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顯示設備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9)
- - 之前炒的很熱的24" FULL HD 怎都消失了?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699136)
|
|---|
對我來說幾吋都買不起 :laugh: :laugh:
|
要看1080p full hd影片
預算足夠的建議最少還是27吋爽度才比較夠 理由是9成9以上的主流電影長寬比是2.4:1oar(卡通除外) 27吋扣掉黑邊的顯示面積剛好高過20吋(顯示面積減少1/4) 當然也可以用過掃描砍掉左右部分放大 只是影片解析度就只剩下約 1286X802 不如直接找1280X720 16:9的720p re 結論是:16:9的1080p反倒是HD TV電視台版比較多 藍光等正式出版物也只有卡通找的到16:9或1.85:1比例 |
以看電影來說,爲了多3吋多花近2萬
結果正式出版物長寬比例問題就足足砍掉了6吋左右 所以若是有16:9電視台高碼h.264畫面更多的1080p版本 就是有藍光版本也完全提不起下載的欲望 |
更正錯誤: 16:10 pc lcd顯示面積應該是減少1/3而不是1/4,後者是16:9的減少
補充:電視台的16:9是根據原始膠片上下畫面更多的版本(有別於局部放大導演意圖版) 以40吋 full hd放16:9的1080p影片而言顯示面積約為24吋(顯示19.5吋) (40X40)/19.5X19.5=4.21 最終顯示面積約差 4.21倍 (37吋則是3.61倍) 以pc lcd每吋的價錢來說,這種比例上的損失比lcd tv問題嚴重多了 |
沒有那麼簡單 這不是消費者買了螢幕設備就 OK 的
從攝錄 儲存 剪接特效 到播放 輸出 整個電視工業都要配合 ( 汰換 ) 才行 以台灣來講 影視用 HD 高畫質攝影系統剪接系統 最陽春的一套也要千萬元以上 電視台的整套系統少說也要上億元 電視台或許有財力願意換 ( 事實是沒有換 ) 然而龐大的獨立製作人 工程 租貨 等 並不見得有能力汰換 現實狀況是 進度掌握在商人手裡 ( Sony Panasonic ) 底端的牛 只有被扒多層皮的份 器材很貴 大部分的業者買一套設備 都會一直用到壞 用到無法再修理 用到無法配合大環境才會換 電視台也有規定使用年限 不是說換就換 醜陋的現實是 台灣目前要推行的是 " 低畫質數位電視系統 " 而不是日本行之有年的高畫質數位電視系統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 Sony Panasonic 是儈子手 台灣電視市場是牛 它不賣不推高畫質電視系統給台灣 近幾年電視台與龐大的工程 租貨 才剛剛在 " Sony 的配合下 " 將系統由類比轉成 " 低畫質數位系統 " 而不是一次跳到 " 高畫質電視系統 " 台灣想要看高畫質數位電視 慢慢等吧 等到龐大的 工程 租貨 都已經買了低畫質數位系統 等到市場飽和之後 Sony 才會開始遊說政府 才會開始推行 " 高畫質數位電視系統 " 台灣要開始推行 " 高畫質數位電視系統 " 應該是 10 年後的事 要汰換普及完成 應該是 20 年後的事 註 : 1. Sony 在台灣 目前只有在無法掌控的家用市場才有在推 1080i 的系統 2. 藍光只是儲存媒介 並不是藍光就是 1080 Full HD 3. 是否是正牌 Full HD 要看從攝影儲存到剪接輸出 是否都是一貫 1080 系統 |
一般下的都是國外數位側錄品質較好的HD 1080電影片源
最終畫質的好壞真的除了電影原片本身以外就只剩壓縮方式 現階段最好的full hd tv訊源絕對是電腦 所以台灣電視台如何與pc使用者來說沒什麼相關 |
妳說的正牌full hd又回到1080i與1080p格式的老問題
