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顯示卡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8)
-   -   現在市面上所賣的顯示卡有接D-SUB畫質比較好嗎?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985090)

菊草葉 2012-10-01 01:51 PM

引用:
作者projectghy
GTX460接CRT畫質很爛, 接D-SUB的LCD也很糊, 只要是接D-SUB的畫質都很糟
現在市面上所賣的顯示卡有接D-SUB畫質比較好的嗎?
或者大家用過的顯示卡接D-SUB畫質很好的請推薦給我 謝謝


你用的CRT等級還滿高的,背後應該有BNC端子,如果還是要繼續用的話,買一條VGA to 5-BNC端子的線來試試看吧!

我自己的EIZO是這樣接PC的。

線材長得像這樣:


我要回來 2012-10-04 05:13 PM

引用:
作者Yusunu
大大這樣推,看起來雖退出PC遊戲市場多年了,

M牌依舊是2D天王,哪天能遊戲絕緣就入手玩玩看 :rolleyes:



M牌的價錢還是好貴.

M牌對驅動程式的維護也不是很好.
之前在露天看到一張PCI-E P650,價錢勉強可以下手,一查沒有支援WIN 7 64bit的驅動,於是就收手了.

david_lin 2012-10-07 01:04 AM

可是有些LCD的D-SUB會比DVI 好
不知為何就是,總覺得犀利過頭反而有鬼影...........

chanhsiaohsin 2012-10-08 10:33 PM

引用:
作者projectghy
GTX460接CRT畫質很爛, 接D-SUB的LCD也很糊, 只要是接D-SUB的畫質都很糟

現在市面上所賣的顯示卡有接D-SUB畫質比較好的嗎?

或者大家用過的顯示卡接D-SUB畫質很好的請推薦給我 謝謝



我用憾訊的ATI HD5750,接CRT及LCD不會糊呀!
(不過這張同時用DVI及HDMI輸出會有些問題,所以我是用VGA及HDMI輸出)

接CRT用的線材要好一點的,否則解析度越高越糊,
接LCD也一樣,但是有時會糊是LCD非原生解析度。

CRT有數種解析度可調,但LCD只有一種,非原生會糊。

不過有糊的CRT及LCD的照片嗎?
也許要求不同,你的糊法非網友的糊法。

阿張 2013-01-03 06:12 PM

在下亦有相同問題及需求。
以前爬文所見之論點大致為公版勝過品牌版,不知堆料超高價版(所謂超越公版的)是否為例外。
而ExtremeTech大師在這方面依其經驗曾云nVidia卡為GTX>GTS>GT>無,AMD近年對此(DAC品質)較不注重,不知是否以公版為準。在下亦希望知道GTX550、650等原為GTS線卻因行銷考量改稱GTX者,是否適用上述經驗。

許多年前常聽說公版較差,近幾年隨成本下降而有反轉之跡象。
另,是否為公版貼牌之常見說法為:「近金手指處有晶片商LOGO」
然在下參與某雜誌活動於空檔詢問nVIDIA行銷人員,其回答為:品牌版金手指處之LOGO印刷無關其要求或認證,僅為品牌合作廠商自決。

上面菊草葉兄所言找D-sub轉BNC提議甚佳,然今之進階顯卡幾乎皆為DVI-I轉D-sub輸出,其優勢恐有受轉接頭耗損抵消之虞,且此等轉接線網拍甚多,高品質者卻甚難尋。而DVI-I直轉BNC者(當然是由DVI-I類比部分拉出)消失已久,且不知螢幕後久未使用之BNC氧化是否可清。當高級CRT終於報廢之時,此昂貴線材又不知將何去何從。 :jolin:
一般中低階顯示卡中,僅華碩於DVI-I端子後方有金屬屏蔽。純D-sub則各牌皆為純塑膠,不知如此是否仍優於背後接線外露。
然過去MATROX亦有D-sub端子背後外露之情況,看來RAMDAC品質影響仍大於輸出端訊號保護。多年前曾有破解SLI之密技,使nVIDIA之3D運算及AMD/ATI輸出特性得以並存於同一主板,不知是否有類似破解能用於中古MATROX輸出。

其他在下考慮選擇方向為:
入門專業繪圖卡:用料及穩定性要求較高而應有較佳類比輸出品質(該nVIDIA行銷亦如是說),AMD對類比輸出注重的下降在此不知是否亦同。
外接主動式HDMI或DVI轉D-sub:不知品質夠班否。人人皆知不應只看規格,然若連標稱規格亦未夠班,那...... :shock:

