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效能極限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8)
- - "HTT不等於CPU外頻!" 之新手看熱鬧,老手看門道(順便幫鞭一下)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475947)
|
|---|
引用:
第一句的FSB就感覺有點怪怪的... 如果沒記錯的話,只有K8的處理器才有內建記憶體處理器, 照以上的FSB定義來看,INTEL或者K8以下的系列就沒有FSB囉= =? 引用:
如果以下定義有錯歡迎指正 目前的狀況來看, 除了K8以外的CPU,記憶體控制器都是做在北橋(真怕這推論太武斷) 北橋的功能也不只是只有控制記憶體而已, 所以K8沒有北橋是非常詭異的講法,因為事實上就是有啊ˋˊ -- 套句小人原文所提到的 名不正而言不順 基礎的東西如果理解上出了偏差, 後面的延伸邏輯就會有問題...... <(_ _)> |
引用:
我也看的很痛苦呀~ 因為我是新手,所以完全看得霧煞煞 :confused: 他們的資料應該絕大部分來自網路 還有許多是大陸的,那好像不大可信 :stupefy: 因該找比較有公信力的網站 如Tom's Hardware(雖然他們測試做的不好,但資訊應該正確吧) 或Ace's Hardware(極力推薦的專業網站 :D ) |
引用:
除了K8有整合MC單元以外 非X86的PowerG5也幹了這檔事(而且效益似乎比k8還好)... 還有早期的Transmeta(X86) 也有這樣做.. 而且做的更狠.. 不外乎 其實其他非X86種類的CPU也有幹過這檔事.. 除非把北橋全部功能丟到CPU整合... 不然.. 目前看到的k8也只是System Bus這部份和MC單元被整合進去... |
話說剛剛HT設AUTO
U oc到313 結果HT居然是4X =313X4=1252M 跑SP2004一小時ok Noforce3 |
引用:
這兩個公式看的霧煞煞...... 整理比對一下,請注意單位 DDR 頻寬 200Mhz(clock) * 2(Double data rate) * 64/8 (Bus width) = 3.2 Gb Dual channel DDR400 頻寬 200Mhz(clock) * 2(Double data rate) * 128/8 (Bus width) = 6.4 Gb 請問公式中的名詞可以解釋一下嗎? 1 Double data rate 這是雙通道的意思嗎? 2 64/8,128/8 這兩組數字怎麼來的? 單位又是啥? |
引用:
64位元是指DDR SDRAM的資料寬度.. Double data rate不是指Dual-Channel... 至於128位元?? 我對這個是持有保留 就算加了Dual-Channel 也不可能變真的128位元:jolin: 最後除8是要轉換成bytes單位.. |
引用:
中文網站的話.. 我覺得像Poweruser都蠻值得去看的:).. Gzeasy或存儲時代(對岸的).. |
引用:
Double data rate 是指雙倍的資料傳輸吧. 意指在電壓的上升跟下降更會進行一次資料傳輸.所以才乘於2吧. 至於後面的64.應該是指bit量吧. 只是他雙通道用128來代替.而不是用*2.這點我就不知道行不行這樣用了.= =+ 順便再問一下..我還是不知道.前面那八條管線是什麼意思?? 它的影響到底在那丫?.. 對話好多話題都只說一半.然後就換到別的話題去了.. |
我在Tom's看到以下資料:
引用:
請問哪位高手可以解釋一下,如何算出6.4GB的頻寬? 雖然這只是理論值~ 感謝 :agree: |
引用:
每條HyperTransport匯流排由兩條點到點的單向資料傳輸路徑組成。 (一條為輸入、一條為輸出) 資料傳輸率可以通過設置2,4,8,16或32bit的位寬和200、300、400、500、600、800MHz、1000mhz 的時脈頻率(採用類似DDR的Dual Pump技術,所以對應的有效頻率為400、600、800、1000、1200、1600MHz、2000Mhz) 來得到從100MB/s到8000MB/s的資料傳輸率。 故 800Mhz工作時脈=1600Mhz等效時脈 32bit/8byte=4 1600Mhz*4=6400MB/sec=6.4G/sec (此為K8 nForce3 250、250GB 晶片的HTT時脈與頻寬值) 以上.. |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10:21 P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