確實是有1080i的攝影機,但電影片源一般是不可能採用的 對電影每秒24張的片源而言,用電腦在lcd上放都是p而不是i 重點是過程中的解交錯與3:2pull down有沒有錯,否則很容易出現拉絲或停頓現象 所以解碼器正確的情況下1080i電影=1080p電影 (藍光幾乎也是1080i儲存) 引用:
|
你搞錯了 我指的是 電視系統 電視電影是兩碼子事
電影膠捲要轉成 1080 電視系統用在藍光發行 一般認為必須是 35 mm 膠捲 ( 當然也可以用 16mm 只是不夠細緻 ) 另外膠捲掃描機也要配合 台灣目前好像還沒有那種機器 我不確定 只看過 720*480 的 沒看過 1920*11080 的 當然也可以用底片掃描機去掃 掃到天荒地老掃到海枯石爛 至於要用數位攝影機來拍電影 我只記得雜誌有報導過 解析度不止 1920*1080 然而只能實現在攝影棚內 因為資料量太大 無法載著機房上山下海 目前電影院強調的數位電影 其實是片商製作完後 再轉成數位電子檔 (MPEG) 再利用電訊網路傳給世界各地的電影院 省下全球數萬家的膠捲沖洗運送 也可以有效防止一手盜版 並非是以數位攝影來拍電影 不過目前已經建置完成數位播放的電影院畢竟是少數 真正的數位電影目前只有所謂電腦動畫特效部份 在龐大機房的支援下 才能實現 不過是不是數位 那是對商人而言才重要 對觀眾並不重要 |
【轉錄】
人們比較容易產生這樣一個觀念:數字方式更好。 模擬信號在傳輸的時候經常會遇上各種信息丟失和減弱,而數字信號傳輸卻是無損的。這是事實,但是這個事實卻有有違背真實世界原則的嫌疑。首先,即使是在遠距離的線路傳輸中也沒有理由會發生使信號明顯減弱的情況出現;家庭影院中安裝的設備間的最大距離對於符合行業標準的電纜而且完全是小菜一碟。第二,假設在數字信號處理過程無差錯本身就是一個經不起推敲的假設。DVI和HDMI信號是無法進行糾錯的;一旦發生信息丟失,那便是永久性的丟失。在短距離傳輸過程中這也許不會發生,但是在長距離傳輸過程中這卻會是一個問題。 那麼是什麼決定了圖像質量? 視頻因為不同的原因,並不是被直接得從片源翻譯到顯示設備上。只有極少部分本地資源是可以被直接利用的,所以當你在觀看480p、720p或者1080i的視頻時,有時候需要經過一些縮放。其間信號的色彩必須被正確還原,這取決於暗電平(亮度)和「delta」,(信號水平和實際色彩還原水平之間的關係)。當原始信號不符合顯示設備;比如說,DVD擁有480線,但是沒有方形象素。這一切都說明在信號傳遞過程中存在著信號處理。 數字信號的支持者經常會這麼說DVI或者HDMI信號是「純數字」,他們經常通過一些數字記錄方式,比如DVD或者數字衛星信號,說它們直接以DVI或者HDMI數字信號形式傳輸到顯示設備上,那是一種完全無損信號傳遞。如果顯示設備本身就是個台數字顯示設備(比如一台LCD或者PDP電視),爭論通常會這麼進行:信號不用經過從數字到模擬的轉換過程,所以在整個過程中它受到的影響更加小。 如果事實上數字信號不用通過幾種不同的方式編碼和轉換的話,這也許是對的,更不用說這些信號也許需要被調整到適合顯示設備的分辨率了。所以說,轉換是經常發生的,而且轉換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數字到數字」的轉換過程中並無法保證信號質量優於「數字到模擬」的過程,而且事實上可能更差。無論是好是壞,這都取決於線路質量和其他一些並不經常提到的因素。作為顯示設備本身,它並不知道信號是如何處理的,也不知道由不同輸入所產生的不同變化。無論是數字還是模擬信號都必須通過不同電路測試,或者必須為了被相同電路測試而被修改。那是如何進行的?一般來說,在你的說明書上你是不會發現有任何相關信息的,即使你找到了,不經過親眼觀察實際輸出影像你也無法判斷誰更好一點。公平地說,通常情況下,即使是非常高端的產品,信號處理回路的品質和縮放比也是非常不可控制的 |
雞同鴨講 :jolin: :jolin:
|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12:39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