是正式的心理治療多數需要自費,有些人負擔不起,所以不列入以上十個要點) |
他也好久沒唱歌了.......有些歌意境詮釋的不錯
|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12:38 P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