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儲存媒體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20)
- - TEAC燒錄機音樂燒錄的比較?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246383)
|
---|
引用:
是的,音效卡上都有一個震盪器,所以音效卡的 jitter 由音效卡時鐘的準確度來決定,這又包括了音效卡的設計品質,對於電源是否有額外的處理,來杜絕各種雜訊,防止飄移,提供穩定精確的 clock 給 DAC 和數位輸出工作.... 我以為我已經說的很清楚了,所以用反問的手法,結果看來和我想的差很多.... ^^; 我想說的是 1. 讀出來的資料正確只是一個前提,最起碼讀出來的資料要盡量正確 2. 除了資料正確之外,數位音訊的 sample 再生時,需要以一個很精確的時間間格,譬如說 352.8KHz,每 1/352800 秒,重建一個 sample,每個 sample 和 sample 之間的間距必須相等,不能忽快忽慢。如果時間間格不一樣,即使 sample 的數值資料一樣,出來的聲音也會不一樣。 3. 這個重建的動作,由一個時鐘來指揮,這個同步的 clock 訊號,在 CD 唱盤讀出 RF 訊號後,會從 RF 當中分離出 sync clock 的訊號,跟著數位輸出一起輸出,給下一階段的 DAC。RF 訊號的 eye pattern 相信大家都看過,如果 pattern 越模糊,代表 jitter 越嚴重,雖然只要不要偏移得太過份,我們還是可以正確的判斷出資料的 0 與 1,但是波形上升與下降觸發的時間點不一樣,時間往前移或往後移,所以 clock 還是不同。資料的 0/1 我們有很大的容忍範圍,但是時間軸上的偏移,我們還是束手無策,只好用 PLL 重整。 4. 經由各種導線數位輸出,由於這個 AES/EBU or SPDIF 數位輸出的規格當初為了節省導線的數目,所以把同步的 clock 訊號和 sample 的資料調變在一起,這個傳輸方法會使 clock 易於受到雜訊影響,引入 jitter。導線裡面除了 sample 資料,還包含了 clock 在裡面,數位資料的再生除了需要正確的 sample 數值,還要有正確的再生時間,這是我要強調的。 5. 所以 DAC 接受這樣充滿 jitter 的訊號,從中擷取出 clock 訊號之後,還要用一些設計,想辦法降低 jitter,例如 PLL/VCXO ..等等。 其實以上五點,我前面都已經說過了,所以其實答案我早就都說了,只是更深入複雜的部分,例如「現今 CD 唱盤會用什麼設計,其實 jitter 已經降低得非常低了」「相對來說,導線傳輸才是大問題,有什麼新的數位傳輸規格可以解決這個問題」「jitter 對聲音造成的影響多半是諧波失真,人耳對諧波失真很敏感,jitter 太高通常聲音是不好聽,不過不同頻率雜訊產生的 jitter 會造成怎樣不同的失真,不同的 jitter 類型會造成怎樣的失真,人耳是喜歡聽還是不喜歡,要如何測定....」等等等,更深入的問題,dCS/Audio Precision/AES/EBU ...等網站上都有論文發表,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用 google 大神查詢。 這些您不自己查詢,要叫誰寫呢? :D 我寫這些的意思(讓我有不得不寫的衝動 :p ),不是想要說明用不同排線燒就一定會造成聲音的變化,事實上我也很納悶為什麼用不同排線燒,聲音會有變化;我也不懂用 IDE/SCSI 燒,會對聲音造成什麼差異。我想說的只是,過去大家都以 sample 數值資料正不正確來看待這個問題,然而其實這個問題是非常複雜的,不是我們原來所以為的那麼簡單,所以世界上才會有那麼多專業的公司、人士、組織、團體去研究,提出解決聲音變化的方法。如果我們在質疑別人之前,先想一想為什麼會有人說聲音不同,難道他們都是心理因素嗎?那麼廠商發明出那麼多新玩意、新規格、新設計,也是吃飽閒閒沒事幹嗎?這背後一定有什麼問題,可能是由於我瞭解得還不夠多。這樣就算我沒時間去研究背後的道理,我在和別人討論也不會因為和別人觀點不同,而陷於意氣之爭,就算我很納悶為什麼用不同排線燒聲音會不同,我還是不會完全推翻這個說法,因為很有可能真的是我少知道了什麼事情。 僅是如此而已 :) 引用:
是的是賣商品的網站,不過它的解說比較簡單清楚,不然其他網站會越看越複雜。 事實上其他很多在網路上找得到的資料,包括在 AES/EBU 學會上發表的論文,也多半是 dCS/Audio Precision.. 等這些賣機器、賣測量儀器的公司發表的,也只有他們這種專業人士,靠這行吃飯的才會去研究這個,所以只要寫的東西正確,不管它是不是一個賣東西的網站,都有參考價值。 如果怕被誤導的話,可以多搜尋幾個,比對參照就知道了,總不會大家聯合一起胡說八道吧 :D 還有小弟不是大大,過去也從來沒人這樣稱呼我,謝謝 :) |
引用:
謝謝,您提供了一些方向,這比用 google 茫然地查會更快~ :) (雖然很多時毫無頭緒時,還是常用 google 茫然地查) PS: 不過說真的,與這次的討論無關,很多 paper 在關鍵地方,都會哈拉哈拉含含糊糊地帶過... *___* |
引用:
大大 您講了那麼多 為什麼就是不講jitter 對DAC輸出端的影響呢??? 還有就是幾乎所有的失真都可以講說是諧波失真 那又到底是那一種呢??? 另外如果如你所講的 音效卡的 jitter 由音效卡時鐘的準確度來決定 那燒錄機不同又有什麼差呢??? 還有你講了那麼多Jitter 的來源 CD片產生的Jitter 可能早就被掩埋在其中了 引用:
他講的清楚的只有Jitter 是什麼 對 Jitter 高低的影響玩的也還是音響商人的那一套 選的DAC 也是不Reclock 的 現在 Denon 全線的 DVD/CD Player 都放了>2MB 的buffer 進去了 那根本不是一件很難或很貴的事 |
引用:
小弟不是大大。 引用:
我沒有講嗎?DAC 會用 source 的 clock,如果這個 clcok 不準,DAC 就不能在正確的時間點上動作,以"固定的"、"一定的"時間間距,重建 sample 輸出,輸出結果就會不一樣。 至於 jitter 造成的失真,我說 jitter 失真通常來說人耳會覺得"不好聽",不過情況不可一概而論,但是確定的是它會對聲音造成變化。我又說失真的類型有好幾種,造成的影響不一樣,而這部份比較深入,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查閱 google,google 上有許多論文有可以查閱,其實驗分析圖表作得非常詳盡,而且是由知名的測量儀器公司,或者知名的專業器材製造商,在 AES/EBU 學會上發表的。我還提示知名的 dCS 公司的網站,或者提到音訊測量儀器一定會知道的 Audio Precision 網站上,都有這樣的 paper 可以閱讀。我既然這樣說,就表示我讀過,所以才知道有這樣的事不是嗎?不然我怎麼會知道原來 jitter 的影響還有很多種,對聲音的變化不可一概而論,提醒大家不要認為有 jitter 的聲音一定是不好聽的聲音,只是高 jitter 的情況,通常聲音是越糟糕的。 如果對深入的部分有興趣,我已經提出這麼多方向,應該很明確的就可以找到的資料,為什麼還要問我呢,難道我提供了資訊,還要免費幫您動手翻出來,貼過來給您看嗎? 如果是 google 上找不到的,或者非常不好找的,我願意花時間寫千字、甚至寫幾萬字,詳細說明到令人厭煩的地步,去解釋一個原理,您可以查閱小弟過去寫的文章,應該不難明白我的想法。 引用:
是的,沒有差,只要能正確的抓音軌出來,甚至是抓出來存成 wave 檔,CD-R 的品質並不影響。但這是在電腦上播放的情況。前面主要討論的,是用一般 CD player 播放的情況。 我提到電腦音效卡,是因為要說明,除了數位資料正確,還有一個東西,叫做 clock,會影響聲音品質。如果只要數位資料正確,只要有 buffer 就沒問題了,那麼為什麼在電腦上讀 CD,buffer 最多次,層層 buffer,還可以反覆讀,讀到你爽為止,為什麼用電腦的音效卡數位輸出,聲音還是和 CD player 不一樣。 因為有 clock 這個因素在。 為了說明、提醒這個想法,所以我舉了音效卡的例子做為參考,讓大家去想一想。 引用:
是的,CD 片的 jitter 只是其中一個環節。 你問我影響有多大,我也不知道,前面也提過,我可以確定的是,線材 jitter 的影響相對於現今優良的 CD player 的工業技術,是要大得多了。 引用:
深入的部分,請看其他論文。 引用:
請問放 buffer 進去,對 jitter 會有什麼幫助? 頂級 CD player 的做法,前面已經提過。 |
引用:
這點小弟一直覺得怪怪的... :) |
引用:
我沒有不信大大您的話 只是希望有好的證據 您還是沒舉出兩個 Digitally similar jitter 一大一小的 signal 餵進哪一些 DAC 會有什麼不一樣的output... 這一篇是在討論燒錄機器的訊號線, etc. 對燒出來的音樂片子放音時的影響 不是線材 那該是音效區的事 現在的 RAM/fifo buffer 還沒有厲害到可紀錄 jitter 的大小 他們也是要吃clock signal 的 而且不是在source 裡的 adelies 大大和Fabio 的疑問您也可以回覆 |
說明一下好了,根據 sony 的資料 (前面貼的圖),小弟覺得從進入 DSP block 之後,所有 clock 都與前面類比的 RF 區塊無關,這個 DSP block 必須還原出原來的資料,處理錯誤,並且以內定的速度傳至他的 DA 區塊。因為他使用 1bit DAC 方式,所以 DA 處吃的時脈一定很快。
所以小弟才會對 clock 由 source (CDR) 來覺得懷疑,內部運作與 DA 處的 clock,應該由該 IC 由震盪器震出一個頻率。 另外,除了 on chip 的記憶體外,額外的記憶體可供防震功能,如: ![]() (出自: http://www.sony.net/Products/SC-HP/SG/CD/index.html) |
引用:
