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儲存媒體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20)
- - 建興電合併明基光儲存部門 全球市占率躍升至27%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610247)
|
|---|
又少了一家可以可考慮的了
難道以後只能網路找日系機種..... 關燈牌是永不考慮的品牌之一 |
引用:
消息不流通喔 AOpen還好好的 Yonah出來 AOpen可紅勒 而且在日本混的不錯的樣子 多去別的友站看看吧 |
沒有關鍵技術
就算市佔率高也沒用 只是幫人做低價的組裝和製造 高利潤的部份早就被拿光 之前看雜誌有提到 台灣的廠商大多著重在成本的下降 而非研發新技術提升獲利 難怪只能找低價的生產地 大陸人工和生產成本上升 漸漸無法用剝削的方式獲利 下個目標應該是越南吧 不過這種方法能維持多久.... |
引用:
下個目標應該是印度 |
引用:
印度的基礎建設還ooxx 高等教育成功 但是基礎教育完全失敗 這樣的人力資源當勞工可能還可以 不過對精密的高科技產業來說 不一定是好事 |
引用:
THIS ??? :shock: :eek: http://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607260 |
產業瞭望-購入明基光碟機製造部門 建興取得下世代競局入場券
(徐康沛/DigiTimes Research) 2006/04/12 建興收購明基光碟機製造事業,對明基而言,在此產業已處於成熟期狀態下,說是「解脫」也不為過;而對建興而言,效益則極為顯著,包括可望讓其規模經濟能力進一步提升,而光碟機產業最惱人的權利金問題也可望獲得解決,更長遠來看,建興亦將透過明基,掌握藍光(Blu-ray)技術,為未來競局打下基礎。 明基跳脫光碟機產業泥沼 誠如明基董事長李焜耀與總經理李錫華所言,明基在品牌策略發展方向下,而將唯一的零組件事業─光碟機製造部門出售(仍留下品牌光碟機銷售)。 雖說是為了因應明基整體營運走向,而做出出售光碟機製造部門的決定,但明基此事業未能獲利且銷售量走下坡也是實情,留下來可能沒多大好處,對其他事業形成的綜效亦低。明基近2季光碟機銷售量年增率呈現負數,2005年第四季年衰退3%左右,2006年第一季年衰退更達15%左右。 欲在此十分成熟的光碟機產業中脫穎而出,必須具備規模經濟與權利金優勢,明基雖擁有飛利浦(Philips)部分支援,但規模經濟無法彰顯,因此充其量,也只能算損益兩平,面臨突破瓶頸,因此,售予建興,未嘗不是從泥沼中自拔一途。 只是,出售光碟機製造部門給建興後,明基便喪失了在藍光碟機製造領域放手一搏的機會。畢竟在未出售給建興前,明基擁有飛利浦此強大的藍光技術後盾,使明基較建興居於有利地位。 建興獲取規模經濟與權利金雙重優勢 光碟機業者營運發展關鍵不外乎是規模經濟與權利金此2項。收購明基光碟機製造事業後,建興在此2方面,都可望有加分效果。 規模經濟又可從系統與上游關鍵零組件採購2方面來看,在系統方面,2公司合作後,仍將維持飛利浦明基(Philips BenQ Digital Storage;PBDS)接單與出貨形式,只是製造由原本的明基,改為建興。因此,經過一段轉移過程後,建興能在PBDS庇蔭下,完全接收明基光碟機代工訂單,形成更大的規模經濟。 2005年建興光碟機出貨量為4,866萬台,加上明基的2,580萬台,共計7,446萬台,即建興未來有此規模實力,而此規模已很接近目前全球光碟機龍頭日立樂金(Hitachi-LG Data Storage;HLDS),HLDS所受威脅可想而知。 零組件採購方面,隨規模經濟的擴大,對上游議價能力亦能增強,不過,前提是採用同一來源,目前建興以三洋(Sanyo)為主要讀取頭供應來源,明基則主採飛利浦解決方案,若能統一採購來源,便能創造綜效,但這須時間轉換。而建興此方面走向,將是相關上游供應商關注焦點。 另外,建興也將因PBDS,而在權利金方面享有優勢,與韓系對手平起平坐。 建興取得藍光競賽門票 除取得規模經濟與權利金優勢外,建興於此次收購案中,亦可望取得下世代光儲存市場競賽入場券。 從韓系競爭對手來看,在下世代技術布局上,LG有日立(Hitachi)支撐,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有東芝(Toshiba)當靠山,位居全球第三大光碟機業者的建興顯得落後。與明基合作後,建興便可望取得明基與飛利浦相關技術與藍光讀取頭、晶片組支援,有助於建興及早在此市場卡位。 台灣光碟機產業進一步集中化 2004年以來,台灣光碟機產業上演一個又一個業者退出戲碼,至2005年,前2大廠商(因第三大與前2大有段差距,因此以前2大劃分)產銷量佔台廠整體比重,由2004年4成,降至不及3成。