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儲存媒體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20)
-   -   TLC SSD的SLC模式容量是不固定的嗎?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113788)

vn514026 2016-10-17 03:18 PM

兩個網站測試方法都不一致,直接比較可能有張飛打岳飛的嫌疑. ex.最基本的寫入測試項目,有沒有用secure erase讓SSD回復滿血狀態??如果沒有那麼在已經寫入過的狀態下就跟著執行HDTune,那看到的就不是SSD的"完整"狀態速度而僅是SSD"部分"狀態. ex2寫入流量不夠大,SSD還可以再背景跑GC回血

Anandtech在這方面測試方法公開並做得很完善,測試過的SSD數量也相當多,你很容易就能互相比較出SSD的市場定位.

Micron也沒公佈說SLC caching到底有多大.如果真的很有興趣等到2TB版MX300評測放出來可以做比對.不過必須說SLC caching對大容量SSD助益不大

真的這麼擔心3D TLC,那可以考慮買3D MLC.目前市面上消費SSD最棒選擇,就是貴而已.

bpoff 2016-10-17 04:16 PM

引用:
作者vn514026
兩個網站測試方法都不一致,直接比較可能有張飛打岳飛的嫌疑. ex.最基本的寫入測試項目,有沒有用secure erase讓SSD回復滿血狀態??如果沒有那麼在已經寫入過的狀態下就跟著執行HDTune,那看到的就不是SSD的"完整"狀態速度而僅是SSD"部分"狀態. ex2寫入流量不夠大,SSD還可以再背景跑GC回血

Anandtech在這方面測試方法公開並做得很完善,測試過的SSD數量也相當多,你很容易就能互相比較出SSD的市場定位.

Micron也沒公佈說SLC caching到底有多大.如果真的很有興趣等到2TB版MX300評測放出來可以做比對.不過必須說SLC caching對大容量SSD助益不大

真的這麼擔心3D TLC,那可以考慮買3D MLC.目前市面上消費SSD最棒選擇,就是貴而已.


其實開頭那兩篇測試就都已經是 2TB 的了.....
sutl 問的就是為什麼有一邊可以測到 4 成容量的 SLC cache......另一邊測卻不是這樣........

SLC cache 助益是絕對有啦.......基本上容量大的 SSD 也會比較大........
容量不同.......快取策略也可能會不一樣.......是怎樣不一樣就測了才知道........

我看 anandtech 的測試........其實也不是所有測項都有很明確你可以複製的測試說明........
有的也是模糊的敘述而已........你只能選擇信任他們.......
當然 anandtech 算可以信任.......不過我講的也不是這個.......
不論可不可以信任.........問題是為什麼會測到 4 成容量的 SLC cache........
我也曾經猜說是速度沒到全速........所以 SSD 背景一直在釋放 SLC cache.......
不過後來進一步了解........目前技術應該是沒有可能釋放的那麼快可以讓 SSD 撐那麼久.......
雖然還可以想到幾個其他可能性..........問題就是沒真的摸過不敢確定是什麼原因.......
我也是剛開始注意.........好奇而已........或許有人已經測過知道問題在哪........
只是我還沒看到而已.......

不過基本上呢.......
看有的測試喜歡秀 hdtune 測試圖然後說 SLC cache 很大........
先存疑就對了.......不是質疑數據造假.......
但測試方法很大可能不正確就是了........
因為如果實際上真的都有那麼大.........其實大家根本就不用在這邊煩惱這些了....... :laugh:

我知道很多人不想知道細節.......只想知道大方向買哪款........
那隨便多看幾個評測挑普遍最好的買就對了........想當然也一定貴........
便宜的一定不會多好.......

windhm 2016-10-17 05:13 PM

引用:
作者sutl
同樣是美光MX300 2050GB的測試,一個網站可以測到近四成的SLC模式,另一個只有一成多,這叫人怎麼敢買TLC SSD啊!

http://www.techbang.com/posts/46315...capacity?page=2
https://cdn2-techbang.pixcdn.tw/sys...65c4d8a1c71.png

https://news.xfastest.com/review/26...300-2050gb-ssd/
https://picx.xfastest.com/peace/Cru...9-28_204359.png

