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買了一盒奇異果有夠硬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093890)

小吳 2015-12-09 11:32 PM

引用:
作者機油大盤商9
非常感謝

學到一招了~~~


剛好看過 :)

順便藉這樓分享一下,白蘿蔔也可以用有點雷同的方法唷,剝下的皮不要丟掉,醃製或涼拌都很下飯.
[YOUTUBE]K-cJiIdK6-M[/YOUTUBE]

過去 2015-12-10 12:14 AM



前幾個禮拜買了這個,還蠻方便的。 :p

SKAP 2015-12-10 12:29 AM

引用:
作者過去
前幾個禮拜買了這個,還蠻方便的。 :p

目前肯定不行

不管我用鐵湯匙去挖

還是用牙齒去咬

都弄不斷中間白色的心

原來是還沒熟,想說跟以前吃的軟軟奇異果也差太多

話說我要怎麼知道熟了???

iorlvskyo 2015-12-10 12:57 AM

我幾乎每天都吃四顆奇異果(假日可能會到八顆),常去全聯光顧...
去年在Costco看到了一盒的美國牌的奇異果,想說買來吃吃看,結果放了兩個月他還是硬的...,想說吃吃看好了,果然有夠酸...,後來就忍著吃完...

通常在全聯買的Zespri 綠奇異果,放個4、5天就會開始變軟,放更久一點就開始發酵了...,味道會很奇怪。
所以要算準時間補下一批貨,等著他們變軟。

而吃過最好吃的是前陣子在Costco買的有機綠奇異果 (Organic Green),比較大顆一點點(3顆可以抵一般的4顆),且果肉紮實,不會太軟、也不會太酸!過陣子再來去補貨!

過去 2015-12-10 01:00 AM

引用:
作者SKAP
目前肯定不行

不管我用鐵湯匙去挖

還是用牙齒去咬

都弄不斷中間白色的心

原來是還沒熟,想說跟以前吃的軟軟奇異果也差太多

話說我要怎麼知道熟了???


就稍微捏一下,如果有微軟的話,差不多就可以吃了。

但是每個人口味還是不一樣吧,我家人就喜歡吃硬吃酸的,我則是偏好微軟微酸甜。

太軟“過分“了,也不好吃。 :stupefy:

brainess 2015-12-10 01:34 AM

之前家樂福買了一串有夠硬的香蕉

放了一個星期還是硬的

加蘋果包一起也沒效果.... :jolin: :jolin: :jolin:

darksnow 2015-12-10 03:24 AM

我覺得金色的那種奇異果,品質好像比較穩一點,
不過現在好像不是產季買不到。

綠的有的一下就軟,有的要放一個多星期才比較軟。
然後雖然軟了,但有的可以輕鬆用小湯匙挖起半顆的肉,
有的挖半天,中間一根心硬梆梆挖不動。

myfun 2015-12-10 08:56 AM

引用:
作者企Gre
它跟你不熟!!!

所以ininder!



不熟還好,怕的是跟你裝熟,結果一切開,裡面是硬的。 :jolin:

dragoncat 2015-12-10 10:30 AM

引用:
作者小吳
跟蘋果/香蕉裝在同一個袋子裡,蘋果/香蕉散發出來的味道裡就有乙烯氣體分子,可以催熟。
如果還想加快速度,就把袋子放到家裡溫度比較高一點的地方,像是廚房或是白天太陽曬得到的地方。
如果真的等不及了,就拿個吹風機吹甚至放到電暖爐旁邊,可以加速熟成。
不過要注意安全就是了。

催熟用電土比較快
我催熟金煌芒果都用電土
一小包才20元,可以催一小箱的芒果
跟香蕉放一起,香蕉都快爛了,芒果還不會熟

小吳 2015-12-10 01:33 PM

引用:
作者brainess
之前家樂福買了一串有夠硬的香蕉
放了一個星期還是硬的
加蘋果包一起也沒效果.... :jolin: :jolin: :jolin:

其實這個方法網路上已經有很多參考資料,我自己也做過,有成功也有失敗的經驗.
晚上再找資料給您參考.

引用:
作者dragoncat
催熟用電土比較快
我催熟金煌芒果都用電土
一小包才20元,可以催一小箱的芒果
跟香蕉放一起,香蕉都快爛了,芒果還不會熟

是的,電土(石)是專業適合要催熟的量比較大的用法,我只有小時候看大人用過,自己沒有實際用過這個方法.
用電土(石)要注意的地方更多,尤其還有安全的問題,沒注意好的話可能引起火災,曾經有新聞報導過.
相反的,如果會用又用得安全的話,確實是一個很好用的工具.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8:03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