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影片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7)
- - 賽德克•巴萊(上集)觀後感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941392)
|
---|
引用:
本來是韓國滴,後來電影完成後,韓國cg公司倒了, 給另外一家韓國cg公司報價,因為是臨時要求滴, 報價嚇死人,後來只好跟對岸合作, 此段過程也是魏導的一個痛....... 要多支持仍懷有夢想的人呀...... :) |
引用:
你該不會不知道 世界各人種原住民 幾乎都是靠口水中的澱粉脢釀酒的吧(啤酒除外,啤酒酵母比酒麴容易控制的多,早在埃及時代人類便能運用自如) 酒麴菌種的培養是學問 麴是活的,所以保存也是學問 發酵過程有失敗風險,所以用法更是學問 你覺得當時的原住民文明到能控制麴菌從製造到使用的所有過程嗎? 而且 原住民用口水釀酒,只有在該年收穫後第一次的釀造 除此之外也大都使用老酒發酵新酒的方式處理 |
補充一下
台灣的原住民 仍然具備很粗淺的製造酒麴的常識 常見的是以月桂葉、大風草、萬壽菊等煮成的汁液來使熟米發酵 效果很好 釀造出來的酒為上品,只有宴客或重要場合才會出現 但因酒麴製造和保存不易,釀造過程容易酸敗,故無法大量釀造 相比之下 將熟米咀嚼過使之發酵的作法,因為作法簡單,效果良好,成功率高 且家家戶戶都能使用 所以普及度很高 另外比較開化的阿美族 除了釀這種傳統的濁酒之外 也懂得蒸餾技術,所以能生產更高品質的清酒 但畢竟技術層次領先賽德克族太多,就不加比較了... |
引用:
所以你不懂人類玩 "發酵" 這東西的歷史. :jolin: 還有更髒的"發酵"方式來取得人需要的營養 :stupefy: |
引用:
關於特效: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11/09/post-2325.html 問:最遺憾沒有做好的部份是那些? 答:最可惜的是電腦特效。原先找妥了一家韓國公司,結果卻倒閉了;於是再找一家,卻又開出了離譜的天價,只能去找北京的水晶石,只剩五個月的時間,卻得要完成一千七百個鏡頭,但是所有下遊外包的公司都不肯做,嫌我們的錢難賺,關鍵在於我把特效看得太容易了,導致特效一直在增加,初期是在小螢幕上製作,放大檢視才發現不時有穿幫細節,需要再做修補,看了畫面後,又會想要爆破再強一點,血再多一點,霧再濃一點,我們只想到要力求畫面豐富,對於特效人員而言,每一個新要求卻等於一切要再重來,所以很多公司都不幹了!加上上映檔期已經定了,時間實在太緊迫了,我們都只好妥協。 問:很多人就對彩虹的動畫很不滿意,有的人甚至說,《海角七號》的彩虹假,他還可以接受,但是《賽德克巴萊》經費倍增,彩虹還是假,就覺得很洩氣,或許就是趕上檔的妥協結果? 答:我真的不知道彩虹為什麼這麼難搞,看起來容易,要做到自然,光的調和,卻總是不像。總而言之,有些我學到了,有些則是怎麼改都還是改不好。這次的精�**椄O一趟在錯誤中學習的歷程,最大的體會是很多的動作可能一開始就錯了,以致於最後想要再改的時候就已經來不及了。對創作者而言,必需要從源頭上就先想清楚。 問:可不可以舉例說明? 答:先講顏色好了。電影都是現場實拍,後製時再調光。進行特效製作時就沒有考慮到影片光度,以霧社的霧景來說好了,明明在特效室裡看得好好的,都符合要求,回到剪接檯上,一調光,要求反差,原先設定的濃霧就消失了,要求重調,等於要重挖重製,一切重來,時間上根本來及,只能放棄堅持,只好不調反差,用現場機器再做一層前霧,讓特效的飄霧依舊可以在空間飄盪,這就是不得已的妥協,事後檢討,我們才明白其實在交給特效人員之前,先設定調光比例,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就完美了。這就是以前不懂的事。 例如有些畫面做了加減格的速度處理,我們交給特效公司的影片是原始速度,他們也照那個速度完成工作,但是回到剪接檯上,一旦要做變速處理時,要加長或減短時,立刻發現速度不對,特效也就錯了,導致剪接點的錯亂,做都做不完了,如何要求他們重做呢?