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影片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7)
- - 令人痛心的真實-黑鷹計劃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79377)
|
---|
深有同感...
還有生還的駕駛員拿著照片被圍毆, 卻還是拼命找尋照片那一段也很令我震撼:eek: |
Re: Re: 令人痛心的真實-黑鷹計劃
引用:
不是夠不夠 而是.當你連最基本的需求都無法滿足時 不是戰不戰,而是非戰不可..... |
引用:
to bigboss: 想請問一下演哈利波特裡面 妙麗 的那位小妮子 還有演過哪些電影??? 那邊可以找到關於她的劇照??? 離題了...勞力勞力.... |
其實我覺得上星期天的中國時報有一篇這部片的影評大家可以看看
這部片其實又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片子,完全是以美國的價值觀來拍的,觀眾只看到美軍的悲慘,可是倒楣的索馬利亞死了800多人,導演卻大多是以模糊的焦點帶過,小心看電影看到被洗腦. |
引用:
是死了一千多人,我轉貼一下傳學鬥電子報一篇精彩的文章。 Black Hawk Down: White American Up -–「黑鷹計畫」的符號分析 黃浩榮(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誰控制過去,誰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誰就控制過去。」 -- George Orwell (Nineteen Eighty-Four). 商業電影是社會優勢階級藉以傳佈主控意識形態,整編群眾並穩固既 有權力結構的文化手段,不論於全球或在地的視野脈絡下皆然。其特 徵在於透過高度娛樂的大眾文化形式來卸除群眾的政治敏感意識,淡 化階級之間的權力從屬及壓迫關係,吸引群眾大量消費之際,也誘使 他們接納並認同當權者所欲的意識形態,進一步鞏固、再製原有的文 化霸權與社會型態。 商業電影是鉅額資本與媒體技術的密集聚合產物。資本的流動,主導 著當前全球的政治、經濟及社會秩序;媒體的運作,為群眾詮釋世界 ,為社會銘刻文化內涵與價值認同。在西方,資本與媒體二者高度匯 流的結果,鍛鑄出獨步全球的影視工業,得以經由影像符號的武斷操 弄與拼貼,再現人類歷史的任何一段史事,掌握了書寫世界歷史的詮 釋權力 — 這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西方電影工業,而以美國尤最。 當前台灣的賣座鉅片「黑鷹計畫」(Black Hawk Down,以下簡稱BHD ),即是一部典型的「歷史再書寫」影片,透過跨國資本與媒體技術 的結合,再次呈現一九九三年發生在索馬利亞的一段戰爭往事。整部 影片伊始,即以靜謐的文字陳述,來「說明」(其實已經是滲入特定 政治觀點的歷史再詮釋)美軍三角洲(the Delta)部隊何以來到索 馬利亞。我們不妨針對此事,比較一下來自美國官方網站、中文官方 網站(在台灣)、香港以及中國網站在影片簡介中的不同說法: 美國版:「美國於一九九三年派遣菁英部隊前往索馬利亞執行聯合國 的〝維安工作〞。他們的任務是逮捕當地首要軍閥M. F. Aidid的幾 位高階將領,以平定索國境內的內戰與飢荒。」(標記為作者所加) (http://www.spe.sony.com/movies/blackhawkdown/) 台灣版:「1993年,一組受過專業訓練近百人的美軍突擊隊,在非洲 執行一項〝人道救援任務〞時,因誤判情報,兩架黑鷹直昇機被敵軍 擊落迫降至索馬利亞。」