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待轉被抓???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137459)
|
---|
現實是台北市早就開始有機車直接左轉的路段
四輪會因為看到二輪的在左轉就直接給他撞上去? 二輪的看到對向來車還是直接給他義無反顧地轉過去? 少一點四輪嘴臉 出門看看現實很重要 引用:
搭配GPS, 汽車進城自動啟動限速器限速到40km以下 :flash: |
主張機車可以直接左轉的請自行去那個什麼的....網站 (X , 真想不起來... :laugh: )
自己去發起連署啦 , 看看有多少人會支持你們 !! :think: :think: :think: 只會在這裡吵,沒用啦!!! 市長看不到,相關人員也不會理你們這群 把自由無限上綱的人啦!!! 有種選舉到了,去佔立法願啦!! 笑你們沒LP .... :tu: |
引用:
連署早就過5000人了啊 :o :o :o 不是只有佔領立法院才是表達民意,街頭抗議也是表達民意的一種 |
引用:
引用:
登輝伯亂改交通規則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就像我始終認為開放高架橋下可以左轉是很蠢的決定... 以前的交通與現在不一樣,是不爭的事實,速度更快、更危險也是事實。 但兩段式左轉有比較安全嗎?見仁見智。 那回歸到更早的問題,為什麼內側禁行機車? 當初禁行的條件或理由消滅了嗎?還是更加惡化更加嚴重? 反過來說,為什麼特定愚蠢駕駛造成的亂象要由其他駕駛承擔? 我不能認同。 這就跟...有人以安全為由,有人以自主為由爭論一樣,永遠都不會有定論。 所以,若想用取消兩段式左轉來達成廢除內側禁行機車的限制... 我覺得是癡人說夢。 事實上,一堆人騎機車都是從外側硬切內側左轉的情況下... 我不贊成取消兩段式左轉,等國人交通素養提升了再說比較妥當... 但...我認為再過數百年也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現在開放減少素質不良的人口也是可行之道... |
引用:
歡迎上下班時間到建國南路與信義路交叉口參觀... 或者市民大道左轉復興南路口... 或者忠孝東路左轉逸仙路口... 如果大家都守法排隊轉彎,上下班時間有可能要等半小時才輪得到。 所以很多人都違規佔用直行車道...造成直行車大打結。 如果這個還覺得不過癮,請到忠孝東路與復興南路的捷運站參觀。 或是南京東路與復興南路的捷運站參觀。 怎麼轉都不是大問題,駕駛人素質太糟才是問題。 但...不想辦法提升素質,取締違法,搞一堆奇怪的車種階級分類也是很弔詭的作法... |
引用:
雙向綠燈就是這樣亂,所以才需要改為單向綠燈。 |
引用:
汽車直接左轉而導致撞傷、或撞死人的事難道還會少嗎,還是你從來沒在看新聞 :confused: 當然,台灣的新聞根本連看都不值得看,如果你說你從來不看新聞的話,我也是能理解的啦 就算是汽車、也不應該直接左轉,最好的做法是全部等左轉燈才合理 至少有人還能提出單向綠燈的做法,讓市區內不分汽機車道,要轉的自己切內側車道,不轉的自己走外側,這樣大家都方便不用待轉,最多是多等一下燈號的時間而已....... |
在還沒規定待轉那個年代
一次依循著左轉燈左轉 然後接著我被闖左轉燈的汽車撞飛 機車車頭八成毀 人躺在大十字路口上沒人救我 尾椎痛到十分鐘還站不起來 這個傷經過了十年才好轉 天冷還是會怪怪的 所幸的是還不算嚴重 很多路口是沒什麼需要待轉沒錯 但是有很多地方真的很需要待轉 我認為有空間討論的啦 不過我騎機車 還是寧願待轉就是了 如果只是完全站在一邊討論或抗議是沒有交集的 畢竟我不是唯一一個被撞過的 也是一個認為待轉有時候真的很浪費時間 或許自由選擇比較好吧 |
引用:
國道外側最低時速60KM,我這台小綿羊油門催到底也能過65KM,要爭取機車和汽車相同的平等路權,我是不是也可以騎上國道繞圈圈抗議? :laugh: 汽車和機車的安全性不是同一檔次,這本來就是鐵的事實,我實在搞不懂有些人老是在牽拖汽車撞汽車也不安全,借用站長說的話: 腦袋被門夾到啦 不服氣就請他們騎機車去撞汽車,還是被汽車撞,試試看誰倒楣受傷。 沒必要爭辨的事何必拼命牽拖。 另外,個人感想,影片裡警察也沒有像抓罪犯一樣,強勢威嚇騎士接受盤查,騎士自己愛耍屌繞圈圈,讓警察盯上,警察要騎士到路邊接受盤查,騎士還要大呼小叫不配合,你是波麗士大人的話,你作何感想? 自己擺明來鬧事耍白目,硬槓警察,被押活該。 |
引用:
大哥!! 切到太右側去待轉會被要右轉的車輛擊落的!!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7:57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