這些經驗都告訴我,以後要先調好光,再去做特效,然後也要先做好判斷,想那些戲要變速,先變好速,再去做特效,才不會大混亂。 問:應當是你只有五個月的後製時間,太短了,? 答:是的,至少要再加一倍,水晶石攬下了七八成的特效,忙到不可開交,台灣的朋友也下來幫了不少忙,只是各自為政,都是小公司,我相信只要再統合,以後一定就會不一樣了。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140/2zaht.html 上映2周的「賽德克.巴萊」在台灣衝破2.5億台幣票房。在亮麗成績的背後,卻是一群上百位平均年齡只有25歲的北京特效動畫師所打造出來的辛苦成果。為了能在4個半月內,把近1700個特效鏡頭趕工完畢,不少人連續熬夜工作,「爆肝」完成作品,有的還因此累到送醫院。 連續熬夜 累到送醫 今年3月,在韓國特效團隊因其公司而解散後,「賽片」導演魏德聖透過監製黃志明的介紹,和北京的「水晶石數字科技公司」搭上線,由「水晶石」接手賽片的特效處理。 曾和黃志明合作過國產片「詭絲」特效,目前協助水晶石處理「賽片」特效的胡陞忠說,賽片總共有5千多個鏡頭,特效鏡頭近1700個,且必須在7月之前完成。 「這真是不可能的任務」,胡陞忠直呼,這種工作量和壓力,在美國好萊塢是難以想像的。他說,擁有強大資金、資源作支持的好萊塢大片,能以兩年的時間完成一部大片,並有足夠的時間,仔細去處理600至800個特效鏡頭。 美麗場景 電腦做的 但賽片卻不同。當水晶石接到賽片的案子時,距離公映時間不到半年。魏德聖只能給水晶石4個半月的時間搞定工作,等於是每周平均得完成一百個特效鏡頭,「容易的鏡頭,三、五天就可以修好。但有些卻必須從一開始修到最後一秒。」 當觀眾在片中看到的美麗場景,如森林、吊橋、飛鳥等,以為是實景拍攝,其實不少是用電腦動畫做出來的。 但也有少數特效鏡頭,看起來「假假的」,胡陞忠不避諱地說,做不好的部分,動畫師都知道,也曾認真討論改進方式。但如此複雜的場景,都在最後合成時才發現。因為每張圖,電腦都要運算很久,時間逼近下,根本不可能改。 他說:「我們只有一次機會,但在急迫的時間下,我們也做了許多全3D的場景,根本不可能拍到的東西也都做到了」。例如霧社村莊的霧氣場景,都是動畫師一層層地化分開來,凸顯立體化的感覺,所耗費的時間和精神足以把2D變成3D。胡陞忠指出,主要是時間壓力太趕。胡陞忠說,若再給他們兩個月的時間去修整,水準肯定會不一樣。 -------------------------------------------- 關於配樂: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07/5/2yacu.html (中央社記者黃慧敏台北7日電)史詩鉅作「賽德克.巴萊」9日上映,電影配樂何國杰5個月內創作50多首樂曲,創下生涯紀錄。他說,結束配樂工作後,「覺得自己老了很多」,期間甚至「慘」到想放棄配樂工作。 「賽德克.巴萊」情節感人催淚,氣勢磅礡和動人情感的電影配樂,獲得專業媒體、電影工作者及音樂人讚賞,為電影加分不少。導演魏德聖以新台幣700萬元重金禮聘新加坡資深電影配樂家何國杰(Ricky Ho)譜寫樂曲,並跨國指揮澳洲The Studio Orchestra ofSydney交響樂團演奏,還在新加坡國家核定頂級錄音室進行後製、混音,大手筆重新設立國片配樂等級。 回想製作過程,Ricky說,一開始做了3個月的音樂給魏德聖聽,魏德聖第1次聽,感覺好像不太對,「當時聽到他要我改,時間又緊迫,很悲很慘,差點把我逼到放棄」。 不過,最後的結果讓魏導很滿意。Ricky說,「一切辛苦都值得,我這次作品絕對是好萊塢等級。」 何國杰說,當初魏德聖找他時,時間點已經很晚。他平均做1部電影配樂需時3個月,「賽德克.巴萊」上下集等於2部電影的工作量,得在5個月內完成。何國杰笑說,「結束後覺得自己老了很多。」 談到2人合作過程,何國杰說,魏導要聽到音樂才知道他要什麼,麻煩的是要做試聽帶給他,這需要時間。