(http://www.bvi.com.tw/blackhawkdown/ ) 香港版:「1993年10月索馬利大飢荒,美國派出特種部隊〝逮捕索馬 利軍閥穆罕默德阿帝的爪牙及維持秩序〞。」 (http://hk.movies.yahoo.com/020116/32/e6om.html) 中國版:「 1993年10月3日,美國派遣人數約120人的特種部隊到索馬 利亞,以〝幫助當地政府清理當時混亂的社會秩序〞。上尉麥克•斯 蒂爾帶領這些士兵乘坐8架黑鷹直升機來到了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沙。 〝他們俘虜了2名索馬利亞高級軍官,從而導致了一場持續時間很長的 火拼〞。」 (http://www.filmsea.com/show/oversea/200112280007.htm) |
Black Hawk Down: White American Up -–「黑鷹計畫」的符號分析 黃浩榮(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文接上篇: 筆者無意於此進行歷史真實性的商榷(若依現象學觀點視之,也根本 無此必要)。重要的是,儘管這些對於BHD的文字敘述來自不同地區( 可惜沒有索馬利亞版),語意內容略有差異(特別是中國版),但基本 上這些文字敘事皆受制於原影片的內容敘事(當然,直接從美國官方網 站所譯出的文字更是如此),幾乎都呈現出相同的、有利於美國形象的 敘事主軸:「美國這次的軍事行動是人道的、正義的」,而非一種目的 性的軍事侵略或武力介入他國內政。即便向來反美的中國,試圖將影片 內容作不同詮釋,但也只限於表面的語意重現,而無法顛覆深植於影片 中的美國普世價值。 換言之,BHD如同其他好萊塢影片一樣,成功地將美國精神(自由、正 義、和平、人道等價值理念)鑲嵌於文化工業產品當中,向全球各地行 銷獲利,也成功地取得關於這次戰爭的歷史定義權。市場大眾消費影片 的同時,也再次消費了美國本位的主流普世價值,並接收了關於這段史 實的美式詮釋。 對立的符號結構 除了鉅觀的敘事內容,我們可以試著深入BHD中微觀的符號使用,來尋 繹其中所潛藏的二元對立邏輯、迷思以及意識形態。Levi-Strauss認為 二元對立(binary opposition)是人類用來感知世界的最基礎意識架 構,因為這種「非上即下」、「非左即右」、「非內即外」的二分結構 ,最易於人類認知與選擇,也最易於用來設定群眾的自我認同。 而在BHD中,整部影片所呈現的二元對立符號及意義(外延義及隱含義) ,較顯而易見者包括了「美國:索馬利亞,第一世界:第三世界,安定 :動亂,富裕:貧窮,先進:落後,白人:黑人,軍隊(訓練有素): 軍閥(目無法紀),正義:邪惡,人道:殘忍,我寡:敵眾,殺人有理 :殺人有罪,光明磊落:陰險狡猾,觀眾同情:觀眾厭惡」等等。無庸 置疑,這些具象的對立符號所組合的結果,建構出有利於美國/人的正 面國際形象及歷史地位,也同時賦予索馬利亞/人負面的形象與地位。 而觀眾在觀看影片的同時,也能一目了然地區辨出該次戰爭中,熟善熟 惡,建立起自己對這段史實的認知與觀點。 這種對於BHD的解讀策略(即S. Hall所謂的優勢解讀<preferred reading>),在與美國友好或長期受到美國文化殖民的地區(如台灣) 確實容易形成主流氛圍,有助於美國對世界歷史的書寫與控制,也同時 維繫了美國霸權的存在與安定;但對於反美國家(如索馬利亞),這條 預設於電影中二元對立符號的解讀途徑,無疑是種帝國主義式的屈辱與 塗污。 此外�***中尚有一條看似隱藏但卻至為緊要的二元對立軸線 – 「死亡 」。據BHD片尾字幕所示,在該次戰役中,美軍共有19名人員陣亡,七 十多名受傷,而索馬利亞方面陣亡人數則逾千人。 然而在影片中,每名美軍的死亡皆被予以「人性化」處理(較貼近真實 戰爭中血淋淋的傷亡場面),甚至是「放大」描寫,譬如近距離的傷亡 狀況特寫、個人痛苦與情感的強調、延長個人入鏡時間、加入煽情音效 等等。