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新機車裝置惰速熄火 將可降低污染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885115)
|
---|
引用:
有人看得點錯了,就只是這樣。 |
引用:
CO2排放量幾乎等於耗油量,這就是一般人重視的地方。 一般人反而不在意CO/HC/NOx,所以我覺得政府應該提高這方面的驗車標準,甚至直接拉到新車怠速等級。(我一直講怠速,那是因為各驗車廠只能驗怠速) |
引用:
事實上要省油就是要裝觸媒,因為這樣怠速與低速才會有力,低轉速域有力才會省油。 市面上甚至有提高排氣管背壓的改裝,在排氣管內裝更小的排氣管(俗稱逆氣流),讓引擎有力轉速域往下降,提高省油性。(計程車很愛裝) 除了排氣之外,進氣方面有些歐洲房車還有縮頸的設計。 這些進排氣設計拆掉後的確馬力會增加,但就像你所說的,只是扭力峰值往高轉速移動而已。原廠這樣設計,就是為了省油與低轉速力道。 |
題外話~
在台北市上下班時間塞車的車陣中~ 有一半是小黃~ 在不是上下班的街道上~未載客小黃在街上繞也一堆..... 我覺得小黃好像太多了~~~ |
政府喊降低廢氣污染已經很多年了
不見政府單位有官員把排氣數大的車換小 卻想盡辦法要一般老百姓來做 一堆狗官從上到下真的是... |
引用:
這個問題... 你知, 我知, 全台灣人都知... 偏偏就管理交通的官員不知! :think: |
引用:
四行程引擎不能有過高的回壓,這樣會造成引擎耗油與負擔,太嚴�**棶|運作不良,那是二行程引擎才要故意弄出回壓室,因為本身並無排氣氣門結構,四行程引擎只能有適當回壓,所以我才說1200目的觸媒陶瓷載體固然已經發展出來了,但是目前並無車廠使用,以後也不會有車廠使用∼∼ 觸媒直接拔掉,減少排氣阻力,減少油耗增加馬力是必然的,只是有些人感覺不出來,主要還是因為引擎排氣與供油系統必須重新調整,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低速扭力往後延伸,習慣性的多補油來維持加速力道,這種東西必須全盤考量,從進氣到排氣出去,從進壓點爆排,每段都是可以獨立寫成一篇論文,不是今天裝了xx裝置車子就有神奇的效果∼∼ |
引用:
二行程引擎才需要回壓,因為二行程引擎進排氣口是同時開啟的,甚至進汽口被活塞關了,排氣口還沒被活塞關起來,這時排氣管要是沒有回壓的話,很多油氣就會直接被排放掉,造成嚴重的HC污染。 四行程引擎有進排氣門,進排氣重疊的時間很短,不用刻意考慮回壓的設計,但要考慮排氣背景壓力的設計。 80年代末期剛導入觸媒時,的確降低了不少馬力,但時至今日,各車廠引擎的原始設計都已經把觸媒的阻力算進去了,所以現在車輛的排氣頭段都比以前粗多了。 在排氣頭段已經已經變粗的現在,在胡亂拆掉觸媒,自然會讓背壓過低,導致排氣背景壓力過於適合高轉速化,讓引擎中低轉速扭力過於低落。 怠速中低轉速才是一般人的常用轉速,這段轉速扭力低弱自然會造成油耗大增,這點很多拆過觸媒的人都會知道。 |
引用:
男性中年失業要如何輔導就業,政府也不太敢碰這問題,大概就丟給小黃 不然為了減少CO2,改成開放摩的好了. :agree: |
引用:
重點應該是高污染而不是老車 :unbelief: 以車齡決定稅率是變相鼓勵浪費, 汽機車污染技術改善將受到限制(做的便宜比較有賺頭). 每年檢驗, 依檢驗結果客污染稅才是公平的做法.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1:11 P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