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鳳凰衛視_歐洲摩托車文化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941398)

super01 2011-09-11 03:09 PM

引用:
作者lompt
對呀
別轉移焦點
這是2300W VS 1500W VS 600W的問題
所以行人被剝奪的路權依然要爭回, 這是人權問題與交通公義問題
請不要亂扯來轉移焦點~ :think:

絕對不是 2300W VS 1500W VS 600W 這樣比
汽車跟機車都是機動車輛 照日本法規 法定速度是60km 道路需求是類似的
你以為現在是100年前 路上以行人為主的時代嗎?
100年後 人可以裝機械腳 跑步巡航速度能達60mk時 我會考慮你的提案

事實上 現代行人步行中長程的需求 並沒有比機動車輛較高
現代有看過龐大步行人群 橫跨台北橋通勤嗎? 沒有阿
大群的通勤機車通過台北大橋 這很常見呦
所以 你確定要用行人2300w來說嘴?

lompt 2011-09-11 08:11 PM

引用:
作者super01
絕對不是 2300W VS 1500W VS 600W 這樣比
汽車跟機車都是機動車輛 照日本法規 法定速度是60km 道路需求是類似的
你以為現在是100年前 路上以行人為主的時代嗎?
100年後 人可以裝機械腳 跑步巡航速度能達60mk時 我會考慮你的提案

事實上 現代行人步行中長程的需求 並沒有比機動車輛較高
現代有看過龐大步行人群 橫跨台北橋通勤嗎? 沒有阿
大群的通勤機車通過台北大橋 這很常見呦
所以 你確定要用行人2300w來說嘴?


說的又不是我
每次都有人這樣轉移焦點
黨主席提的訴求耶
這可是歧視
另外腳踏車騎到50是很簡單的
我以前就是50巡航了
直排輪速度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電動腳踏車要達到更是輕而易舉

所以 你確定要用機車1500W來說嘴?

limaike 2011-09-11 08:29 PM

引用:
作者lompt
說的又不是我
每次都有人這樣轉移焦點
黨主席提的訴求耶
這可是歧視
另外腳踏車騎到50是很簡單的
我以前就是50巡航了
直排輪速度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電動腳踏車要達到更是輕而易舉

所以 你確定要用機車1500W來說嘴?

腳踏車巡航50k?

國內車隊沒有拉您入隊真是埋沒人才

還是您本來就是車隊?是的話就先說聲抱歉了

lompt 2011-09-11 08:56 PM

引用:
作者limaike
腳踏車巡航50k?

國內車隊沒有拉您入隊真是埋沒人才

還是您本來就是車隊?是的話就先說聲抱歉了


還好吧
不過我也只能在市區逞威
里程大概通常是新店到台大
或是景美到台北車站這樣子
又或是公館到政大這樣
跟我摩托車通勤距離差不多
都算短啦
之前騎上五分山
累到回不來QQ

sutl 2011-09-11 11:47 PM

引用:
作者semmy
真的是偽基也要有個限度 :jolin:

澳洲墨爾本的虎克彎,是給右彎的汽車跨越路面電車車道時,避免撞上同行不受紅綠燈管制的路面電車的解決方法。如果今天台北市所有公車專用道的路口,汽車都要兩段式左轉,自己想想有多少人會願意左轉、多少個路口會大塞車

http://youtu.be/HR_vfewWit0

:rolleyes: 汽車兩段式轉彎

不過如果有很多車要轉,交通還是會癱瘓 :laugh:

所以繁忙路口還是要用單向綠燈 :flash:

dts0069 2011-09-12 12:06 AM

引用:
作者Totenkopf
不要以為只有你們講話才是"民意"喔 :unbelief:

可是這種行動派講的話會成為"民意",我們這些嘴砲派的話就只會是嘴炮而已.:laugh:

sutl 2011-09-12 01:11 AM

引用:
作者dts0069
可是這種行動派講的話會成為"民意",我們這些嘴砲派的話就只會是嘴炮而已.:laugh:

台灣真正有行動力的計程車族群,可是很習慣癱瘓交通這項戰術 :flash:

gt3a01 2011-09-12 02:46 AM

引用:
作者小建
您的論點, 就完全是早期交通官員&學者的論點!

在民國88年, 前交通部長林豐正提到的機車管理交通白皮書中已經明白承認, 過往這樣的論點是錯的了!!

就算經濟起飛, 人民今天年收入達到3萬美金以上好了... 絕大多數的人會選擇 "至少1輛機車+1輛汽車的複數持有" 方式.

因為就便利性, 油錢成本, 點對點需求, 塞車問題, 我國地狹人稠跟住商混合區特質...
機車絕對是島國的台灣最適合的交通工具! 不然不會從民國有機車以來到現在, 機車的成長從來沒有持平或下降過.

