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影片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7)
-   -   有人看過"竊聽風暴"否?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694931)

allen2002 2007-03-04 02:54 AM

引用:
作者kopfschuss
前半段或許可能有點"無味",甚至看得無聊,呵欠都打起來了。...


半瞌睡狀況, 撐完本片 :shy:

因為太多劇情總覺得好怪, 一個應該是極為效忠國家, 十分嚴謹的幹員, 為啥會突然
背叛國家 :confused: , 尤其開始把他描述的為達目的, 不擇手段的冷血人, 卻突
然變得很有人性 .....

一個願意獻身保老公及自己事業的女人, 沒幾句話, 就輕易的賣了自己的老公 ......
更不用說還回去洗澡, 撞車, 連死都不怕, 還把老公賣了 :confused:

一個已是成名的作家, 找到明顯生活不太好的恩人, 卻是回頭寫書, 賭他不會餓死街
頭, 還會看到他寫的書 ......... :confused:

jeffery8341 2007-03-04 04:53 AM

這種事難道只發生在前社會主義國家嗎?在蘇聯解體之前,美國支持的右派獨裁政權,從所有拉丁美洲國家(除了古巴),到台灣的蔣氏父子、南韓的李承晚、卜正熙,越南的吳庭炎、阮文紹、印尼的蘇哈托......哪裡沒有秘密警察、沒有政治偵防、沒有竊聽?50年代美國的麥卡錫主義,其恐怖的程度不會遜於這部電影的描述。

過去東德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紅色恐怖和過去右派獨裁政權的白色恐怖,同樣都是存在的,但是有一個天壤之別,東德在經濟上是平等的、人人有工作有飯吃,右派獨裁政權做得到嗎?現在德國開拍這類的電影,是因為德東地區的失業率居高不下,懷念過去無憂無慮的大鍋飯日子的人愈來愈多,這種片子也不過就是另外一種政治宣傳的手段而已。

同樣都是極權統治,大家不妨去問問,是俄羅斯人懷念史達林的多、還是印尼人懷念蘇哈托的多?

資本主義社會的兩極化一天比一天嚴重,下層階級的生活痛苦指數也愈來愈高,100多年來,已經宣告死亡數十次的馬克思主義的幽靈,不斷的重新復活,那是弱肉強食、分配不均的資本主義社會逼出來的。

這樣的電影可以繼續拍、一直拍,就如同好萊塢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拍一部猶太人被納粹迫害的電影一樣,總有讓人看煩的一天,並且再也無法掩飾現代新納粹-以色列的所作所為。

de74 2007-03-04 08:31 AM

我覺得很好看咧
只是不知道為什麼男主角會反過來幫助他們

是什麼讓他有了轉變

choring 2007-03-04 09:08 AM

引用:
作者de74
我覺得很好看咧
只是不知道為什麼男主角會反過來幫助他們

是什麼讓他有了轉變

劇情是以逐次竊聽中讓他漸漸改變,關鍵點是在他拿著證據去找上司時,
那一次的談話,由動作中顯示出內心的掙扎及轉變.

kopfschuss 2007-03-04 12:50 PM

To Allen:

個人補充感想:(當然有劇情)



Gerd Wiesler一直是個有崇高理想的人,從他空蕩的住處,薄弱的人際關係,看得出他已經將人生完全付出給社會主義 - 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在他的邏輯裡,只要違背這理念的人即是惡人,然後不計代價利用必要之惡要將之"逮捕到案"。

當初第一個說要監聽Georg Dreyman的人就是Wiesler,是因他認為這個人的戲劇"有問題",懷疑他可能是社會主義的敵人;而Anton Grubitz卻是因為為想討好文化局長,藉機升遷,才核准Wiesler進行監聽。兩者的心態一開始就已不同。

當Dreyman彈完Jerska寫的奏鳴曲後說那段話其實對Wiesler很關鍵:

列寧曾經一度提到貝多芬的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熱情/Appassionata"後說:
"如果我持續聽著貝多芬的音樂,我就完成不了革命"

Dreyman自己則說:
"任何人只要認真聽過這段音樂,還怎麼會去做壞人呢?"