至今,台灣光碟機製造廠可說僅剩3家─建興、華碩、廣明。 而在併入明基後,建興整體結構競爭力增強下,華碩與廣明恐受衝擊,其中,華碩自有品牌光碟機銷售佔其整體銷量約6成,因此受影響程度可望相對低,不過,華碩光碟機事業亦未獲利,目前也是辛苦支撐。 廣明雖以薄型機種為強項,但2003年底即開始因權利金之故而透過飛利浦出貨,目前透過飛利浦的出貨量佔廣明總出貨比重約達9成之多,隨建興與明基攜手,明基與飛利浦係站在同一陣線,且建興薄型機種技術也已就位,因此,從廣明轉單至建興的機率不低。 在此情況下,建興可說是獨大,形成產業界特殊一例。 火線話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明基出嫁光碟機部門有跡可循 -------------------------------------------------------------------------------- (許金池/採訪中心) 2006/04/12 明基與建興的聯姻可說是跌破眾人眼鏡,但是從明基面臨品牌與代工兩難的抉擇來看,明基此步棋可謂下的正確,而建興在明基光儲存事業部資源的挹注下,一舉躍居全球碟機出貨龍頭寶座,雙方可謂互蒙其利,兩相結合的競爭優勢,未來可能連國際大廠都要畏懼三分。 明基發展自有品牌不到5年時間,在全球新興品牌已取得一席之地,但明基也面臨到品牌與代工兩難的局面。雖然明基不斷對代工夥伴喊出2條腿同時並重的發展策略,但是長期以來,競爭對手也不斷質疑BenQ自有品牌將會擠壓到其生存空間,因此,明基從2004年開始即陷入發展瓶頸。 品牌與代工業務就像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因此,就明基的發展策略來看,品牌發展將是下一波重點項目,面對魚與熊掌的抉擇時,明基不得不放棄不具競爭力的代工事業,從此一角度切入,處分掉光碟機部門自然不難理解。 當初明基在與飛利浦(Philips)策略結盟成立飛利浦明基(Philips BenQ Digital Storage;PBDS),得到飛利浦這位得力助手後,信誓旦旦地希望能快速擠上全球前3大地位,不過,事與願違,經過將近2、3年的融合調整,明基在光碟機出貨量僅能由1,800萬∼2,000萬台提升至2,500萬台,反觀其競爭對手如日立樂金(HLDS)、東芝三星(TSST)等卻大幅拉大差距,出貨量大舉由3,000萬∼4,000萬台提升至5,000萬∼7,000萬台,加上光碟機部門始終無法達到獲利門檻,雖然明基嘴裡不說,但是內心卻焦急不已。 因此,面對此一良機,明基當然不願放棄,藉由整合案的推動,明基可以更專注、聚焦在品牌發展,取得更具價格競爭力的光碟機,建興則專心於ODM、OEM代工業務的推動,此外,建興亦可將產品線觸角擴及遊戲機等市場,雙方可說是共創雙贏的局面。 此外,台灣光碟機產業以往在光學讀取頭仍受制於三洋(Sanyo)、Sony與飛利浦等大廠,但隨著建興順利站上全球第一大龍頭寶座的地位後,在量產規模大幅提升下,建興所具有的採購優勢恐怕連國際大廠都要重新審視一番。整體來看,建興與明基光碟機部門合併案實際效應雖然尚未發酵,但是建興與明基各取所需、互蒙其利,可說是此宗合併案最大受益者。 |
Sony和NEC獲准成立光碟機合資企業
Data form EET-TW
http://www.eettaiwan.com/ART_880041...28200604_no.HTM 據報導,歐盟(European Union,EU)監管機構已批准了Sony和NEC合資成立光碟機(optical disk drive)企業。兩家公司都會將各自的光碟機業務轉給新成立的企業,而新公司從四月一日起為PC及其他電子設備生產DVD與CD驅動器。 去年11月兩家公司首次對外宣佈這一合作時,業界曾認為,Sony和NEC的合資將改寫下一代高解析DVD標準格局。但歐洲委員會則表示,該計畫不會明顯地改變光碟機市場中的競爭態勢。該合資企業將面對Hitachi LG、Toshiba Samsung、先鋒(Pioneer)和松下(Panasonic)等強勁對手。 在合資企業中,Sony將擁有55%的股份,而NEC公司擁有的股份則為45%。而兩家公司所支持的DVD格式各不相同,Sony是藍光光碟,NEC則是HD-DVD。 (Spencer Chin) |
看來以後的燒錄機可能都沒有好貨可以買了....
只能期待Pioneer 或是NEC 亦或其他廠商囉.... |
給建興代工等於毀了...看那個過保自爆Combo機..
還好沒下手1640,不然保固交給建興的台灣代理商就慘了 |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1:45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