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顯示設備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9)
-   -   dvi-d&dvi-i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376699)

mhy 2004-09-02 03:12 PM

那麼請問一下
我是 5700sp的卡+philips170b5的螢幕
用dvi-d single的線
為何開機後硬碟就不動了?(有開機畫面但沒有進xp 螢幕一片黑)
救救我吧!!

change88 2004-09-02 05:20 PM

"DVI-I可以相容DVI-D裝置(包括連接線),但是DVI-D接頭卻不能夠使用DVI-I連接線,所以您會看到 數位顯示設備是DVI-D的接頭,連接線是DVI-I的接頭,顯示卡是DVI-I的接頭。且DVI-I也可轉接成為D-sub 15pin。"

其中

"所以您會看到 數位顯示設備是DVI-D的接頭,連接線是DVI-I的接頭,顯示卡是DVI-I的接頭。"

這樣是不是前後互相矛盾
只要用DVI-D接頭的連接線不就好了?
還是說有 一邊是DVI-I的接頭 一邊是DVI-D接頭的連接線

chaotommy 2004-09-02 05:45 PM

引用:
作者0911387607
樓上那位介紹的還真詳細.又讓小弟我多了一層認識.這麼說來DVI-I顯示卡和DVI-D顯示器之間的連接線就必須使用DVI-D的線材.而不能用DVI-I的.不知道我這麼說對不對.說錯還請指正^^a



如果您仔細看上面的圖案
DVI-I前面是四個點 然後中間一橫

可是DVI-D卻沒有那四個點 只有中間一橫
所以DVI-D可以插進去DVI-I
可是DVI-I卻無法插入DVI-D

比如說我自己用的銀幕
Samsung 172T DVI-D Dual Link
原廠線 雙頭都是 DVI-D Single Link
顯示卡是 DVI-I (Dual or Single.. 忘記了)

給您參考參考~

chaotommy 2004-09-02 05:51 PM

引用:
作者eugene23
請問一下:

因為小弟的LCD是SONY SDM-X73 他的dvi介面是dvi-d的 (說明書上寫:TMDS(Single link)
而我的顯示卡(技嘉 GV-R9000 PRO) dvi介面是dvi-i 的在解析度640*480時畫面會無法正常顯示會有一部份跑出螢幕外面,而再其他解析度時都可以正常使用!

不知道大大知道目前市面上買得到dvi-i轉接dvi-d的轉接頭嗎? :confused:
或是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另外在問一下,DVI-I和DVI-D兩種介面哪一個比較好呀? :confused:



聽說~
因為要把Digital的資料轉換成Analog
會要用到比較多的零件~ 所以銀幕裡面有蠻多不需要的東西

可是如果是純Digital的銀幕 會因為不需要轉換訊號(Analog)
而少很多的零件...也就是說東西不會用到那麼多...銀幕會比較輕便

DVI-I這個東西的出現是因為目前多數的人還在用Analog的卡
如果是以後的話...很有可能會演變成只有Digital(DVI-D)的卡也說不一定哦

以上是個人看法+忘記那裡看來的資料...
如果錯誤...請不要追殺我啊 :cry:

chaotommy 2004-09-02 05:59 PM

引用:
作者change88
"DVI-I可以相容DVI-D裝置(包括連接線),但是DVI-D接頭卻不能夠使用DVI-I連接線,所以您會看到 數位顯示設備是DVI-D的接頭,連接線是DVI-I的接頭,顯示卡是DVI-I的接頭。且DVI-I也可轉接成為D-sub 15pin。"

其中

"所以您會看到 數位顯示設備是DVI-D的接頭,連接線是DVI-I的接頭,顯示卡是DVI-I的接頭。"

這樣是不是前後互相矛盾
只要用DVI-D接頭的連接線不就好了?
還是說有 一邊是DVI-I的接頭 一邊是DVI-D接頭的連接線





應該是

DVI-D (銀幕) --> DVI-D (線) --> DVI-I (卡)



看來這兩個網站都有問題... :shock: :jolin:

因為很明顯的 DVI-I 的線 無法插入 DVI-D 的接頭 因為接頭相容性的問題


TO: change88兄

的確是我不對
沒有仔細看文章就PO出來
差點誤導大家....
小弟在此跟大家道歉 :think: :cry:

change88 2004-09-02 06:23 PM

to chaotommy兄
很感謝讓我們從完全不懂到有概念
只是大家稍微疏忽一點而已沒那麼嚴重
總結就是
如果螢幕和顯示卡都有dvi接頭

連接線只要是 " DVI-D Single Link "