何國杰說,做了3個月音樂給他聽,他第1次聽到,感覺好像不對,好像太悲;「除了要悲、要壯,他還要美,全部都要」。 何國杰直言,一開始,他的認知與魏德聖不同。他原本覺得死很悲傷,但魏德聖不要讓人有這種感覺。魏德聖認為,死的呈現要很榮耀。知道魏德聖想要什麼之後,何國杰之後做得就很順手了。 為「賽德克.巴萊」配樂,也創下何國杰多項個人紀錄。他在5個月內大量創作超過50首配樂,創下音樂生涯新高,他說「而且不是短版,是很長,一般每段音樂約3到5分鐘,但在這片子有些是8分鐘、10分鐘,只有1、2段是1、2分鐘。「這5個月,很慘!慘到我可能不要做電影配樂這麼慘」。 何國杰不諱言,曾想過「這麼做,值得嗎?」尤其做到一半,魏德聖又要他改,「很慘」;更慘的是沒有時間改。他說,看到妻兒出去吃飯,自己還要做音樂,心裡不斷思考:「值得嗎?」 電影中,何國杰將西方管弦樂團與原住民音樂中的口簧琴、小鼓、碟等元素完美結合,但要錄音之前,魏德聖完全不知成果將如何呈現。何國杰說,那時沒時間再做試聽帶,擔心如果魏德聖不喜歡,就「慘了」。 但何國杰說,「我知道他要什麼。」進錄音室後,何國杰沒看魏德聖,直接指揮樂團。看到魏德聖一直在錄音室裡聆聽,何國杰說,「我就知道他很喜歡,他還說聽到連雞皮疙瘩都出來了!」 ----------------------------- ----------------------------- :nonono: 有哪位了解的人可以告訴我 魏德聖到底非趕在九月上映不可的真正原因??? :confused: 假如是為了錢,資金缺口後來有郭台強幫忙,應該不用需要趕鴨子上架吧 假如是為了早已訂好的公映日期,但是在殺青後,以殺青日的時間(含那時已做好的部份後製)往後推算一下,就知道可不可行、能不能延後,該延多久,不是嗎? 後製,趕 特效,趕(四個半月完成) 音樂配樂,趕(五月個月創作五十首樂曲) 希望知情的人能告訴我,謝謝 :fear: |
引用:
現在日本某些傳統酒廠的大吟釀釀製還是會用人的口水,做法還是古法釀製的,有何不可? |
引用:
請容許我稍微解釋 2009.10開拍 2009.12月資金用鑿,連薪水都發不出來, 2010.06郭董情意相挺,願投資5000萬,一到手馬上用完 2011.02殺青完後,資金缺口更大(因為要後製跟宣傳),郭董主動提為何外傳仍在借錢, 廠商催款,四處調頭寸,因此主動解圍,提出七億成本各負責一半. 如果貸款兩到三億,以籌劃期就開始借款,利息應該也不少了, 上次徐若瑄接受訪問時,說魏導怕催款怕到不敢接電話, 早點上映,早點還錢,心裡壓力比較沒那麼大吧, 其實這部片燒錢那麼快跟經驗不足有粉大的關係, 因為已經粉久沒開拍過那麼大製作的國片了, 這部電影我出錢陪不同的朋友去看了4次, 雖然並沒有像海角那麼的令我有感覺, 但願意去逐夢,還是要給予正面的鼓勵呀 :) |
引用:
2009年10月開拍,到2011年02月才殺青,說真的,我建議魏德聖去當製片比較好, 導演還是給專業的人來玩。 |
引用:
魏導這種不符效益的拍片方式不適合當製片吧... 當然我也相信會花到這麼多錢跟經驗不足繳了很多"學費"有關 但是從海角七號就可以看出他預算控管的能力相當的差了... 另外就是希望賽德克巴萊團隊花了大錢拚命學到的東西能對真正對整個國片產業有幫助 而不是像之前的雙瞳,只是曇花一現 ... |
引用:
九月上映很像是為了『奧斯卡』! 引用:『 雖然張藝謀方面至今沒有承認,不過記者從電影局方面了解到,《金陵十三釵》代表內地華語電影衝擊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已經是板上釘釘。為了滿足申奧斯卡的條件(必須在9月30日之前商業上映一週),張藝謀正在沒日沒夜地加緊洗拷貝,爭取在9月24日之前上映。為此,審查組也給張藝謀一路開綠燈。』 http://big5.cri.cn/gate/big5/gb1.cr...753s3382958.htm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2:39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