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關於冷氣溫度的設定與壓縮機壽命之請益(老觀念是否正確??)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052331)
|
---|
引用:
有沒有掛安培表測過?看看起動時的電流和持續運轉時的電流, 走走停停耗電會一樣嗎?? |
引用:
這個有盲點喔...... 不起動不代表不耗電........搞不好耗更多電 :stupefy: 一般那只是"誤解"是保護電路吧了..... 傳統一般壓縮馬達需要更有力的啟動力.....所以才會有啟動器.......啟動器就是一顆PTC.....電流流過PTC會越來越熱....電阻也會越來越大........流過的電流會變小...... 當你斷電後...馬上再開電...這顆PTC還是很熱.........所以啟動繞組那線圈的電流根本就不夠大.....不夠力啟動...........你會誤以為這是保護機制.......其實壓縮馬達的運作繞組還是一直在通電的呀.....馬達不轉更耗電..... 當然這是很傳統的壓縮機運作方式.....電子式的應該也許有加timer吧....... |
引用:
不知道你的數據是怎麼來的,是以冷氣的噸數,還是使用坪數,室內外溫差又是多少? |
1.馬達類啟動瞬間電流比額定要高出許多,長久下來對電路系統會是負擔
2.壓縮機內如果高低壓差異大,除啟動電流會更高外,也可能損壞壓縮機閥片 |
引用:
你就隨便找一家冷氣廠商型錄,由小至大把所有機型的EER看一下 |
引用:
這點要補充一下 因為有些機型的額定冷房功率雖然不一樣 但你去研究冷氣機的尺吋與重量 就會發知現其實2台冷氣機的硬體部份是幾乎一樣,也就是尺吋與重量幾乎相同 最大不同是在於功率大的會用比較大功率去驅動壓縮機或散熱風扇 所以才能在硬體不變的情況下,有更強的冷房能力 但這樣子做一定會讓省電效率變的更差 有點類似電腦超頻這樣 但是有的機型不是只有改變額定功率而已 而是整個冷氣機的體積與重量都比小功率的還要大 最主要的影響就是散熱排的體積變大,所以散熱效果更好 這種情況之下,大台的冷氣機就不一定比小台的冷氣機耗電 舉例來說 分離式冷氣之所以省電 很大原因也是因為室外機的體積都比一定窗型大很多 所以無論是散熱排或是風扇的體積也跟著做大 有比較好的散率效率下所以能比較省電 所以如果想要省電的話 冷氣的體積我也會列入考慮 因為DC變頻的技術 與其買小尺吋冷氣機用大功率驅動的 我可能會直接買大尺吋冷氣機,然後用一般功率驅動的 簡單來說就是儘量散熱排體積大的優先 |
引用:
原來你是這樣子看EER 的效率,真是敗給你了。 如果你今天是住頂樓30坪的鐵皮屋,結果你找了一台EER 最高但是只有5000 BTU,然後設定溫度 27度 ,室外溫度 35度,你就看著它永遠在運轉,然後永不停止,你再找一台 25000 BTU ,但是EER值沒有前者高,你去比較看看誰比較省電吧! 讓冷氣適度的啟停(其實是停止要遠大於啟動時間),才會是最省電(不一定省錢,因為初期投資成本高)的選擇冷氣方法。 |
引用:
因為編輯時間過了,再讓你思考一個問題好了,為什麼冷氣要有不同的BTU,如果有一台EER值超高的冷氣,但是它只有5000 BTU,而某個單位面積經計算需要 20000 BTU 以上的冷房能力,那為什麼不就只要裝 5000 BTU一台,或是 5000 BTU 二台來用就好了? |
引用:
你應該是誤會他的意思了吧,EER 代表每W能產生的冷房能力 他想表達的應該只是冷房能力小的,效率較佳,其實也並沒有錯 上面網友也說出原因了,冷房能力較小型冷氣能擁有更佳的EER比是因為室外機能擁有更佳的散熱能力。 不同冷房能力的冷氣,在室外機差不多的體積下,冷房能力噸數小的是真的能擁有更好的效率。 像客廳11 坪用的冷氣 跟 3坪坊間用的冷氣,冷房能力差了3-4倍,但是室外機總不能也差個3倍吧,散熱較差的情況下就只能犧牲點效能了 同理這也是窗型冷氣受限體積一直無法提高效能比的原因。 |
引用:
一直運轉不代表比較耗電吧.......它就是因為溫度沒到所以才一直運轉......但是它的瓦數比較低呀..... 大功率的冷氣高EER的機器幾乎沒有.........買小功率高EER的冷氣兩台絕對勝過只買一台低EER的大功率冷氣.........這個在M01已經討論過了....廠家也認同.......只是一般人似乎很少這麼做....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12:35 P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