就可以了

luciferdaniel 2004-09-03 05:15 PM

小弟最近正在研究DVI的線材
就讓小弟分享一些心得給大家做討論好了

1.目前LCD Monitor為什麼只用DVI-D跟HDB15而不用DVI-I把數位跟類比整合在一起呢
A:理論上整合後成本跟體積應該都有一定比例的縮小
但以目前來講並不可行,原因就出在沒人做這類的整合晶片
所以目前你要走數位訊號就接DVI-D,要走類比就接HDB15
而且目前LCD Monitor內部的DVI晶片只能處理Single Link並無法處理Dual Link
而按照DDWG(制訂DVI規範的協會)發佈的標準
Single Link最高可以支援到1600*1200(含1600*1200)
1600*1200以上需用Dual Link才能正常顯示
(DVI都只有60HZ而已,不像HDB15有75、85、100HZ等頻率,不信你調調看他會自動回復)
所以目前超過1600*1200的螢幕其實都是必須接2條DVI線的
以上是詢問三鳥牌工程師所得到的結果
會去問是因為公司要測Dual Link的線所以想買3048*2286的螢幕才發現的
這表示Dual Link的DVI線目前根本沒用處

2.DVI的線支援熱差拔嗎?
大家一定覺得廢話當然支援拉∼∼
小弟之前也一直這樣認為
因為HDB15想插就插想拔就拔
只要有連結一定都會有畫面的
但實際測試時才發現並不一定是這樣
像A牌晶片的顯示卡就完全不支援
所以如果你是用A牌晶片的顯示卡你可以試試把DVI拔掉再插上
絕對沒有畫面
不用擔心是你的螢幕壞了
因為那是顯示晶片的保護作用(打電話問顯示卡廠商說的)
不死心打去問台灣冶天科技詢問
嘿嘿∼∼還真的是A牌全系列都這樣呢(至少8500以下都是這樣,當時9X00系列還未問世)
所以你也別問是哪一家做的才會這樣
因為這不是顯示卡設計的問題而是GPU的關係
那N牌的會不會呢
嘿嘿∼∼N牌的好一點
理論上不會
但如果你的解析度太高的話也是有可能造成無法顯示
(1024*768幾乎不會,但1600*1200有時會一片漆黑)

小小心得跟大家分享

vchou 2004-09-03 07:53 PM

DVI 熱拔插?
對螢幕不太好吧

不過我想到一個問題
如果從顯示卡的 D-Sub 接頭經轉接 到 LCD 的 DVI 是跑什麼訊號?
如果從顯示卡的 DVI 接頭經轉接 到 LCD 的 D-Sub 又是跑什麼訊號?

sandow 2004-09-03 08:14 PM

(DVI都只有60HZ而已,不像HDB15有75、85、100HZ等頻率,不信你調調看他會自動回復)

可是我的LCD TV DVI IN我可以調成1024*768@85,顯示卡顯示是如此,顯示器上也是如此,也不會自動回復,問題出在哪,難道LCD TV跟LCD設計不同???


如果從顯示卡的 D-Sub 接頭經轉接 到 LCD 的 DVI 是跑什麼訊號?
如果從顯示卡的 DVI 接頭經轉接 到 LCD 的 D-Sub 又是跑什麼訊號?

2個都是類比訊號

chaotommy 2004-09-03 11:11 PM

引用:
作者sandow
(DVI都只有60HZ而已,不像HDB15有75、85、100HZ等頻率,不信你調調看他會自動回復)

可是我的LCD TV DVI IN我可以調成1024*768@85,顯示卡顯示是如此,顯示器上也是如此,也不會自動回復,問題出在哪,難道LCD TV跟LCD設計不同???


如果從顯示卡的 D-Sub 接頭經轉接 到 LCD 的 DVI 是跑什麼訊號?
如果從顯示卡的 DVI 接頭經轉接 到 LCD 的 D-Sub 又是跑什麼訊號?

2個都是類比訊號



可是我的LCD TV DVI IN我可以調成1024*768@85,顯示卡顯示是如此,顯示器上也是如此,也不會自動回復,問題出在哪,難道LCD TV跟LCD設計不同???

http://www.samsung.com/Products/Mon...tor_172T_sp.htm

Maximum Resolution 1280 x 1024 @75Hz

呵 這個是我目前在用的LCD SAMSUNG 172T

剛剛LCD出來時候 的確大家都是60Hz
後來可能因為是技術的進步 而提昇了
而且 在WIN XP裡面
如果 "隱藏此監視器無法顯示的模式" 這個項目是打勾的話
我只有 60Hz可以選擇
可是如果沒有打勾的時候 我有60 Hz + 75 Hz 兩個選項(在DVI 模式)
給您參考~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5:30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