MX300
從文章的開殼資料,就ram 2GB, 2050GB TLC, 沒SLC, 將沒用到的空間, 拿來做模擬SLC mode的快取, 所以實質上耐用度還會再下降些.
Dynamic write acceleration

sutl 2016-10-18 08:59 AM

我認為MX300的SLC模式實際容量應該連一成都沒有,畢竟模擬SLC對容量的減少很明顯,但最爛的測試報告也能看到超過一成的假象,甚至還有四成假象的測試出現。

我覺得這是資料從SLC搬到TLC的速度差距所致,如果能把資料快速的搬到TLC去,那永遠可用SLC區間做寫入,這樣就會出現100%的SLC假象。

不過要達成這種假象,首先控制器的讀寫搬運能力要很強,再來就是SLC的實際讀寫速度要遠高於實際寫入速度,這應該就是寫入速度比較慢的測試,會看到四成SLC假象的原因。

也就是說以實際寫入速度約550MB/s的SATA2介面來說,如果SLC寫入速度能到800MB/s左右,將有可能達成100% SLC的假象,這樣使用者就不會感受到掉速的問題。

當然更不會感受到掉速的另一個方法,就是用更多通道數的控制器,讓TLC的寫入速度直接超過550MB/s :laugh:

windhm 2016-10-18 12:32 PM

引用:
作者sutl
我認為MX300的SLC模式實際容量應該連一成都沒有,畢竟模擬SLC對容量的減少很明顯,但最爛的測試報告也能看到超過一成的假象,甚至還有四成假象的測試出現。

我覺得這是資料從SLC搬到TLC的速度差距所致,如果能把資料快速的搬到TLC去,那永遠可用SLC區間做寫入,這樣就會出現100%的SLC假象。

不過要達成這種假象,首先控制器的讀寫搬運能力要很強,再來就是SLC的實際讀寫速度要遠高於實際寫入速度,這應該就是寫入速度比較慢的測試,會看到四成SLC假象的原因。

也就是說以實際寫入速度約550MB/s的SATA2介面來說,如果SLC寫入速度能到800MB/s左右,將有可能達成100% SLC的假象,這樣使用者就不會感受到掉速的問題。

當然更不會感受到掉速的另一個方法,就是用更多通道數的控制器,讓TLC的寫入速度直接超過550MB/s :laugh:

找不到HDPRO的連續寫入測試原理??
其實只要有MX300的, 直接從其他SSD copy大檔測試, 就知道使用到多少空間來做SLC mode.

bpoff 2016-10-18 12:52 PM

引用:
作者windhm
MX300 (http://www.techbang.com/posts/46315...re-for-capacity)
從文章的開殼資料,就ram 2GB, 2050GB TLC, 沒SLC, 將沒用到的空間, 拿來做模擬SLC mode的快取, 所以實質上耐用度還會再下降些.
Dynamic write acceleration (https://www.micron.com/~/media/docu...accel.pdf?la=en)


感謝提供資料.....有些問題......

Logical Saturation – The portion of user logical block addresses (LBAs) that contain data (後面我簡稱 LS)
Physical Saturation – The portion of physical NAND locations that contain data (後面我簡稱 PS)

全新乾淨的碟應該是 PS = LS = 0 (理論上)
那所謂的髒碟一般來說會是 PS > LS 還是 LS > PS?

因為那個 pdf 裡面有一段說:

Host implementation of TRIM commands in all relevant hardware and software layers:
Trim is essential because it provides a mechanism for reducing logical saturation when users delete files. Without trim, logical saturation would continue to increase as the drive is used, resulting in diminished acceleration capacity. This may occur even if the partition information shows the volume to be mostly empty.

