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VIVO討論區 (數位機上盒)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5)
- - 用CD-R刻母版後所生產的射出片, 畫面明度、色度、對比等會有差別嗎???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270362)
|
|---|
引用:
麻煩您了~ |
小弟個人認為
如果把母版跟CD-R,上面的資料作1bit-bit的比對 比對完畢後如果"一字不差",那麼VCD應該就會看起來一模一樣 不會有AudioCD的jitter的惱人問題才對:D 我覺得如果bit出現不一樣,那麼一定是燒錄過程、片子的使用、以及片子的保存, 大概這三點沒有考慮好... 1.燒錄過程:比如,常聽到,用40x燒的VCD馬賽克滿天飛,但是降到8x就一切正常:) 2.片子的使用:有的大爛片燒完C2 error就飛龍在天啦:D,還有有的VCD播放機器挑片等等 3.片子的保存:不小心刮傷啦...etc,VCD只有EDC沒有ECC,一旦錯了萬劫不復~:nonono: 還有...小弟覺得 如果藉由單槍投影的方式來觀察,那要做到母片跟CD-R換片不是自己換...:agree:要不然會有心理因素影響之類的...有點單盲測試的意味 ps.CD-R盡可能用好一點的吧...如Yamaha 16x水藍/太誘RV之流者:shy: |
引用:
是的。 如果讀出來的 bit 不一樣,代表燒錄或射出的資料有錯,會造明顯的壓縮瑕疵,而不會僅是改變亮度、對比等狀態。 |
To starroach兄:小弟是用"太誘RV"燒母片的~ :D
弟就是覺得片子交叉播放不夠客觀, 才不認同業務單位的看法的... 結果被說成是在象牙塔裡閉門造車...>"< |
引用:
瞭解了~ 謝謝您! |
這篇文章讓我想起好笑的對岸論壇
有一個對岸論壇是專門在提供發燒片CD映象檔的 裡面卻有一堆人認為複製的東西不可能跟原版的一模一樣 即使每一個bit比對都一樣 卻還有光碟機讀取不可能百分百正確之說 甚至還有人提出壓縮過的東西一定會跟原來不同 所以建議大家買正版(笑死偶了,在那種地方提出這種論調) 他們可能不曉得有C1這種東西 還有他們用的軟體 我猜只要被RAR壓縮過的 可能都會少了一些功能............. |
引用:
一直在想...jitter如果能改變音質, 照理應該也可以改變畫質呀? 例如: 時基誤差讓像素位置不穩定而使得影像看起來較糊之類(?) |
引用:
好像..... 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說,根據過去站上幾位大大的討論,例如 adelies 兄,認為是 jitter 過大會導致 C1C2 錯誤,如果錯誤大到 C2 無法修正,那麼就會導致 data 錯誤,使得播放出來的聲音不一樣。 這個是在討論不同光碟片為什麼燒出來聲音不一樣。 線材傳輸引入的 jitter,ADC/DAC 的 jitter 是各大公司、研究單位已經實驗證明過,並且確定確實會對聲音造成影響,這個無庸置疑。 但是為什麼不同光碟片,上面的 data 都一樣,放出來的聲音卻不一樣,這個謎卻一直沒有解決。 解釋之一是如上所說,碟片的 jitter 會造成 C1C2 錯誤,C1C2 錯誤大到無法修正,就會導致資料錯誤,使得放出來的聲音不一樣。 但是資料錯誤造成的瑕疵和一般我們聽到的不同 CD 光碟片所造成的音色變化兩者不同,與聽覺經驗不符。而且經實驗,兩張光碟輸出的 bit 經數位錄音之後比對,完全一樣,但是聽起來就是不一樣。 所以這個現象似乎無法用 data 錯誤的觀點來解釋。 由於這個經驗不是少數人有,而是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包括在錄音工業界工作的,受過訓練,耳力很好的許多專業人士,他們都認為不同碟片、不同燒錄片的音色不一樣,許多人都說他們可以明顯分辨出來。 於是又有另一個解釋,這個解釋普遍存在於音響界,製造廠商,甚至是發表在 AES 協會的論文上,這個解釋成為普遍接受的定論,那就是:數位音樂再生需要兩種資料,一個是音樂的 sample 數值資料,另一個是這個 sample 再生的正確時間點資料,也就是 sample 必須在正確的 timing 上重建。而從 CD 光碟上讀出來的 RF 訊號中擷取出來的 clock 會成為 DAC 工作的 reference clock,所以不同光碟片的 jitter 會對聲音造成影響。 不過問題又來了,首先在 AES 上發表這種說法論文的 Ian Dennis 和 Julian Dunn 兩位,這兩位是來自 Prism Sound,有名的工程師,卻在 1996 年的時候又在 AES 年會上發表一篇論文,推翻自己原先的說法。這篇論文中提到,現在大部分的 CD Player 都是用另外獨立運作的,穩定的 crystal oscillator 來產生 clock,而不會去用 EFM data 的 timing,所以上述的理由又不成立。 於是他們兩位做了一系列的測試,想要找出不同 CD 片聲音不一樣的謎,結果尚未有定論,這是 1996 年的事情,後來怎麼樣,實驗有沒有重大突破,我就沒研究了,因為這個實在不是我的守備範圍 :p 有興趣的人可以接下去查 AES 發表的論文,其他也有很多篇,關於心理聲學、生理聲學的有趣文章可以讀(我只看這些部分,太硬的東西看不懂... ^^;)。 所以你說的像素浮動.... 我也不敢打包票說一定沒有這種情況,只是好像不太可能(?)..... :D |
我回家後用
crt(三鳥牌 E70 +radeon le) 看過後的結果如上 還是看的出差異 不過做成vcd的話 應該不太容易察覺 至於是不是jitter 所造成的差異 還是在某種器材下 (比較好的電視或....) 會讓本來不是那麼容易察覺的差異被放大 至少對我來說 仔細去看抓下來的圖 第一印象就是亮度有差 可是這種差異應該都是可接受範圍內吧 |
C1值應該是可以修正的
C2值不管多小 只要一出現就無法修正 而且也沒有直接證據指出jitter跟C1C2值有關 |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5:18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