類比輸出者,各環節皆有其影響也,經濟而言僅能選其影響比重最大者修正之。敝人亦考慮過主機板插槽旁之供電電容之影響。EVGA於國外推出過一小轉接卡,插於空出之PCI插槽以補充供電量,不知是否得以收訊號改善之效。
以上諸項,望眾先輩研究賜教,不勝感激。 :)

ExtremeTech 2013-01-03 09:56 PM

引用:
作者阿張
在下亦有相同問題及需求。
以前爬文所見之論點大致為公版勝過品牌版,不知堆料超高價版(所謂超越公版的)是否為例外。
而ExtremeTech大師在這方面依其經驗曾云nVidia卡為GTX>GTS>GT>無,AMD近年對此(DAC品質)較不注重,不知是否以公版為準。在下亦希望知道GTX550、650等原為GTS線卻因行銷考量改稱GTX者,是否適用上述經驗。

許多年前常聽說公版較差,近幾年隨成本下降而有反轉之跡象。
另,是否為公版貼牌之常見說法為:「近金手指處有晶片商LOGO」
然在下參與某雜誌活動於空檔詢問nVIDIA行銷人員,其回答為:品牌版金手指處之LOGO印刷無關其要求或認證,僅為品牌合作廠商自決。



越高階的清晰度越好
這是我一路升級下來的經驗

另外我的CRT VGA線是綁死的那種,不能拆

http://tw.page.bid.yahoo.com/tw/auc...J8?actsrch=srp3

之前去買這樣的一條線來接,結果居然比轉接頭清楚了一點...
但是裡面不知道少了那些線路沒接
導致螢幕要給主機的解析度支援列表的訊號沒了
調整解析度時會連一些不該支援的解析度都跑出來

ThomasRhin 2013-01-03 11:43 PM

引用:
作者菊草葉
你用的CRT等級還滿高的,背後應該有BNC端子,如果還是要繼續用的話,買一條VGA to 5-BNC端子的線來試試看吧!

我自己的EIZO是這樣接PC的。

線材長得像這樣:

http://www.computercableinc.com/cci...BNC-CCStore.jpg


以前買過日本Totoku代工的viewsonic,這種D to BNC線材我用過,但很可惜螢幕太小只有17"看不出明顯差異,線材是Canare製造,線徑夠粗壯,整體份量也夠,但也不便宜就是了。現在回過頭來看以前,會覺得的類比訊號的東西,投資上往往都很傷本,早早進入數位的設備,免得一路走來留下許多類比訊號的設備與線材,清不掉棄之亦可惜!

阿張 2013-01-04 11:30 AM

衷心感謝ExtremeTech大師的回應。多一條轉接線比單一轉接頭清晰確實出人意料,失去顯示器資訊這點很像D-sub轉BNC線會有的情況。
樓主貼這篇後就沒再理了,不知ExtremeTech大師用過的GTX460是否為公版?

越高階的清晰度越好,則繪圖卡也似乎可以考慮。光華某賣螢幕老闆娘前陣子在問及CRT適用卡時,仍建議ATI。她的過去經驗久未更新,說的是曾經的事實。不知FIREPRO這方面是否仍保有ATI時代的榮光,其所謂「比競爭對手更完整的不壓縮30-bit顯示」不知何意?
而這家網站的評比有一段時間未更新,適合CRT輸出的介面卡排名以產品線為單位幫助不大。未提及Quadro或Firepro。
http://www.displaymate.com/best.html
9樓的ivantw似對某碩這方面品質頗為感冒,先前在下提及知該牌中低接輸出端的保護不知是否真具實效。

引用:
作者ThomasRhin
以前買過日本Totoku代工的viewsonic,這種D to BNC線材我用過,但很可惜螢幕太小只有17"看不出明顯差異,線材是Canare製造,線徑夠粗壯,整體份量也夠,但也不便宜就是了。現在回過頭來看以前,會覺得的類比訊號的東西,投資上往往都很傷本,早早進入數位的設備,免得一路走來留下許多類比訊號的設備與線材,清不掉棄之亦可惜!

謝ThomasRhin兄提醒,但若家中之CRT為一般消費品則在下全無發問之必要,且早早如兄台所言走數位化。獲此螢幕純屬偶然,故願花心思求其表現之最佳化。類比影響環節甚多,ThomasRhin兄之情況可能不只是因17吋太小而看不出差異,這也導致本人難以比較以後花大錢之結果是否合算。因公寓老舊導致接地及電磁干擾和電源品質等問題難以於可預見之短期內排除,故花大錢自網購購買各類顯卡,並趕於七日猶豫退貨期限前比較測試實非良策,最後只得於此處求問現成結果,再逐步排除其他干擾。
市場大勢所趨,減少類比之成本要求之事,實難怪罪廠商。聞兩大顯卡晶片廠商皆欲逐步淘汰類比輸出,然不知其時程。願得於自PCI-E誕生至類比輸出之最末代卡之間,選出輸出品質與運算能力最佳平衡者,陪家中螢幕走完其最後一段演出。
貼文發問甚多,但希望再下之提問能指得出方向。 :p

