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汽燃費改里程徵收??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185325)

老老濕 2021-05-02 12:47 PM

引用:
作者一點點
這是自打嘴吧!?
我越配合政府、環保、使用新節能引擎,用越少燃料跑越長的里程
要比我家隔壁那台帽黑煙一公升95跑不到8km的老車繳更多稅!?


新車以新方式計費
老車以老方式計費

稅基計稅本來就該隨時代進步而修改

當然老車加稅同時
政府也該提供汰舊換新的貨物稅減免

chengjer 2021-05-02 01:28 PM

引用:
作者老老濕
新車以新方式計費
老車以老方式計費

稅基計稅本來就該隨時代進步而修改

當然老車加稅同時
政府也該提供汰舊換新的貨物稅減免

政府每年就是要花那麼多錢,你要減稅當然是要從別的地方補回來,

最倒楣的是領薪水的死老百姓,你一毛都跑不掉你一分都無法轉嫁給他人.

一堆有車的人呆呆地相信隨油徵收就可以省下那少少的汽燃費,

但是卻不知道政府和商人會從你口袋拿回更多.

anderson1127 2021-05-02 02:46 PM

政府何不開放讓汽機車持有者自行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案 ??

比如說

1. 隨油徵收
2. 隨里程徵收
3. 舊制方案

三選一

聖粉BANG!! 2021-05-02 02:56 PM

3.7元沒問題啊幹麼講的很可怕一樣
我的車燃料費4800,油耗大約13,這樣算只要一年沒開到1.7萬公里都划算,趕快施行吧😍

聖粉BANG!! 2021-05-02 02:58 PM

引用:
作者anderson1127
政府何不開放讓汽機車持有者自行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案 ??
比如說
1. 隨油徵收
2. 隨里程徵收
3. 舊制方案
三選一

未看先猜就會一堆人隨里程徵收然後調表科科,台灣最美風景你敢嘴
個人覺得隨油才是最佳解,順便讓更多人會選擇省油的車而不是油耗無所謂

Tatebayashi 2021-05-02 02:59 PM

結果就是...
油車繼續維持稅收...
電車新增一個名目收稅
以上,結案

:laugh:

anderson1127 2021-05-02 03:44 PM

引用:
作者聖粉BANG!!
未看先猜就會一堆人隨里程徵收然後調表科科,台灣最美風景你敢嘴
個人覺得隨油才是最佳解,順便讓更多人會選擇省油的車而不是油耗無所謂


對喔,隨里程徵收,大家都可以自己拔掉碼錶線 , 這樣就沒有里程問題了...

大家一起來 .... :stupefy: :stupefy: :stupefy:

漏洞滿天飛!! 隨油徵收對某些公共運輸業十分不利 , 妨礙到既得利益者 , 所以才無法推行
要怎麼辦咧.... 好吧,大家都禁止開車就行了!! :jolin: :jolin: :jolin:

OFUE 2021-05-02 03:46 PM

引用:
作者anderson1127
政府何不開放讓汽機車持有者自行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案 ??

比如說

1. 隨油徵收
2. 隨里程徵收
3. 舊制方案

三選一

因為政府是想要增加稅收才會推新制方案,
只能收更多不能收更少,
即使三選一方案也會調高舊制方案徵收費用,
不論選那一個方案徵收費用的下限都會高於舊制方案的原始上限。

neverwinter471 2021-05-02 03:48 PM

引用:
作者anderson1127
對喔,隨里程徵收,大家都可以自己拔掉碼錶線 , 這樣就沒有里程問題了...

大家一起來 .... :stupefy: :stupefy: :stupefy:

漏洞滿天飛!! 隨油徵收對某些公共運輸業十分不利 , 妨礙到既得利益者 , 所以才無法推行
要怎麼辦咧.... 好吧,大家都禁止開車就行了!! :jolin: :jolin: :jolin:


還有一招,連平面道路都可以設RFID和攝影機,你只要開車上路就會計算你從哪裡跑到哪裡,幫你算好開車公里數。 :stupefy:

jiaxie 2021-05-02 03:50 PM

最簡單就是隨油徵收。總是把簡單的事越搞越複雜,再弄出個四不像的規定。

「里程徵收」提出這個的腦袋是不是有問題?

假如科技進步到每台車都有AI和定位,精準度,使用自用交通工具就開始計劃追縱,說起來很便利也很恐怖!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8:05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