但是,索馬利亞民兵的死亡,在處理方式上則宛若天壤之別,多 是典型「一聲槍響,一人倒下」的跑龍套作法。在全面長鏡頭的遠眺式 戰爭畫面處理之下,每名索軍的個人性被渺小化,甚至是「去個人化」 。一切走馬看花,沒有個人傷痛的特寫,也沒有煽情音效。索國人民在 影片中不被允許留有「個人」的存在,「個人」是美國人的專屬權利。 是故,在BHD的場景呈現中,常常可見孤立待援的美軍身陷困境,成群 的索國民兵以及手執石塊的索國民眾宛若飢餓的蝗蟲般蜂擁而至,美軍 在重圍中瘋狂掃射,一排排的索國人民接連倒下…最後,彈盡援絕的美 軍壯烈犧牲。在如此顯著的符號差異待遇之下,令人不禁懷疑,美軍射 擊的對象是否為某種不知名的邪惡地底生物,又美國人向來引以為傲的 「人權」大纛,於焉何在? |
Black Hawk Down: White American Up
-–「黑鷹計畫」的符號分析 黃浩榮(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再接著看: 要言之,這是媒體「阿富汗主義」(Afghanistanism)的另類表徵,每 位美軍均被視為「獨特的個人」(distinctive individuals)來個別 對待,而所有索馬利亞的民兵及人民,則被概化為一群高同質性的「受 忽視的大眾」(ignored mass),甚至被矮化為有如獸群(herd)般的 次級地位。這種賦予交戰雙方不同比例的死亡描寫,展現出另一層次上 的二元對立「人:非人」,劃分出截然二分的疆界,不僅賦予雙方彼此 迥異的角色光譜 – 美軍是人,索軍是獸,兩軍交戰的情境,恰如片中 美軍乘坐直昇機在草原上獵殺獅子的景象 – 也更易於引使觀眾選擇走 進「認同美軍、同情美軍」的行列。 族群差異的影像表述與種族意識形態 在BHD中,種族對立(主要是黑人-白人對立)的衝突因子深埋在交錯複 雜的敘事內容與符號結構當中,也明顯構築出另一層的二元對立架構。 首先,在影片中雙方人口的種族組成上,索國民兵及人民全數為黑人所 扮演,而近百名的美軍精銳部隊當中,只有一名黑人,其餘皆為白人所 飾。這或許與「戰爭發生在非洲」的實際地域性有所關聯,從而形成壁 壘分明的黑白對立結構。因此,或許人口組成比例上的差異,在此未必 能真正有所象徵,讓我們進一步檢視不同種族在影片中的形象再現。 其一、戰爭的過程中,美軍(白人)人數雖遠遜於索國民兵(黑人), 但卻是一批訓練有素、配備精良、紀律清明、嚴守人道立場的優秀菁英 ;反觀索國民兵則被刻畫為一群素質低劣的散兵遊勇、手無長物的激進 暴民,作戰漫無章法,手段殘酷,漠視人權。 其二、影片內容雖然勾勒出索國人民(不只是民兵)對於美軍的仇恨行 為(如群眾拿著石頭、棍棒痛毆美軍),但卻未曾有解釋該仇恨源由的 隻字片語出現。造成去脈絡化的「真實片刻」(reality of moment) ,於是畫面只見「索國人民圍毆美軍」、「黑人攻擊白人」的片段情景 ,無從得知仇恨背後的歷史肇因,極易讓人對於黑人與非洲國家產生負 面的意義及形象構連。而去脈絡化的、片斷的真實再現,實乃任何時代 的權力主控者據以書寫/重書寫歷史,將自身抽離舊有的、不利的歷史 條件,並煽動大眾排外情緒的重要宣傳策略。也正是喬治•歐威爾 (George Orwell)在其名著《一九八四》中所重申的:「誰控制過去 ,誰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誰就控制過去。」 其三、在影片中,美軍一再地約束部隊隊員開火的適當性,不可任意殺 害無辜(特別是婦女和小孩);但是索國人民在影片中的呈現,卻是不 分男女老幼,皆出現持槍與美軍作戰的畫面。一方面,在去脈絡化的片 斷影像再現之下,我們幾乎無從得知為何索國人民對於美軍有如此血海 深仇,以致所有人民皆奮起抵抗(依索國的立場);另方面,在影片的 符號組合理,觀眾所直接目擊的是「索國人民不分男女老幼都對美國人 開槍射擊」。