ExtremeTech 2013-01-04 04:16 PM

引用:
作者阿張
衷心感謝ExtremeTech大師的回應。多一條轉接線比單一轉接頭清晰確實出人意料,失去顯示器資訊這點很像D-sub轉BNC線會有的情況。
樓主貼這篇後就沒再理了,不知ExtremeTech大師用過的GTX460是否為公版?


電路板是公版的

就是EVGA GTX460 1GB
但是散熱器是外排的偽公版


另外問一下還在堅持用CRT的同好,


是不是還在等OLED啊?

阿張 2013-01-04 09:10 PM

前文提及詢問nVIDIA行銷人員的問題,即為公板線路/公板LOGO是否等同於公板或有其關聯。
顯示設備討論區最近提及OLED仍有壽命問題,但那不是敝人考量。敝人所考量者僅為難得機運之珍惜。

在下約前年於石牌一回收場驚見一傳說中EIZO牌之T966bk,其顯眼的三原色商標使我得以自遠處認出。
以200圓購入,測試當時勉強可用,已使用約7500小時,有知名綠斜線問題。暖機一段時間後即減輕。 數月後方騰出空間安裝,摸索其調整功能方知其優越之處,藉Uniformity解決邊角色調不均問題,方知狀況比預想更好。
前年末於某電腦雜誌校園益智比賽活動抽中華碩閹割板GTS450,輸出品質明顯優於主機板端子,使門外漢之在下開始探索能發揮其實力之輸出端。
一段時日之後,減輕之綠斜線仍舊可見且愈發礙眼,敝人開始懷疑起是否值得照料這台。
於網上搜索相關資訊即說明書,得知其color restoration功能需暖機一小時以上,於是比照辦理後啟動該功能,結果出乎意料之好。對照先前剛入手之狀況,可知其前任主人完全不知此機潛能而予以棄置。
更幸運的是,這台螢幕似乎避過了村田症候群。

現在開機時黑色仍偏淡,但暖機短時間即恢復深黑。
sRGB及部份色彩模式仍有黑色偏淡及些微掃描斜線,movie模式亮白區塊聚焦會出問題,部份對比狀況下文字或細線會模糊,用久邊角畫面會抖動(這部份與線材或外在干擾問題重疊)。網路所查有老化不可修之謂,亦有次要配件老化可更替之云,當送師傅檢修予以確定。然現以Graphic模式運作,色彩相當令人滿意。有時會驚喜發現一些色彩細節,雖在一般消費螢幕亦可見到,但多不明顯而難以查覺。
時日一久,每於賣場見一般消費性LCD/LED螢幕之色彩,心中總不禁痛罵:「這啥鬼??」 :eek:

忘記於何處讀到此螢幕之保固為3年或20000小時,視何者先至(3年內超過20000小時需一週7日每日開機超過16小時以上),使本人納悶(也希望)此機是否可整新至撐滿20000小時。(現用至9875小時)
若無當日回收場之機運,本人斷不會自LCD回到CRT,現今會在跌跌撞撞尋找買得起又能調整後勉強用於美工之液晶螢幕。現在少部分高階液晶或許足以替代這台,但其價位足使我家傾家蕩產。
繼任者實在難尋,正所謂:「回不去了∼回不去了∼∼」 :fear:

看了這篇文章,更丟不下手了:
http://sune-87.blog.so-net.ne.jp/2012-09-21-2
竟然還打贏SONY最強最後的QUALIA電視??

多年來CRT與LCD優劣的爭辯並無太大意義,後浪終將有推過前浪的一天。
而等到這台螢幕終於謝幕之時,LCD或OLED能完全代替CRT的時代也差不多真的該到了。
而Color Restoration這類功能即使在高階螢幕中似乎也不常見,更遑論網路商店的整新機(i-TECH之類)。就算得到神話層級的Silicon Graphic或SONY FW900,屆時它們大概也不復接替EIZO T966之能力。
到時本人迴光返照的CRT使用時代將完全結束。但在那天來臨之前,想讓這台T966以它最好的表現,走完最後這段航程。
--------------------------
抱歉這篇離題到應該歸類於顯示設備討論區,但這主題由端子輸出品質開始,相關的可能變數橫跨顯示設備、系統組件及顯示卡討論區,所以還是接在這邊就好,望管理員勿見怪。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8:33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