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10歲拔牙14顆喪命 軍檢署:不起訴處分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446701)

路人亂入 2005-02-19 04:01 AM

引用:
作者pc
記者標準的『標題殺人法』.......現在的新聞簡直是找不到可以相信的了!!


+1....

很多事情,並不像表面的那樣 :think: ....

不幸的是,大家往往也都只看表面.....

就 這樣

uglylun 2005-02-20 03:29 AM

白吃媒體加上弱智群眾
拔14顆爛調的牙齒又如何?傷口能有多大?隨便一個手術傷口就比拔全部牙齒的傷口都大多了
仔細想想也知道
還被媒體呼攏得爽歪歪
一起來起鬨
現在的醫師又不是笨蛋..要麻醉前一定會跟病人說清楚手術的風險
誰希望手術後就搞出一條人命的大問題?
不拔那些牙齒..會蜂窩性組織炎菌血症..有危險性
要拔...那小孩一定是難搞到不行才會去做全身麻醉...麻醉又有危險性
你如果是醫師..你會怎麼作?
笨蛋也知道先跟家長說清楚危險性在哪裡..讓她們做決定...
但現在的狀況反正有沒有說都不是重點
反正出問題就是找醫師搞就對了
之前那個仁愛醫院醫師打人..還不是病人先嗆聲..先K醫師..醫師才會K人,,只是醫師帶賽
不應該打人..但媒體有報導來龍去脈嗎?
更..搞不清楚狀況就在報導..難怪大家的心越來越浮躁..標題永遠聳動..大家看了份慨..媒體就發了
不就是這樣?

maco 2005-02-21 11:17 AM

引用:
作者Elros
我記得當初新聞報導是說那位小朋友本身有心臟方面的毛病
初步的判斷是一次拔光的風險會比分次拔來的低
當初醫生也已經有向他們的父母盡了說明的義務
現在因為小朋友拔牙身亡反過頭來怪罪醫生這實在有些奇怪.....


而且最重要的是造成楊小弟重度昏迷身亡的因素不是在「拔牙」而是在「拔管」

+1
之前有看過節目討論.....
因素在於[拔管]...非[拔牙]...

paradise 2005-02-21 12:40 PM

之前有朋友一位七十歲左右的親人
就是一口氣拔了四顆牙 結果失血過多去世

自己不懂的事就別在那亂講

gstyle 2005-02-21 01:02 PM

站上,不是有牙醫的站友,

請喬治上來解答吧.

Elros 2005-02-21 01:35 PM

引用:
作者paradise
之前有朋友一位七十歲左右的親人
就是一口氣拔了四顆牙 結果失血過多去世

自己不懂的事就別在那亂講

一般來講人體除了傷到主要血管或受傷面積過大 導致短時間大量出血
否則是不容易失血過多死亡

若是4個小小的拔牙傷口就可以使人出血過多死亡
那之前在78區某篇文章裡有位大大自暴自己不小心割到手腕造成大量出血 直到傷口癒合前都沒有送醫治療的狀況來說 那位大大豈不是事發幾日後就應該失血過多身亡了?!

所以造成你那位朋友的親人失血過多的因素應該不只是拔牙
而是還有其他相關的因素...

uglylun 2005-02-23 03:07 AM

引用:
作者paradise
之前有朋友一位七十歲左右的親人
就是一口氣拔了四顆牙 結果失血過多去世

自己不懂的事就別在那亂講


又是一個斷章取義的報導
這樣的repost和白痴媒體有何差別?
總是結論出來..拔4顆牙..失血過多
但過程呢?
那老伯有沒有血友病?有沒有糖尿病?是因為血流過多還是感染?
上顎拔牙的傷口附近基本上是很少會傷及大血管,除非有動到刀翻開牙齦拔牙
下顎除非是很深的牙齒才有可能傷到大血管
如果一班人拔完4顆牙會致死
我想那個人連走路跌倒都有可能發生危險
只是..還是有人不懂得事就在亂講

zebraw 2005-02-23 10:47 AM

uglylun兄就是位牙醫師啦.

cheanpen 2005-02-23 11:10 AM

引用:
作者paradise
之前有朋友一位七十歲左右的親人
就是一口氣拔了四顆牙 結果失血過多去世

自己不懂的事就別在那亂講


你待過急診嗎??

很多出車禍的人,光牙齒撞斷就不只4顆了,還合併骨折,內出血.照你的邏輯,這些人大概死定了.

如你所言:自己不懂的事就別在那亂講 :think: :think:

屋頂上的弓箭手 2005-02-23 04:13 PM

無言....
媒體真是....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9:35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