我怎麼畫圖給你看? :) 我幫您找好了幾篇,一篇是 dCS 的 Timing Errors and Jitter http://www.dcsltd.co.uk/papers/jitter.pdf 這裡面沒有圖,不過順便抽其中的一段 Use of a FIFO to store incoming data works in exactly the same way, by allowing a very low bandwidth in the control loop of the PLL used. It does not eliminate jitter – it is just easier to achieve low control loop bandwidths. 一篇是 AES Convention 上發表的 Jitter: Spec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In Digital Audio Equipment http://www.nanophon.com/audio/jitter92.pdf 您可以看圖,看 jitter 餵進 DAC 會有什麼不一樣的 output Audio Precision 的網站上有一篇 Fundamentals of Modern Audio Measurement 以前可以直接下載,現在好像要先加入會員,這一篇後面也有很多圖表,包括不同雜訊量、不同頻率的雜訊加入後,引發的 clock jitter,對聲音造成的變化的頻譜圖。 還有其他許多篇 paper。 我這次之所以能找這麼快,由我翻出來備份的光碟中過去下載好的 pdf,可以很快的找到當初下載的原網址,是因為我一上 google,輸入 AES 的那一篇 pdf 的檔名,jitter92,第一頁就跳出一個整理好的網頁,蒐集了相關 jitter 論文的連結,所以才會那麼快,非常感謝那位作者 該網站是 http://www.geocities.com/jonrisch/jitter.htm 裡面還列了許多 jitter 的文章,有許多是我過去不曾看過的,您也可以順便便參考。 引用:
如果你是問這個,那麼很抱歉,如前所述,我不知道為什麼換用不同排線燒出來的聲音也會不一樣,就我所知的理論,似乎不能解釋這個現象,所以我個人是存疑。當然,也許它是真的,因為我並沒有研究鑽研得非常深入(否則我應該去相關的公司工作 :p ),所以可能有些事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引用:
關於 DAC 接收 SPDIF 或 AES/EBU 的 clock,上面的論文中已有提到,或者 http://members.chello.nl/~m.heijlig...ml/PLL/PLL1.htm 我想有 DIY DAC 的人應該會比小弟更清楚,相關的討論區有許多這一類的討論,我常看到,例如 http://www.solorb.com/dat-heads/dig...1.400/D420#Msg1 |
在昨晚新發現的網站上,小弟又多閱讀了幾篇 paper,我發現我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需要向大家道歉並且更正。
由於有許多音樂界的工作人士,他們都有能夠感覺到不同 CD-R、不同燒錄機、不同燒錄倍數燒錄出來的音質有不一樣的經驗,例如 Digital Domain 網站上,Bob Katz 的這篇說明 jitter 的文章 http://www.digido.com/index/pmodule...der_page_id=28/ 最下面 "Can Compact Discs contain jitter?" 的部分提到,他可以感覺出接 AES/EBU 的獨立燒錄器,音質比接電腦的 SCSI 燒錄器差(我想這是應該的,因為 AES/EBU 接線的關係),同時他覺得那台 SCSI 4x 燒錄,音質比 1x 燒錄差。 或者像這篇 Roger Nichols 在 EQ 雜誌上的文章 http://rogernichols.com/EQ/EQ_2000_02.html 或者像這篇 http://www.johnvestman.com/digital_myth.htm 因為有許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所以便有人開始研究原因,在 1996 年的 101st AES Convention,Ian Dennis 和 Julian Dunn 發表了一篇論文,名稱叫做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onic Differences Between Numerically Identical Compact Discs" Abstract: It has been observed that CD media apparently containing identical data can have varying subjective sound qualities on replay. It is difficult to suggest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is. This paper describes an analytical study of a variety of CD media and players in an attempt to identify the differences and to isolate their causes. The research is still in progress. 