我的認知是 Logical 指的就是我們在正常使用電腦中看到 SSD 中存放的資料量.....所以應該只有刪除檔案才會減少 LS......
而 PS 則是目前存有真實資料跟已經標為刪除但尚未回收的實體區域......按理應該只會比 LS 大.....最多就是相等.....
要靠 Trim/GC 把邏輯區塊中已經沒資料......但實際上先前已經有過資料寫入還沒回收的實體區塊回收.....
所以我以為 Trim 要降低也是降低 PS......
結果 PDF 裡面那段話講得好像相反......??
不知道是我哪裡弄錯?......還是 PDF 寫錯?......
如果是內部的壓縮技術我覺得應該是另一回事.......理論上也可能沒法壓縮吧.......
還是現在的技術就是這麼強.......幾乎都是 PS 反而小於 LS 了.......?

SLC cache 依據 LS 做調整這我倒沒問題.....
這種 SSD 為了保證 wear-leveling & SLC cache 的需求應該會更激烈的進行 Trim/GC....
所以主要依據 LS 做調整.......再依狀況需求立刻回收就好了......

剩下的就是前面提的疑問了.....

引用:
作者sutl
我認為MX300的SLC模式實際容量應該連一成都沒有,畢竟模擬SLC對容量的減少很明顯,但最爛的測試報告也能看到超過一成的假象,甚至還有四成假象的測試出現。

我覺得這是資料從SLC搬到TLC的速度差距所致,如果能把資料快速的搬到TLC去,那永遠可用SLC區間做寫入,這樣就會出現100%的SLC假象。

不過要達成這種假象,首先控制器的讀寫搬運能力要很強,再來就是SLC的實際讀寫速度要遠高於實際寫入速度,這應該就是寫入速度比較慢的測試,會看到四成SLC假象的原因。

也就是說以實際寫入速度約550MB/s的SATA2介面來說,如果SLC寫入速度能到800MB/s左右,將有可能達成100% SLC的假象,這樣使用者就不會感受到掉速的問題。


PDF 裡面證明了確實可能測到很大的 SLC cache.....
但是是用全新的乾淨空碟去測的......
一般網站測不到.....應該表示是在髒碟下去測.......
就會慢慢縮減到接近一般其他 TLC SSD 的 SLC cache 容量大小了.......
其實這表示很多人在測試不告知測試條件就亂測一通真的很亂來.......
理論上每一個單獨的測試項都要知道前提條件才對........
很多測試都是一個連著一個一直測.....測完就算了......
反正結論隨我掰........

SSD 這種東西有點類似 state machine......前提條件很重要......
其實就算是髒碟.......如果沒有占用很大容量.......Trim/GC 也都有正常作用.......
應該也是測得到大於一成的 cache 量的.......
結果大家都隨自己心意方便亂測一通.......也不解釋測得的東西意義在哪......

但也不表示這些測試沒有意義啦.......不同 SSD 彼此之間還是可以比較.......
但要深入了解少數一兩顆 SSD 的高低起伏強項弱項 margin 在那的時候就應該注重測試方法......
不然很容易誤導.......

順便回答一下你這段的想法........
回收是不可能在高速持續寫入的同時做回收........所以你這段很大部分是不可能........
要能持續回收必須你的寫入是間歇性的....... Interface Idle Time 要夠.......
詳細的規格就要看測試........看是要每次 Idle 多久以上才會動作.......回收速度為何......
設計本身應該會考量一般程度的 user 的使用頻率.......所以不用太擔心很難作動......
不排除會有那種反應特別快回收特別強的就是了......

PDF 也說了 SLC cache 就是不適合會有持續大量寫入的狀況........
自己依需求考量就好.......
就一般辦公或是文書之類我覺得 TLC SSD 用 SLC cache 沒什麼不好......
會經常處理大量檔案的人就需要考慮一下........
所以不同的 TLC SSD..... SLC cache 的實際大小跟髒碟性能測試就是考量的重點之一.......
測乾淨的沒有參考價值啦........

引用:
作者sutl
當然更不會感受到掉速的另一個方法,就是用更多通道數的控制器,讓TLC的寫入速度直接超過550MB/s :laugh:


PDF 裡面已經說了........
基本上 SLC cache 就是廠商不想這樣做增加成本.......才會用 SLC cache 替代......所以囉......

bpoff 2016-10-18 01:17 PM

引用:
作者bpoff
回收是不可能在高速持續寫入的同時做回收........所以你這段很大部分是不可能........


