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從高畫素多合一感光元件看手機鏡頭未來發展趨勢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201640)
|
---|
未來相機的鏡頭及格就好了,就算小朋友畫的一個圓圈+五條線的畫,AI都能幫忙算出天使!
|
引用:
是圖片,不是照片:laugh::laugh:.... |
引用:
那不然你先介紹我一個免費的 8k windows editing software。 好歹我也有兩台 A1。 等你喔! |
引用:
拜託不要講廢話好吧.... 能夠做到 8K 剪輯的軟體都不多了..... 還代理剪輯, 不然你以為這些可以剪輯的軟體都是笨笨的在 4K 螢幕上做 8K 的代理剪輯嗎..... 現階段可以開 8K 剪輯的軟體都有這個功能好吧! 不然你以為現階段的硬體都已經到點準備 8K 了嗎! |
https://www.apple.com/tw/final-cut-pro/trial/
免費試用90天。 不過現在沒在用 Mac ,不曉得限制? 付費買斷也才9990元,約相當於 1/17 台 A1 公司貨價格。 引用:
|
引用:
2023年了,硬體性能要做到4K 60fps錄影不難 一堆萬元以下手機都能做到 甚至GoPro之類很多運動攝影機也能做到 2萬以內低價相機或微單不強求,可能成本考量 但不少2萬甚至3萬以上的相機或微單還是卡在4K 30fps很久了 引用:
相機拍人只是其中一種應用 美顏或換臉確實靠程式就能做到 但拍景拍美食等等,不是AI能整個重畫出來的 然後感光元件跟鏡頭素質當然還是很重要 否則垃圾進、垃圾出 計算攝影強如Google、Apple也一樣 例如Pixel 7 Pro跟iPhone 14 Pro Max的鏡頭耀光是消除不了的 https://youtu.be/z923gJqb_3I https://youtu.be/jo393KCukMI |
引用:
所以還是沒有免費的阿! 靠杯, 我當然知道要錢的有阿. 我當然知道價格多少, 這很好查, 重點是到現在也沒有一款可以免費就簡單剪剪的軟體, 4K 的多到雙手數不完..... 我才是這個有設備去拍去剪, 實際有在用的人, 才會知道現階段實際上只用就會遇到的狀況. 也就是說現在這個格式在整個消費產業上面就是架構在一個除非你要專門搞, 不然根本不方便不親民的狀態下. 簡單說就是還在發展. 所以說 iphone 14pro 現在如果真的順便就把 8k 放進去, 結果還要多買個夠強的 mac 順便再 9990 買斷然後脫褲子放屁把它縮成其實本來頂多也就只有那樣的水平的 4K 啦! |
解析度是小問題,流量與編碼才是大問題。 :fear:
R5 5600+2070用達芬奇去剪 4K60P 200mbps h.265的影片基本上電腦會開始喘了.. 400mbps就會開始卡頓。 |
免費試用90天。
不付錢就不算票…呃,不就是免費嗎? 你不想付錢,90天重灌一次? |
Sony最新發表的ZV-E1(FF全片幅)
跟α7S III是用同樣的12MP感光元件 (3:2比例,4240x2832) 兩台最高都支援4K 120fps錄影(10%裁切) 這片感光元件據說原生解析度是48MP 始終採用四合一畫素合併功能 才有如此強悍的錄影功能 反觀α7C(FF)和ZV-E10(APS-C) 兩者片幅不同,但都採用24MP感光元件 錄影都是卡在4K 30fps 可見感光元件本身設計很重要 24MP這種6000x4000要去錄影3840x2160 不外乎3種方式: 1.讀取16:9全範圍畫素6000x3375的訊號 然後把6K壓縮成4K,但可能讀取速度無法達到60fps 也可能伴隨高發熱(很多機種連4K 30fps錄影都會過熱) 2.讀取中央3840x2160的訊號 缺點自然是大幅度的裁切 3.一樣讀取全範圍,但省略部分畫素 這方法由於非等倍數,省略的話會大幅影響畫質 大多數廠商不採用 通常感光元件越大,發熱量越高 畫素越多,每秒能讀取的全畫面資訊就越慢 兩者相加,對於錄影就是災難 所以以前卡在4K 30fps是各種因素疊加 可能處理器性能不足,也不想增加成本用更好的 可能想區分高低階產品定位,4K 60fps是高階機專屬功能 可能感光元件在全畫面讀取速度上不來 可能開放4K 60fps會讓機身快速過熱不實用等等 這些可不是什麼數學小天才光靠嘴砲就能解決的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6:10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