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SONY的DC有何特異之處?很多年輕妹妹愛用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645031)

iori232000 2006-08-24 01:31 AM

最近有兩個女生...一個我國中認識 一個他朋友
要買DC 都要看SONY.....
重點不在他是買DC :flash:

nzcym 2006-08-24 02:30 AM

引用:
作者changold2
[ 兩顆電容串充並放 , 電壓減半電流將近 1.5 ~ 1.6 倍 ]

這個樣子電壓應該不會減半才對,除非被電容的內阻吃掉,而且一下子電就放光了,也不能提供持續的電流

[ DC-DC switching power supply ]

這個東西小弟最早是在10多年前的BB CALL上看到,不過主要也是用來升壓(1.5V--->5V),跟電流似乎沒多大關係

電流幫浦 ==> 多顆電容串充並放

兩顆電容以串聯的方式充電 , 串聯時每個電容的充電電壓只有 V/2 , 充電電流為 I .
兩顆電容以並聯的方式放電 , 並聯時每個電容的放電電壓只有 V/2 , 並聯放電電流為 2 I .
如果你動手實作幾次 , 掌握了這個基本概念 (e.g. 手動脈衝式操作). 剩下的問題只是加上適當的開關電路與反饋控制而已 . 但是低電壓操作時開關元件的順向電壓降會損失滿多的 . 電容要換用適合 switching power supply . 一般的電解電容只適合拿來驗證概念 . 滿負載狀況下 , 用久了會過熱發燙爆漿 .

電壓幫浦 ==> 多顆電容並充串放

最簡化的形式是 Marx Generator
http://www.electronixandmore.com/project/4.html
比較進化的形式是 Cockroft Walton Voltage Multipliers
http://home.earthlink.net/~jimlux/hv/cw1.htm

solid state tesla coil
http://www.aaroncake.net/circuits/hvgen.htm
http://www.amasci.com/tesla/tesla.html

電流幫浦頂多交換電容過熱爆漿 , 電壓幫浦 ....... 嗯 ! 看看就好 .
Switching power supply 可以加一級高頻變壓器做成降壓式電源 , PC 的 PSU 就是 110~220 AC ==> 3.3, 5, 12 V DC.

forvaio 2006-08-24 04:17 AM

引用:
作者群德
我買第一台相機時(至今只買過一台@@)canon a95 , 當時選了很多台,因為他是3號電池跟CF卡以及M模式讓他當選了

因為以一般消費者的觀念來說,3號電池相當的方便,沒有想到對設計者來說居然是如此的麻煩。

一個疑問,沒有辦法在相機上多一個開關來確認放入的是鹼性電池或鎳氫電池嗎?當然這個調整鈕的位置相當重要。這樣一來應該比較不會有電壓的問題吧?!(外行的想法,不知道是否可行?!)

因為消費者會選擇3號電池做為電源主要導向就是「方便」,然後一般的消費者非到必須是不會用鹼性電池,都是用鎳氫電池的,都是等到充電電池沒電了才會拿出鹼性電池來應急了。

以上是個人的一點小小的想法。不知道對業界而言又是怎麼一回事。

多設計一個手動開關不是問題,
問題在於對消費者而言,
這樣子就很麻煩了,
因為一般的消費者不希望只是裝個電池還得開東開西的,
自然是希望廠商設計得方便一點,
畢竟這是廠商要賣給消費者的,
是否在設計上有困難不會是消費者所會關心的。

至於電池的使用上,
其實對於年輕一輩的使用者而言當然是選擇鎳氫的充電池使用,
可是對於稍微年長的使用者而言,
既然是標榜可用3號電池,
那麼當然是3號電池都必須能使用,
然而為了避免使用者用到鹼性電池導致相機動作異常,
廠商當然只好將容許範圍給擴大了(還是縮小?),
這算是複雜使用情況下的一種妥協。

pclvs 2006-08-24 04:26 AM

電池設計想到Kodak像是C系列的機種
電池槽可以吃3號電池外
還可以用

CRV3


甚至
KAA2HR 鎳氫充電電池 這種電池



請教前輩們,像這種設計,固然是方便,但有什麼風險 :sleep:

alpha 2006-08-24 05:01 AM

引用:
作者nzcym
當初老毛子打造 AK-47 時強調的是造價低廉, 可靠耐用 . 同理 , DC 設計時若能把此工設致勝三要訣 : cheap, simple, reliable 長留心頭 , 相信 MIT 的 DC 會在現實生活的使用條件之下脫穎而出 .