可見他不是甚麼"異議份子",他依然是支持社會主義的。只不過他發現整個體制已經變質,已經沒有多少人"認真聆聽"社會主義在說甚麼,卻存在過多個人的私慾和無理的壓迫。與Dreyman持相同理想的Wiesler這時才發現他自己不過是滿足高官慾望的打手...。所以我想這是他會想幫Dreyman和CMS的原因吧。與其說Wiesler背叛自己的國家,不如說這國家已經背棄原有的理想。

至於Georg Dreyman最後會選擇轉身上車回去寫作,是因為他的靈感又來了(統一後這幾年他都寫不出新東西),藉由寫作向更多人表達他心中的感激。而且...如果Dreyman真的走上前去和Wiesler相認,Wiesler或許會斷然拒絕,因為想起那段往事很痛苦;或許他們會互相擁抱之類的,可這不就成了另外一部普通好萊塢片的搧情結尾了? :rolleyes: 所以我覺得導演選擇的結尾效果很突出。

至於為何CMS會"出賣"Dreyman:

Well, 影片後段不管CMS和Wiesler的作法如何,她結局都是悲慘的。 :cry:
1. 拒絕指認:被Stasi監禁起來,可能永遠喪失登台機會;而Dreyman還是可以因為其他理由被抓起來關(Wiesler連"Brecht/布萊希特"都不知道,可見東德政府的書籍管制非常嚴格),
2. 指認Dreyman而Wiesler沒把打字機移走:Dreyman被關起來,即使CMS因而得到重登舞台的機會,但她將一輩子良心不安也無心表演(可能最後還是自殺解決)。
3. 指認Dreyman而Wiesler把打字機移走:CMS不管有沒有撞車,後果都一樣慘。因為此時她形同做了偽證,還是會被關起來。

重點是沒有人知道Stasi會把人關多久,CMS也搞不懂他究竟在賣什麼藥,只好... :think:

---------------------------------------

To Jeffery:

社會(or共產)主義...基本立意絕對是美好的,"每個人都有飯吃,一律平等"。但是人類普遍都有犯賤本質,所以我敢大膽推定這不可能成功,搞到最後每個人都平等沒錯,但都一窮二白,少數掌握權力的人才有好日子過。

中國現在還是共產主義嗎?當然不是,早就走在資本主義的路線上了。只不過上面有個極權政府,所以投資者心中多少有點怕怕...。
奉勸那些共產黨高層,不要再拿甚麼"中國式共產主義"來騙自己的黨員吧!

當然我不是在捧資本主義,那也不是甚麼"正義"。 :unbelief:

Anyway, 如果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互取其優,互補其短當然最好。

不知您看過這部片沒有?"Das Leben der Anderen"重點在於"呈現",而非辛德勒名單的"控訴"。

951 2007-03-04 01:01 PM

引用:
作者choring
劇情是以逐次竊聽中讓他漸漸改變,關鍵點是在他拿著證據去找上司時,
那一次的談話,由動作中顯示出內心的掙扎及轉變.


我覺得Wiesler回家時..電梯中遇到小男孩那段
已經轉變了

jonathan836 2007-03-04 02:54 PM

引用:
作者951
我覺得Wiesler回家時..電梯中遇到小男孩那段
已經轉變了

是的~欲言又止...

它在那時候就已經轉變了

kopfschuss 2007-03-09 07:34 PM

Po幾段片中的配樂... :laugh: (from個人Blog的播客)

HGW XX/7
Dreyman與CMS(Christa-Maria Sieland)遭逢巨變或掙扎時出現的音樂。

Linienstrasse/Linien街
出現在Dreyman寫作及後來拆線的片段。同樣的旋律分別用佛朗明哥吉他、雙簧管、鋼琴、弦樂器表現。時而Solo,時而合奏。

IM ''Martha''
Dreyman前往資料庫查閱監聽檔案的音樂。

Gesichter der Liebe/愛的容貌
寧靜祥和,充滿愛與希望的鋼琴+絃樂小品�***中唯一使用大調的配樂。

Die Sonate vom guten Menschen/一個好人的奏鳴曲
劇場導演艾伯特雅斯卡(Albert Jerska)寫給劇作家吉歐德瑞曼(Georg Dreyman)的鋼琴小品。讓Wiesler偷偷落淚的旋律。

Musik Composed by Gabriel Yared & Stephane Moucha

p.s. 酒館放的音樂是Frank Schoebel的"Wie ein Stern/像顆星星"。

jonathan836 2007-03-10 06:03 PM

竊聽風暴的配樂真的好聽~可是台灣我想不會出了(就跟帝國毀滅一樣)

好想要喔ˊˋ

真是討厭ˊˋˊˋˊˋˋˊˋ

dmailer 2007-03-10 06:21 PM

本來以為是一部很熱血的片子....因為「竊聽風暴」的片名的關係.....

看完後,簡值是鼓掌叫好呀......

自由的可貴......是很多人響往的.....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6:00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