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疑難雜症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34)
- - 請問"島"是連在地表上或是浮在海面上 ?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763151)
|
---|
那麼連在地表的島
質量就是等於跟地表質量一樣吧 (要視為整體,不拆開)? 那如果是冰山的質量 要怎麼估呢 ? 有不是冰山的浮島嗎 ? (即整塊地都是石頭或土,不是冰塊) 是不是不可能 因為浮力不夠 ? |
海水的密度最大不到1.3,任何密度高於海水的物體皆浮不起來,
除非它是空心,外皮不透水,就能浮在海面上。 空心而且裡面的空氣為氫氣,能浮在半空中。 其實人造的航空母艦也能算是浮在海面上的“小島”了。 |
引用:
絕對不是杞人憂天,而是身為世界排碳量密度全球第一的台灣政府漠視後的結果,讓社會大眾不知道全球暖化的嚴重性!!!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用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這部片的中文版我也詳細看過了,它提到很多證據都在在顯示現在全球氣候暖化絕對是人類造成的地球浩劫,地球暖化在地球的歷史上也出現過很多次,可是這次暖化的速度絕非天然~ 暖化造成的冰山溶解不是只有海水漲高幾公尺這麼簡單,連帶改變了海水的鹽度跟溫度,鹽度溫度改變洋流,洋流改變氣候,造成氣候異常、降雨分布改變等等.....人類因為有較強適應環境的能力,但是地球上絕大多數的動物沒有像人類一樣可以適應環境瞬間大改變,造成絕種、瀕臨絕種的會陸陸續續大量出現,北極熊就是一個例子,幾年前人類首度發現因為找不到浮冰而溺死的北極熊,身為食�**撜抭遞h的人類最後也不能倖免於難。 台灣又是世界排碳量密度最高國家,身為台灣的一份子你也可以位全球暖化做一點貢獻,省油省電是最直接的方法!! |
引用:
島的質量要看他是什麼岩石組成的,每種都有自己的密度,例如珊瑚礁島和火山島質量就不同。 海洋冰山就是一個大冰塊嘍 :laugh: 先跟你說,有可以浮在水上的石頭,叫做"浮石",它可以浮在水面上的主要原因是它的結構有很多封閉的孔洞,岩漿急速冷凝,氣體逸出後所形成的多孔狀岩石。可是大部分的火山島都是緩慢冷卻形成,而且岩漿類型也會影響氣體含量,所以不太可能出現大塊的浮石島。 |
引用:
節錄自: http://taipedia.cca.gov.tw/Entry/En...tryId=27896&b=1 |
這個問題蠻有意思的
經莎姐查閱國語"辭海",對"島"一字的解釋為: "浮在海面上的陸地" 而"島國"則解釋為"四面都被海水圍著的國家" "島嶼"則解釋為"大大小小的海島" |
難道樓主也是看辭海後產生疑問才來問的嗎?
|
小弟只能說∼
PCDVD真是臥虎藏龍∼ 今天又上了一課 一起響應關燈愛地球吧 |
樓主這篇讓我想起了一個叫作:
“瞞天過海”的故事,不知道是不是能 真的像故事中所述搭起浮在海面上如陸地的竹筏, 騙旱鴨子皇帝過海出征? 還有個海戰的戰略叫“連環船”, 或許能達成樓主想像中的橋樑吧。 當然還少不了實際存在世界上的跨海橋樑了。 |
引用:
別聽信統計學謠言, 因為台灣人口密度高, 所以排碳量密度高. 如果把土地面積, 人口密度, 工作時間都代入計算公式的話那又不一樣. 另外一點, 種樹植草雖能吸收CO2但是更要耗水. 所以如果把耗水量也算入的話, 那結果會更不一樣. 更糟糕的事還在後面: 種樹植草固定下來的碳變成落葉枯草, 這不像種稻種麥固定的碳, 可供人類直接食用利用. 美國每年夏天的森林大火, 一燒就是幾十萬幾百萬公頃. 這種排碳量又要怎麼計算. 要是根據總排放量計算, 台灣大概連邊都沾不上. 根據人均工時排放量(CO2/per person/per working hour), 台灣也應該還好. 所以統計數據是[做出]來的, 當我們把人口密度(高)與工作時間(長), 考慮進去之後, 台灣人均工時排碳量應該還好. 不說別的, 我們把問題簡化到單一個人的狀況: 台灣人每天騎著小小 150 CC摩托車騎了三四十公里, 工作十到十二小時. 美國人每天開著 1.6L ~ 2.4 L轎車開了三四十英里, 工作七到八小時. 各位看官, 您說誰的[人均工時排碳量]高呢?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不拘泥於字面意義, 逼出事實真相才是重點! ******************************************************* http://www.gcc.ntu.edu.tw/chinese/E...house%20gas.htm 溫室氣體的種類及其來源? 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主要包括水汽(H2O)、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氟氯碳化物(CFCs)、臭氧(O3),而一個氟氯碳化物分子的溫室效應是一個二氧化碳分子的數千倍到一萬多倍,一個甲烷分子的效應則為二氧化碳分子的21倍,氧化亞氮為206倍,不過,由於二氧化碳的含量遠大於其他氣體的含量,因此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仍是最大的。其中,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溫室效應佔了55%,氟氯碳化物24%,甲烷15%,氧化亞氮6%。 溫室氣體的另一個特性是它們在大氣中停留的時間(亦即生命期)相當的長,二氧化碳的生命期為50~200年,甲烷較短為12~17年,氧化亞氮為120年,氟氯碳化物為102年,這些氣體一旦進入大氣,幾乎無法回收,其影響是長久且全球性的,只有靠自然的過程讓它們逐漸消失。故從地球任何一個角落排放至大氣的溫室氣體,有機會遨遊世界各地而影響各地的氣候。以下分述了各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 二氧化碳:地球古代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在變化,其與火山爆發頻率有關,然而自工業革命以來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斷增加,由工業革命前的280ppmv至1995年二氧化碳含量已增為358ppmv,這些增加量主要是來自化石燃料在燃燒的過程中被氧化成二氧化碳;石灰岩被製成水泥的過程也釋出二氧化碳;土地的開發利用減少了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量。 甲烷:從工業革命以前到1994年,甲烷含量由700ppbv增加到1721ppbv,甲烷為缺氧條件下有機物腐爛時所產生,或因化石燃料燃燒或天然氣直接逸出,有一半以上的甲烷是人為造成的(如農業、天然氣使用以及垃圾掩埋等),其餘則為自然界 (如溼地) 的排放。 氧化亞氮:主要來源包括自然界以及人為排放。從工業革命以前到1994年,甲烷含量由275ppbv增加到311ppbv,主要來源包括化學肥料、熱帶雨林砍伐、土地利用改變(森林轉為牧草或農作耕地)、農業活動刺激土壤排放。 氟氯碳化物:氟氯碳化物為人造化學物質包含清潔溶劑、泡沫噴出媒介、防燃劑、冷媒等,在1950年代才大量出現,而後迅速增加,後因蒙特婁公約的禁止,已不再增加。 ******************************************************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2:10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