這樣的再現方式,形構了「美軍是人道的」、「索軍是殘 忍不仁的」的迷思。 值得注意的是�***中一幕索國婦女拿起槍械將要對美軍開槍時,卻被美 軍射殺的景象,開槍射殺這名索國婦女(黑人)的,正是美軍當中唯一 的一名黑人成員。換言之,「婦女持槍掃射」、「男性槍殺女性」這些 有違主流人道價值的行為,完全交由黑人角色承擔,而白人美軍則巧妙 地避開這些有損自身形象的舉措,維護了美國人/白人在媒體中所一貫 保有的「文明、現代、善良、有禮、理性」等形象。 除上述之外,影片中對於索國人民(黑人)的形象再現,仍然不脫「原 始、不文明、貪婪、邪惡、不理性、愚蠢、野蠻」等美國媒體對於黑人 族群不利的傳統刻板形象。BHD對於黑人/白人、美國人/索馬利亞人 的差異形象建構,不僅又組成另一層次的二元對立,也框限了全球大眾 對於黑人(特別是非洲國家的黑人)的認知角度,擴深其他種族與黑人 之間的意識形態對立,更使得弔詭的族群優越/自卑感、主/從關係愈 發根深蒂固,並維繫現有主控階級(美國白人)的正當性及權威性。 結語 電影是一國得以宣揚本國文化、推播理念價值、進入歷史論述空間中取 得自我詮釋權的文化產業。透過各國電影工業的全球行銷,我們得以透 過各國產製的電影文本來認識各國獨具的文化內涵、社會價值與生活空 間。因此,理想的電影烏托邦理應是全球各國均有能力自製在地的電影 文本,推向國際舞台上百家其鳴,共同激盪創造兼容並蓄的全球性文化 。 但是在既有之不平衡的政治經濟秩序中,這個烏托邦無法也無從存在。 當代的政治經濟強勢國家,憑恃其高度發達的影視工業,往往成為全球 秩序的締造者、各國歷史的代言者以及世界歷史的記錄者。透過影視產 品的全球傾銷,傳遞所欲的意識形態,構連普世性的共識(consensus) 與通識(common sense),形塑出有利於統治霸權延續的優勢氛圍。 當代的西方資本國家即為顯例,而BHD正是負載上述使命的影視產品典型 – 不論這種使命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或許這樣的說法略顯泛政治化 ,但筆者並非以政治目的論的視角來評析BHD,而是企圖透過文本中影像 符號的組合以及敘事邏輯的分析,來論證BHD中所隱含的優勢價值與迷思 。 黑鷹直昇機雖然墜落了(Black Hawk down),但美國白人卻經由影片的 宣傳與建構,維持高階的世界地位(white American up)。 |
引用:
美國人拍的片子,當然有美國人的價值觀存在,這當然是天經地義的事, 有必要大書特書嗎?就像法國片,中國片,日本片,都有其特定的風格與價值觀,講洗腦會不會太嚴重了一點?只是美國樹大招風,本身又常介入國際事務,當然是眾矢之的. 而且本片的主角設定本來就是美軍這邊,就像台灣以前拍的戰爭片(不是搞笑那種),一樣重點放在國軍,悲狀慘烈比之美軍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是怎麼不見有人站出來為匪軍的死說說話???不管是八二三還是古寧頭,共軍也是幾萬幾萬的死,怎麼不見有人抱怨導演以"模糊的焦點帶過"???可見你恐怕到底主角是誰也沒搞清楚,如果每個人都加以詳細刻劃,那乾脆不用拍嘞,作一片訪談實錄不就好了? 還有,在戰場上,任何第一線的作戰人員,心中所想的一件事就是如何"活下去",在索馬利亞,人手一隻槍,比台灣的手機還多,在戰場上保命為先的情況下,你會管對你開火的是小孩還是老人嗎???索馬利亞死了成百上千的人,美軍只陣亡19人,道理很簡單,"烏合之眾",大部份只拿起槍亂掃,瞄準或戰術更是沒有,怎麼敵得過訓練有素的軍隊? 我想表達的只是不希望許多人以意識型態或預設的政治立場來批評這部電影,其實也不需要,因為這場戰爭本來就是華盛頓一次錯誤的決策,當初美國國防部還不願家醜外揚咧!!! |
(轉貼臺大椰林風情軍事版 署名 gera的文章 其文用語頗為直接...)