06.23公聽會, 公視NGO觀點中... 與會學者跟官員也都難否定這個現象與事實, 如何面對機車大量普及&正視並好好規劃的課題, 才是他們目前頭大之處.

但偏偏他們目前選擇的仍是與民意背道而馳, 只會要人民在大眾運輸&機車中二選一, 而非如敝黨主張的, 以大眾運輸為骨幹, 拓建機車停車場來用機車彌補最後一段點對點...


請問有沒有比較新的版本...民國88年好像才剛推出windows 98.

現在微軟都已經出了windows 7 了... :stupefy:


至於您提到多數人在經濟起飛後,會選擇一機車一汽車...



話說我之前在台灣的公司上班時年收入約60多萬,

當時進公司沒多久就買直接貸款買車了∼連去兩公里外的7-11 我都是開車.

而機車就放在那裡荒廢∼大概一年騎不到10次。


記得學生時代騎機車覺得很苦命,還因為下雨天的晚上視線不良出過車禍(50km/hr)

如果當時我開車,也不會進醫院,頂多車子辦一次出險。

在學期間看到有錢的學生們代步工具為汽車(當然這是極少數)

但是可以看出來,人變得富裕了就會想買車...為了安全舒適,究竟誰還想騎機車?


台灣之所以沒有人一直努力的爭取路權,是否是因為這群爭取者都是弱勢族群?

弱勢族群能爭取到什麼?一百個基層員工抵得過老闆一個無薪價的idea?

如果弱勢還只是一盤散沙,那最好每個禮拜去買大樂透。


再說,

年收入三萬美金沒有很多,只是我在澳洲當打工仔的薪水....

在澳洲一般家庭的年收入基本上是四萬澳幣起跳(剛剛的更新:澳幣/新台幣 =30.613 )

至於其他歐美比較先進的國家,平均薪資是高於澳洲的。


經濟狀況仍然是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

---------------------------------------------------------------------
如果不以為然,那我們扣除經濟問題來"民意調查"

現在大家都是有錢人,戶頭有一千萬的額度買交通工具,

不做其他投資考量,單純以在台灣的交通工具需求,給各位選擇,請問閣下會選哪樣?

(1)一般汽車 (2)跑車 (3)重型機車 (4)一般125cc以下機車 (5)其他(請註明為何)

我的話會選(2) 買一台GTR !!!!...

這時候我可不會顧慮到機車比較適合台灣這樣的一個小島,

道德...? :stupefy:

sutl 2011-09-12 02:56 AM

引用:
作者gt3a01
請問有沒有比較新的版本...民國88年好像才剛推出windows 98.
現在微軟都已經出了windows 7 了... :stupefy:
至於您提到多數人在經濟起飛後,會選擇一機車一汽車...

話說我之前在台灣的公司上班時年收入約60多萬,
當時進公司沒多久就買直接貸款買車了∼連去兩公里外的7-11 我都是開車.
而機車就放在那裡荒廢∼大概一年騎不到10次。

記得學生時代騎機車覺得很苦命,還因為下雨天的晚上視線不良出過車禍(50km/hr)
如果當時我開車,也不會進醫院,頂多車子辦一次出險。
在學期間看到有錢的學生們代步工具為汽車(當然這是極少數)
但是可以看出來,人變得富裕了就會想買車...究竟誰還想騎機車?

台灣之所以沒有人一直努力的爭取路權,是否是因為這群爭取者都是弱勢族群?
弱勢族群能爭取到什麼?一百個基層員工抵得過老闆一個無薪價的idea?
如果弱勢...

台灣薪資中位數約年薪40萬,平均薪資53萬,高於平均就是前兩成的高收入。

所以你的眼界跟思考自然比一般人高,不像一般人汲汲營營於生活,而去世界各地旅遊。

機車在台灣會普及,說穿了就是機車比較便宜,適合一般人與弱勢族群購買。

SOED 2011-09-12 03:29 AM

引用:
作者sutl
台灣薪資中位數約年薪40萬,平均薪資53萬,高於平均就是前兩成的高收入。

所以你的眼界跟思考自然比一般人高,不像一般人汲汲營營於生活,而去世界各地旅遊。

機車在台灣會普及,說穿了就是機車比較便宜,適合一般人與弱勢族群購買。


不只是這樣, 你今天去距離不是很遠的地方買東西, 正常人都會選機車,

因為方便停車, 從地下室出去也比較快加上不容易塞車的關係,

就算我的收入是年收千萬, 我還是會買一台小機車作近距離代步的工具

所以我認為什麼車確實都該保有路權,

我發現不喜歡機車的族群, 通常都有一定年紀(四十~五十以上), 有穩定的經濟基礎,

同時對安全比較重視, 寧可麻煩一點也不騎機車, 倒不是全然是為了舒適跟遮風擋雨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8:36 A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