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影片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7)
- - The Dreamers - 觀後感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478940)
|
|---|
引用:
PromLin 兄貼的蠻含蓄滴~ :ase The Dreamers 在導演理念的呈現方面, 的確需花費很大的功夫研究, 尤其是對老電影涉獵很淺的我來說, 只能盡力找資料來理解, 甭論能寫下啥可看性的心得~ :stupefy: |
strong 大大由貓那轉來的片子,我收到多時一直沒答謝。
不過看完了該片也著實把我悶了好幾天.. 加上我是阿明送我了張德國恐怖片..陰風陣陣也打敗了我。 感想是..哇靠...這也叫電影? 不多說....盡在不言中 :D :D |
引用:
"我唾棄你的墳墓" - I Spit on Your Grave 當作嚐鮮的電影看看就好, 不要悶太久~ :ase |
請問一下...
裡面有一首歌 La mer... 請問一下這到底是什麼歌啊 ??? 很好奇說 在美國的影集 Lost (第一季第12集)裡面 也有介紹這個歌 好像是跟魚有關的. |
引用:
Artist: Charles Trenet Lyrics Song: La Mer Lyrics http://www.stlyrics.com/lyrics/dreamers/lamer.htm La mer Qu'on voit danser le long des golfes clairs A des reflets d'argent La mer Des reflets changeants Sous la pluie La mer Au ciel d'ete confond Ses blancs moutons Avec les anges si purs La mer bergere d'azur Infinie Voyez Pres des etangs Ces grands roseaux mouilles Voyez Ces oiseaux blancs Et ces maisons rouillees La mer Les a berces Le long des golfes clairs Et d'une chanson d'amour La mer A berce mon coeur pour la vie |
找到一篇導演專訪的文章~ :ase
New films and 'La Mer' http://www.bfi.org.uk/showing/nft/i...rtolucci/07.php Audience member: Is there any special significance to the fact that it's Charles Trenet's 'La Mer' that signals the split between brother and sister? BB: It is obviously their song. Something that they listen to together, a bit snobbishly because 'La Mer' in '68... just as you had le cinéma de papa, well, it was la musique de papa. I mean, young people rejected Trenet, but some young people were snobs, like those twins, brother and sister, and they use it as their own personal flag, in a way. And obviously it's something they listen to together, and when Isabelle is in her room and she knows there's a girl in her brother's bedroom, and she hears him put on a record of 'La Mer', she loses her mind, she becomes hysterical. As for the reason for that particular song? Maybe because I like it. I used to listen to Trenet in those days, and maybe there is no other reason. In the original book it wasn't 'La Mer'... |
大歷史部份
楊渡 5.17 copyright 中國時報 節錄
文革是兩代人的不同記憶的延伸。對北京的大、中學生,文革的口號「革命無罪,造反有理」是他們的「青春宣言」。青春的反叛,有了完全政治正確的理由。「毛主席」支持的。 他們要打倒一切權威,一切體制,一切有形無形的束縛。造反、叛逆、青春的熱血、暴力的殘酷、橫掃一切的舊習性、建立新世界的年輕烏托邦。再沒有人分得清那是體內的荷爾蒙起作用,還是毛主席的神話起作用。或者,兩者竟結合為一種文革的「集體力量」。 文革有最上層權力鬥爭的陰暗,有對舊社會體制的破壞,有理想主義的造反,有血腥的迫害與殺戮,有青春的流浪與殘酷,有人性中未曾體現過的陰暗嗜血,有一代人青春的獻身與死亡……。它的層面太複雜了,已經超出是非對錯,黑白分明,責任歸屬的界限。所有人都是參與者,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那是集體瘋狂的年代。它需要的,是真誠的內心自省。 去年義大利導演貝托路西(Bernardo Bertolucci)推出「巴黎初體驗」,台北宣傳它是「巴黎最美麗的乳房」,實際上,它描述的是一個美國學生參加一九六八巴黎學生運動的記憶。在那貼著毛澤東像,寫著「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中產階級房間裡,他們赤身嬉戲,從性解放開始青春的反叛,沈迷電影和肉慾,直到最後,終於走向街頭,向鎮暴警察投出一顆汽油彈。一場青春革命,於焉開始。 那就是貝托路西的「文革」記憶嗎?或者它也象徵了文革一代人的迷離回憶呢? 林博文 5.15 copyright 中國時報 節錄 文革期間正值西方學生展開熾熱的反越戰運動,他們(尤其是法國學生)從紅衛兵身上學到了串聯和破壞的激烈手段。他們對文革產生了浪漫的情懷,他們認為紅衛兵和他們都是獻身於社會正義的理想主義青年,都有頂天立地的精神和抱負。他們仿效紅衛兵挑戰權威的鬥志,和政府對抗。法國學生幾乎扳倒了一向強勢的戴高樂政府,美國學生的反戰運動使詹森和尼克森政府窮於應付,並逼迫福特政府加速脫身越南。 西方青年在動亂的六十年代對文革的憧憬、對紅衛兵的羅曼蒂克聯想,可說是時代的必然。毛澤東以統治者的身分親自發動打破體制、掃除傳統的大革命,激進的西方學生贊佩無比,他們在毛的身上找到了「革命的父親意象」,並得到了走上街頭的暴力靈感。 文革的時間(一九六六至七六)幾乎和越戰(一九六五至七五)相平行。一批西方保守派反共學者提出了「孤立中國」、「把中國摒除於文明世界」的反革言論,他們表示瘋狂的文革正好證明了毛澤東所統治的中國是個「沒有理性的怪獸」,全人類應制裁這隻怪獸...... |
大歷史部份2
大陸有出一套DVD / 3碟裝, 關於1968這場學生運動
(法國導演的記錄片) |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4:46 P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