這裡我說錯了........
應該說是不可能在有持續寫入又必須同時回收 SLC cache 的時候還能夠保持高速寫入........

sutl 2016-10-18 10:09 PM

引用:
作者bpoff
SSD 這種東西有點類似 state machine......前提條件很重要......
其實就算是髒碟.......如果沒有占用很大容量.......Trim/GC 也都有正常作用.......
應該也是測得到大於一成的 cache 量的.......
結果大家都隨自己心意方便亂測一通.......也不解釋測得的東西意義在哪......

以目前眾多的TLC SSD測試報告,高速寫入能超過一成容量的其實很少見,多數在3~5%間,甚至還有連1%都沒有直接現出TLC原形的。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90&t=4803056


所以HD TUNE的寫入測試還是有參考價值的,至少是常見測試中,最能看出TLC SSD寫入特性的測試,其他測試幾乎都只能看到SLC快取速度。

bpoff 2016-10-18 11:25 PM

引用:
作者sutl
以目前眾多的TLC SSD測試報告,高速寫入能超過一成容量的其實很少見,多數在3~5%間,甚至還有連1%都沒有直接現出TLC原形的。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90&t=4803056
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30ad09318d7.png

所以HD TUNE的寫入測試還是有參考價值的,至少是常見測試中,最能看出TLC SSD寫入特性的測試,其他測試幾乎都只能看到SLC快取速度。


測試曲線只是整體性能的一部分表現........
參考價值當然是有.......
但沒講前提條件的話你也不知道這是那顆 SSD 在 best / worst case scenario 的測試曲線.........
不了解的話很容易被誤導........甚至是自己誤導自己........
就別提還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其他地方........
其實 SSD 最不常用到的大概就是大量持續循序寫入了.......:laugh:

一般測試多半沒告訴你一件事.......
一般日常使用是可以體驗到大於一成的 SLC cache......(當然是在有這能力的 SSD 才有)
前提是平常要給 SSD 足夠空餘時間做 Trim/GC........
一般的測試常常是一連串測試軟體這樣測下來........
測試軟體又都會測大量寫入........
等到輪到秀 hdtune 曲線圖的時候可能 SSD 已經髒掉 SLC cache 也快滿了.......
測試者會每個測試都乖乖等 Trim/GC 處理完畢嗎? 大概不會........
這樣其實多少壓低了你的 SSD 的表現.......(就是那一成/四成的差別)
畢竟你並不是永遠都在 worst case scenario 下使用 SSD.......
要求不太高的話.........是不是買個規格ok容量夠大品質好的 TLC SSD 的就很可以.......
可能你會用得比你預期中滿意不少........錢也沒白花.......

如果你都挑市場上高級貨來買........那看下曲線做為心裡有個底可能會怎樣是沒問題的.......
畢竟最好的貨總不會太差.......
但如果要在中低價品中做挑選........
然後任意拿兩個產品的測試圖比較就認定某顆勝過另一顆.......那就要小心了.........

沒法對技術面足夠了解的人還是直接看網路大神建議買哪顆........
會比一知半解自己看測試又理解錯誤就跑去買來得好........
現在 SSD 技術的確比較複雜.........我也還是一知半解的程度而已........

在下所知是這樣了........各人要做不同理解也行........彼此有討論都是好的.......

vn514026 2016-10-19 03:00 PM

偶是認為s兄太過看重HDTune的數值了.已經有專業編輯記者把worst, heavy, middle, light的應用場合SSD的效能表現整理好供人閱讀,真的是沒必要單純只看一個小項目.這個項目只能代表SSD的一小部分效能表現,卻忽略整體才能代表實際效能.

PS.TLC也是有等級的......3D TLC還輪不到他墊底.如果這問題是針對整體效能測出來市面上最差的2D TLC SSD, BX200.那還真的不建議買.同樣價位同樣2D TLC SSD, Trio150都比較好.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5:21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