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向已故的F1英雄們致敬...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628694)
|
---|
之前大舒也是高速撞上護牆
不過只斷了腳 現在的F1安全很多 |
唯一有印象的是最後的洗拿
當時真的不敢相信他就這樣走了.... |
自從大舒在英國站撞斷腿後,新的賽道安全理論就出來了。
就當時車上的G值感測器資料得知,車輛在賽道上還有接近3G的減速度,到了碎石緩衝區後,減速度降到1G,導致撞牆時車速依然太高。 之後,越來越多的賽道改用柏油緩衝區了,不僅失控時救車容易,撞牆時速也減到很低。 現代賽車的安全性提升,大多都是靠賽道改善達成的。時速160km/h以上的撞擊速度,就算車身可以承受,人還是受不了的,所以緩衝區的設計非常重要 :yeah: (A1賽車有些賽道根本太危險) |
您不從逝去..........
|
看到這篇讓我想到
加藤在兩年前也是出車禍死掉了... 他的安全帽真的還滿不錯看的.... 可惜不會在出新的了 |
真的是沒有這些偉大車手的犧牲, 今天的F1車子不會這麼安全......
看F1大約8年......也看過大大小小不少意外, 但因為現在的車子安全性大大的提昇, 車手大多沒受傷自行離開車子, 受傷的車手後來也都回到賽車場上, 現在的賽道緩衝區也都很大, 增加柏油比率, 而且輪胎牆的數量夠...... 現在的F1安全性實在很高, 很多次意外都覺得應該受傷了, 甚至覺得車手可能掛了, 小舒在美國站那次算是印象最深刻, 由車背整個直擊水泥牆; 大舒在英國站高速正面撞上輪胎牆; MIKA在德國站一個直線底爆胎失控, 側面撞上輪胎牆; Webber在巴西站撞上前面意外事故車的輪胎, 失控高速撞上左邊輪胎牆後彈到跑道右邊, 這是第一次看到比賽提前終止...... 這些, 要是以前的車子和賽道, 這世界已經又少了很多個好車手了。 如果以前的FIA能像現在這樣重視安全性的話, 也許就不用犧牲這麼多人來換今天這樣的安全性了...... |
經驗是要靠累積的,誰都不想要有意外發生的
先人所留下的是讓後人能夠更成長的空間 這讓我想起去年的美國站....或許M牌的退賽是真的避免了事故的發生率... |
我可以推薦各位看一部動畫"閃電霹靂車",在ZERO這部OVA中就有一小段講到賽車的安全性。
賽車所要追求的是什麼?是速度與技巧上刺激?還是安全呢? 我對賽車的認知好像跟大家不太一樣啊!!! |
nurburing 北賽道果然是車手的墳場 :fear:
|
在看之前就猜到可能會有1977年那段工作人員被撞成兩半那段
可是為了聽聽看樓主說的裡面那首歌還是看了 每次看到那段都不太舒服 記得當時撞到工作人員 那輛車子的車手也是當場掛了 因為被工作人員 手上拿的滅火器砸到頭 另洗拿的事故 主要疑點有3點 1.當時的F1沒有車底盤離地高度的限制,而當時洗拿的車高離地都只有幾mm而已 因為這樣可以獲取最大的吸力,但當車底盤離地低過一個限制 空氣便無法流進車底,此時吸力就會消失,抓地力就會不足 洗拿出事的地方是個很高速的彎道(現已經修改掉)且彎道外緩衝區超小 在出事前有Safety Car在賽道上,當SC狀況解除後, 因為熱漲冷縮原理 輪胎溫度下降,胎壓掉了約25%,車高便又降低了幾mm 在撞牆前有觀眾看到洗拿的車底冒出火花 表示當時車底已經磨到跑道 車底盤過低 抓地力變差,時速又在300多公里,抓地力瞬間不夠 根據當時電腦的資料,洗拿只在1/10秒內就反打方向盤,並踩煞車減速 但速度太快緩衝區又小 只能撞牆 2.車隊技師因為洗拿的要求,將賽車的方向機柱改細 換上的替換品接合處出現瑕疵,進而導致洗拿在通過高速彎時 方向機柱斷裂而失控 3.可能是洗拿為了閃避路上的一塊賽車碎片才失控的 當時開在他後面的舒馬克說洗拿的車子是突然就偏向衝出賽道 很難判定是因為機械故障或是閃避物體才失控的 PS.現在的Williams出廠的每一輛F1,車鼻內側都會刻上洗拿的名字 因為當時洗拿是效力Williams-Renault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12:27 P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