我在閱讀這篇 paper 的開頭看到這一段: The most interesting question surely is: "How can the discs sound different if the numbers on them are the same?". It is indeed hard to offer a rational explanation, though many explanations have been offered. It seems from a technical standpoint that the fault must, by definition, lie in the reproduction system. A common theory is that physical imperfections in the 'pits' of the CD cause timing variations in the recovery of the EFM data, which are carried through to the player's digital-to-analogue converter (DAC). This 'sampling jitter' could cause significant audible degradation, as has been documented in [2], [3]. However, this theory misunderstands the basic architecture of the player: the timing clock of the DAC does not commonly depend on the recovered EFM data timing, but is derived from a free-running and stable crystal oscillator. The data is buffered in memory between the disc-reading electronics and the DAC. This buffer is emptied at the crystal oscillator rate, and kept half-full by varying the rotation speed of the disc; therefore jitter in the recovered EFM data should not affect the clocking of the DAC. [2], [3] 那兩篇論文是 [2] Julian Dunn - `Jitter and Digital Audio Performance of the AES UK Conference 16-17 May 1994, pp 148-166. [3] Julian Dunn and Ian Dennis - `The Diagnosis and Solution of Jitter-Related Problems in Digital Audio Systems' Pre-print 3868, presented at the 96th AES Convention, Measurements' in `Managing the Bit Budget', the proceedings Amsterdam, February 1994. (作者一樣是這兩位) 原來我過去認為的是錯的 :jolin: 這篇文章作了許多實驗,最後的結論有一段 The effects of disc-related or servo-related sampling jitter have NOT been found in either two-box or one-box players. Sampling jitter has been widely cited as a significant artifact in CD players by writers in both the consumer and professional audio fields. It seems possible that the sidebands produced by amplitude modulation may have been mistaken for the sidebands characteristic of sampling jitter modulation. 1997 年版的 pdf 可以在這裡下載 http://www.prismsound.com/downloads/cdinvest.pdf slide 有圖 http://www.prismsound.com/downloads/cdinvest.pps 有興趣的人可以下載。 所以 adelies 兄的想法是對的,小弟必須要向您道歉,請您原諒小弟的自以為是 ^^; |
你最後那一篇題目跟我們討論的最相近的
也講 CD raw signal jitter 在現在的系統上到不了DAC Plextor 是講EFM 吃的電會影響 不過那該不難處理 從 DAC 設計上去看吧 引用: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4:00 P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