消費性產品跟軍武的設計導向相差甚多, 不能以一貫之. 前者的設計要點牽扯到消費心理學等非硬體條件, 而且比重越來越高. (SONY就是最好的例子) 如果還用上個世紀的產品設計思維, 那真的是很危險的.

老飛俠 2006-08-24 07:00 AM

引用:
作者Dragon cat
萬一碰到A cup 那可能會誤判,還得手動對焦:D :D

DC的手動對焦好像很難操作


後來想到正妹先決的更大風險是,萬一要幫女友照相,相機卻自動把焦點對到背後
走過去的辣妹,或是一直發出「畫面中沒有正妹,對焦失敗」的訊息,那麼這台相
機的用家可能很難見到第二天的太陽:laugh:

老飛俠 2006-08-24 07:03 AM

引用:
作者blw1119
sony的相機不是不好,只是c/p值太底,良好的工業設計,如果對成相及使用上沒有太大的幫助也是萬用,sony的r1目前還是地球上最強的dc不過這個價錢已經可以買到各大廠的入門級數位單眼相機,老飛俠因該是笨q的前員工,笨q真的採用這種政策,難怪笨q的品質非常的差,故障率遠遠高過國內大廠.之前就有人說笨q連一個二三萬塊的檢測lcd的儀器都捨不得買,用肉眼檢查,


我不是笨q的前員工啦!

但是我以前作品裡曾經有出給BenQ,掛BenQ品牌在賣的就是了。

u6139 2006-08-24 07:26 AM

作者u6139
通常女生才不care拍出來的好不好......
只在意輕便,外型.........
還有拍出來的也不會在意畫質
不要太暗就好........

大姊妳看太快了拉......
所以才說"通常"阿.......
妳偷用小紅大的帳號歐cccccc

changold2 2006-08-24 09:14 AM

引用:
作者nzcym
電流幫浦 ==> 多顆電容串充並放

兩顆電容以串聯的方式充電 , 串聯時每個電容的充電電壓只有 V/2 , 充電電流為 I .
兩顆電容以並聯的方式放電 , 並聯時每個電容的放電電壓只有 V/2 , 並聯放電電流為 2 I .
如果你動手實作幾次 , 掌握了這個基本概念 (e.g. 手動脈衝式操作). 剩下的問題只是加上適當的開關電路與反饋控制而已 . 但是低電壓操作時開關元件的順向電壓降會損失滿多的 . 電容要換用適合 switching power supply . 一般的電解電容只適合拿來驗證概念 . 滿負載狀況下 , 用久了會過熱發燙爆漿 .

電壓幫浦 ==> 多顆電容並充串放

最簡化的形式是 Marx Generator
http://www.electronixandmore.com/project/4.html
比較進化的形式是 Cockroft Walton Voltage Multipliers
http://home.earthlink.net/~jimlux/hv/cw1.htm

solid state tesla coil
http://www.aaroncake.net/circ...

多謝大大指導,小弟回去翻了20年前的普物課本,並沒有找到

[ 兩顆電容以並聯的方式放電 , 並聯時每個電容的放電電壓只有 V/2 ]

課本的解釋是兩顆電容並聯,充電時端點電壓相同,所以兩顆電容內電荷電壓也相同,但是單位時間可釋放電荷加倍,所以電流加倍

changold2 2006-08-24 09:21 AM

引用:
作者forvaio
多設計一個手動開關不是問題,
問題在於對消費者而言,
這樣子就很麻煩了,
因為一般的消費者不希望只是裝個電池還得開東開西的,
自然是希望廠商設計得方便一點,
畢竟這是廠商要賣給消費者的,
是否在設計上有困難不會是消費者所會關心的。

至於電池的使用上,
其實對於年輕一輩的使用者而言當然是選擇鎳氫的充電池使用,
可是對於稍微年長的使用者而言,
既然是標榜可用3號電池,
那麼當然是3號電池都必須能使用,
然而為了避免使用者用到鹼性電池導致相機動作異常,
廠商當然只好將容許範圍給擴大了(還是縮小?),
這算是複雜使用情況下的一種妥協。

目前很多相機(NIKON CP7600,SAMSUNG S500)都有電池選擇功能,但是藏在MANU裡,要按老半天才找的到,真的不方便

不希望只是裝個電池還得開東開西的並不是做不到,但是必須業界大整合,常見的例子是底片的ISO辨識,就做在底片金屬盒上,用黑白格子導電與否自動通知相機,但是以電池如此百家爭鳴,要達成共識應該很難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10:24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