當然,我也討厭美國,但這並不影響為了對抗流氓,去抱偽君子大腿的行為 我是很佩服那種真的為了自己的理念,而貫徹到底的人 (只會耍嘴皮的就算了) 即使他們的行為可以用蠢來形容 我的看法是,如果有這種人,例如一個姓百里的小說人物 ,他不會以偏頗的態度去質疑美國,連帶的,他會去譴責以色列巴勒斯坦 西方國家東方國家 有些人會因此投入國際義工組織深入蠻荒與疾病痛苦搏鬥 或是標準低一點,每個月固定捐獻收入幾分之幾出來 我倒不在乎別人說我沒良心沒心肝或是偽善等等 我就是不在乎,遠在萬里以外的非洲死人關我屁事喔 同理,如果我是紐約人,遠在萬里以外的巴勒斯坦或台灣死人又關我啥鳥事 幹! 我也有我的生活要過,我也有我的家庭要負擔,你爸辛辛苦苦賺 來的錢,還得要給政府剝削,那就算了,還拿那些錢去援助一個 我從來沒聽過名字,甚至於在地球上那裡都不知道的地方的國家 而且是自己打內戰打外戰打到爛的國家,去死光好了啦 饑餓30? 我寧願每個月都捐200元給中華民國家庭扶助中心 我也不參加這鬼玩意,要不要知道台灣也有許多低收入戶 的兒女,他們生活面臨困難,連上學都有問題 南北差距(這是指國際上的,先進的北方國家與落後的南方國家) 你們南方國家要先自立自強,我他媽的才能救你們呀 幹! 一堆國家文盲率超過50%,平均壽命45歲,國內有20%的人口 有愛滋病帶原,還附帶國內軍閥與游擊隊,責任在誰身上? 說自立自強都點過份,只要有心,先停止內戰,讓政治穩定化 ,聯合國與其他國際組織自然會協助,從糧食到衛生,還有減免債務計劃 ,外資也會自然來設立輕工業,也只能先有輕工業 如果要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下鼓吹世界正義,謝謝,說得很好, 當成FHN的題材還不錯,我可能認同或不認同,但都仍然不影響 世界與歷史的變化,不是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供各位參考參考! |
引用:
轉貼的黃浩榮對於電影所做得符號分析相當具體,犀利...寫的很好 可是如果BHD要這要做解讀... 恐怕寫兩萬字也不夠.... BHD原本就是一部商業片 而且是一部美國人拍給自己看的商業片 或許依附在美帝強大文化的侵略下 外人看來頗不是滋味 電影本身的藝術成就也堪慮... 但是如果硬要背負如此巨大的負擔來看BHD 那麼看電影的樂趣就被自己侷限住了 我就很欣賞trader的態度... 單純的欣賞電影裡的軍事行動... 感受那宛若親臨戰場的感官刺激 感受那生死與共的同胞情誼 電影所要傳達的信念就如同海報上的文案說明 leave no man behind 永遠不能拋下你的隊友 現實生活也是如此.........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3:27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