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音效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6)
- - 數位聲?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070094)
|
---|
引用:
以前亞瑟門市不是常幹這種事情 CD撥放卡帶錄音 然後再用卡帶撥放比對 必須說的是磁性元件播放好像比較"順耳" :rolleyes: 不是也有人在瘋盤式錄音帶(母帶等級的東西包含的資訊量應該是最多的吧 :rolleyes: ) 引用:
http://www.ni.com/white-paper/4333/zht/ 取樣頻率拉高 可以減少量化失真 但是科技是理性的 人是感性的 太多的資訊描述 會不會少了想像空間 很多美好的感覺 都是靠腦補出來的 :rolleyes: |
引用:
有些東西打上馬賽克反而比較好看是吧 |
引用:
:laugh: :laugh: :laugh: :laugh: DVD 變成 BD 就已經很慘了 |
引用:
應該是 多給一點描述的資訊,才能多點想像空間 常見的對話: 這台DAC喔,實售價12萬,絕對是25萬內無敵手,你聽看看,這個高低頻延伸多棒 那台定價6萬,實售價4萬5,聲音是不錯,但就是差了一點點 那台60萬的才真的棒,都用上了飛秒時鐘,自己開發的FPGA,OOXXOOX等外星科技,電源又是獨立裝箱,整套3件式................. 都是要先說幾萬幾萬,才能開始聽的啦 :D |
引用:
我聽了十幾年的錄音帶,用過卡式座,手提收錄音機,隋身聽.磁頭很易髒,要清,有時還會紋帶,背景噪音很大,開杜比的話聲音會整個糊掉.後來CD出來後,真是一大革命性的科技,選曲又便利,又可以搖控,編輯播放曲目. 其實聲音表現和設計者有關係,就像歐洲人和美國人的品味,喜好不太一樣.我一開始聽的是日本CD機,它的弦樂和飛利浦的就是不一樣,比較偏陽剛.喇叭的差異更大,DAC和擴大機其次. |
影片講的應該是,數位輸出並不代表能夠輸出方方的矩形波。的確用點來代替解說才是正確。
因為世界上沒有百分之百的重現,轉換輸出後,OP的波形會有些延遲或震盪而變形,然後喇叭的物理行為也沒辦法完美重現這各波形....不管如何最後也會被抹得平滑。 另外討論規格,44.1kHz 或192kHz,一定有其差別。但不應該用好不好聽,主觀的方式去判定規格的好壞....好不好聽在規格這是另一回事了。 192kHz 一定有好處,可以增加取樣的精準度與downsample的正確性。 其實也沒人可以聽得出波形的轉折菱角點,如何去分辦數位聲呢? 多半也都是腦補,抓到一點不爽的感覺就可以拿來講數位聲。聽得好聽就說這CD有黑膠味:confused: Hi-END好像是越失真越好聽....Hi-Fi反而比較便宜。 |
引用:
所以我還在看VCD :shy: 引用:
不一定, 聽說這年頭飼料油、地溝油或者添加物吃多了, 所以產生了很多的新類型人 |
講古一下:
多年朋友買了個前級套件塞給我.....對有些人來說,朋友為他們出力是應該的.....除了被善意告知交期太久、機箱做工有改善空間,還被評為「數位味」太重.....這套件不是他買的嗎?.....,實在我也真的不懂什麼叫做「數位味」。拿了一對10uf MUSE電容接在輸出端,評等升級為「好很多」。「朋友」請我再接再厲....我改成47uf,他開心的不得了,認為那就是「對的聲音」。當然,這種人就列為拒絕往來戶了。 這,就 :think: :flash: ;) :laugh: :D |
引用:
這麼好打發的客人,上哪找 :laugh: |
個人淺見,早期的數位器材,可能是聽感上和黑膠的不一樣,以色調來比喻,就是比較白亮比較冷色調,像是燈泡有清光和黃光.許多人不習慣,就說是數碼聲或數位聲.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9:54 P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