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系統組件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9)
- - AMD 亮出底牌(HSA)了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957300)
|
---|
引用:
Bill Gates高明的地方是,他只出一點力(永不降價的OS),剩下的交給別人做 Jobs厲害的地方是,一個產品要怎麼做,他通常比別人看得更清楚(MS tablet vs iPad) |
> 那應該不是用來幫忙cpu跑浮點
yes,之前AMD因為浮點運算在運算中算是少數才開發共用浮點運算單元的Bulldozer 若只讓GPU跑浮點運算,那就沒必要搞HSA這種大工程 硬體架構革命就不說了,軟體還要砍掉�**憛A最糟糕的情形可能OS也要砍掉�**� > 單線程的東西該卡死的 就是會卡死 HSA架構最理想的應用方式是,讓單線程歸單線程 可多線程的地方用多線程 聽起來好像很玄,簡單的說就是 資料相依高的給CPU處理,可平行處理的給GPU 對CPU來說它還是單線程,但有一部分資料丟到GPU進行多線程處理 這部份帶來的效能增加很可觀 ![]() 由下而上的曲線代表的意義是可平行化處理的程度(從30%到90%) 縱軸是"可平行+非平行 整體運算" 相對於"完全非平行化運算"的速度 橫軸是可平行化相對於非平行化的處理速度 舉個點來說明的話 紫紅色線(可平行化程度70%) 在"可平行化運算速度"相當於"非平行化運算"的20倍快時 "可平行化+不可平行化的整體運算速度"會是"完全非平行化"的3倍快 <-還只是單線程 以往CPU 架構+製程改良 單線程效能成長可能就1X%,成長200%不知道要花多少年(不可能?) 更別說現在離物理極限越來越近開發成本越來越高 之前沒出現過這類運算革命很大的原因是在 GPU要具備一定程度通用運算的能力 且必須把GPU拉進CPU內 省掉北橋的頻頸 -- 當然這是很理想的未來 (圖也只是根據某法則的理想推算) 實際上來說 ,去年APU 光在頻寬上就卡死通用運算了 明年APU 通用運算上GPU能比CPU快多少是個很大的問號 一般程式可平行化程度能有多高則是另一個問題,只要有個20%以上的可平行化程度說不定就追的上i7了 |
A社又在嘴砲了 :p
. |
#1 那個 AMD blog 連結其實沒提到太多東西
真的ppt畫很大 看起來嘴炮很大的地方是在2012 Financial Analyst Day 裡面的東西 https://docs.google.com/viewer?a=v&...lmODQ1&hl=zh_TW https://docs.google.com/viewer?a=v&...UxMzk3&hl=zh_TW https://docs.google.com/viewer?a=v&...ViNTM5&hl=zh_TW 裡面比較值得注意的地方在 之前寫出完成系統整合的時間是在2015 (還註明要看OS廠開發狀況決定 可能更慢) 但今年竟然寫出完成系統整合的時間是在2014... 還寫說已經整合進Windows 8 Metro 還有Visual Studio 看來MicroSoft 開發動作比AMD想的還快 -- 換OS才能用HSA application 大概是避免不了吧? |
[QUOTE=orakim還寫說已經整合進Windows 8 Metro 還有Visual Studio
看來MicroSoft 開發動作比AMD想的還快 [/QUOTE] 這邊說的會不會是之前微軟發表的C++ AMP? 如果是這個,那微軟應該不會獨厚AMD解決方案才是,也就是說,只要有GPU就可以運作,管他GPU是在CPU上還是插在MB上... 而且,用這個程式要重寫/重編譯... |
引用:
那是當然, 不過,前面網友有提到,如果GPU不是在CPU上,協同處理上必須考慮北橋瓶頸 GPU與CPU合作,已經是未來的方向,伺服器規劃也都是朝這個方向邁進 問題在於個人電腦通常單CPU/GPU運用,沒有作業系統整合一定是行不通的 而個人電腦系統又以MS最大.... 在I社遙遙領先的領域上,如果它玩什麼你跟著玩什麼,那只能人家吃肉你喝湯 A社一開始併吞ATI就已經開始宣告他要玩另一種玩法,明知這樣玩不是三、五年能玩出名堂的,但未來還有機會吃肉 不這樣玩,A社或許永遠只能喝湯了 |
看來看去 應該還是圍繞在SOC的部份 看誰整合的比較完整 可以更降成本... :jolin:
|
看看NV的Project Denver(丹佛計劃)吧!! 比AMD預定的2015早兩年完工,
也是這個計劃讓NV投入太多的人力 造成傳統的顯示卡業務人力不足... 這個月全球狂徵將近700人 不過Project Denver的成果應用在行動領域最快也要2014年底 (還得視台積電14nm的開發進度) 不過可以確定Stark架構(Tegra 6)以後 ARM CPU部分運算將交由Geforce ULP來執行, 以目前7970通用運算輸給GTX580來看,我認為CUDA比GCN還先進, 除非AMD得到外星人的科技... 以SoC的進度來看, ARM早就完成... X86最快2013年初(intel haswell) AMD大篇幅發婊HSA 表示目前在後面努力追趕intel跟NV... 完全SoC也會晚intel 1年半到2年 說真的我比較想看NV跟intel 單挑PK... 東西賣的貴是另一回事啦!! I VS A 或者 N VS A 通常都變成口水戰... AMD還是乖乖的走物美價廉路線造福鄉民... 中了賈佬話術的人越來越多... 玩電腦的是宅男,玩手機平板的是時尚 :flash: Windows 8鎖Boot loader... 不能改OS,微軟去吃屎啦! |
引用:
CUDA從G80發展到現在 也5年多了 功能、效率也不斷增加 雖然GPGPU是AMD這方先提出的 卻到GCN才針對GPGPU做設計 GCN一下子超過去真的只有仰賴外星人 GCN輸FERMI是輸多少? 有什麼通用運算的評比能看嗎? |
引用:
CUDA從G80發展到現在也5年多了,GCN一下子超過去... 這點我非常不認同 Apple會脫穎而出的關鍵是? 真正發揮GNC的通用計算效能的軟體在哪裡? OpenCL,DirectCompute能代表市場全部? NV有自己的平台,但評測人員有用到嗎? 5年過去了,支援OpenCL,DirectCompute的軟體數量有CUDA多? 再說NV還有Tesla... 這才是針對通用運算的主要產品 GCN VS CUDA 完敗NV你得提出有力的數據阿? 不是那種跑龍套的那種喔!! 誰不知道那些軟體常常被拿來酸intel & NV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11:32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