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中國功夫只是花拳秀腿嗎?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936079)
|
---|
引用:
在武俠小說裡, 撩陰跟插眼不就是連稍有氣度的邪派高手都不屑用的所謂下三濫的招式, 怎麼現在變成了中國武術的精髓要義所在, 不出這些招式還打不過人家, 看來武俠小說果然是騙很大。 :cry: 下次會不會又說在比武場上不準用淬毒的暗器, 所以打不過人家? :shy: |
引用:
說實話與其繼續延伸這種我實在不知道起頭的人知不知道他自己再講啥的說法 建設性一點吧 思考一下因跟果的問題 哪個是原因哪個是結果 是因為內容相對作秀化的的國術產生的這些說法來自圓其說進而廣為流傳 還是有聽到“國術“這兩個字就好像乩童起乩想盡辦法要凹個台階給他下的國術粉絲讓國術再這幾十年來毫無進步被其他武術拋再腦後 |
引用:
影片我本來想貼 不過我真的忘了那個外國人的名字 因為之前有點興趣 所以亂晃找到的 我會提出是因為我想討論 而不是爭論 沒甚麼幫不幫千島 因為我自己在練跆拳的時候 也懷疑這在遇到危險的時候能不能打 |
引用:
跆拳道遇到打自由搏擊的,或許勝算不大 但如果遇到完全沒學過任何武術的,或是學不夠精的,那一定綽綽有餘 而且跆拳道打自由搏擊也不是完全會輸,看誰練的比較勤,誰練的久而已 跆拳道沒有加強訓練軸和膝,也沒有變態的重量訓練 相較之下一定是比較吃虧的,跆拳道是以得分為目的,跟把對方擊倒為目的的不一樣 如果對方試煉混種格鬥技,還加了寢技進去,那幾乎是沒勝算 朱木炎也是世界級的跆拳道高手,要他去打MMA或是K-1,看看他可以贏幾場 還有一些表演性質的武術,招式誇張的華麗, 空中翻好幾圈踢好幾腳,看起來超強,上場打了就知道 不過這種武術的都去拍電影了,一般都臨演或替身,運氣好的就紅了 |
引用:
這倒是 我有幾次意外的經驗 不是打架只是鬧著玩 可是因為訓練的關係 讓我有些動作變成反射 被同學追著玩 一緊張就往背後出腳 因為那時候不小心踢到人 只是我的經驗比他多 還有動作的反射較快 有些動作都已經變成沒經過思考 不是跆拳道的問題 而是有沒有訓練 還有誰訓練的好 所以我才會覺得 不是學什麼的問題 而是誰下的苦工多 學什麼都會有機會傷人 只是誰練的好 誰就會先傷害到誰 就像拿棍和拿刀 感覺刀的傷害力比較高 但是使用的人不同 棍也不一定會輸給刀 |
|
k1, MMA 那是職業選手, 是練綜合格鬥技,
能參加的人都是體格, 反應等等都在正常人之上 為了能贏, 他們不在乎是用空手道, 泰拳, 柔術或其他技巧, 為了能贏, 他們可以花整天的時間訓練, 還有專業的訓練顧問及計畫 反之 現在玩中國武術的有全職還是根骨奇佳, 足以跟職業選手一拼的嗎 更何有門派問題, 動作發力問題, 沒辦法改善缺點, 集各家大成 各種條件都不相同, 怎麼能作比較 |
說真的 我到現在還沒看到重點也 :confused:
打擊技 最重要的"距離"和"時間"的掌握(其實跟打羽球或是桌球的fu很像 看到啥作啥反應) 這這很多跆拳道的教練也不會教... 我主要是練跆拳的就說跆拳吧 我第一個教練只有教型還有把自己身體練壯一點..比肌耐力(海陸系統的教練) 第二是有跟韓國教練學習過的 基本動作比較好 動作超快 動作原理都有說出來 (如踢都是自己身體 上半軸與下半軸的平衡- 肩與腰的相互扭轉- 如果都是由另一隻腳帶動的動作通常都會太慢-太多了 不提了...) 第三是跟甲組的國手 都是在練抓時間差(抓第一拍或是第二)與距離的掌握(直接起腳或是墊一步就可打擊隊手)或是假動作引誘等...(詳情自行去看比賽...) 想到我第一次對練 雙腳就像黏在地板上 來不及出腳就被擊倒了... 然後跟甲組練是明明就看見他出腳應該有閃開 卻還是被踢到(會拉長攻擊距離)... 對練跟練套路真的是兩種不同的事 型和套路很多都因師父的理解或是時間而變形(有興趣可看兩岸的同一套路) 而國術很多動作我想主要是為了練以後的重兵器如大刀等鋪路 -不然如馬步 弓步這對立技完全沒多大幫助 :confused: ...有理解錯誤勿見怪 引用:
說到有沒有用 有一次在外面同系學弟與人因超車發生糾紛 對方舉起手要打學弟 而我看到一個"訊號"就是手舉起來肚子是空的然後我就踢下去了 手又在舉起來我就抓起手來用"大外割"摔出去了 然後我跟對方說我不想跟你動手 對方就一直說他認識誰就騎車跑了... 我對這件事的感想是:練那麼久 幾秒就結束了... 還有打擊技在對方忿怒下是否效果不如摔技...(疼痛效果減弱) 不過隔天學弟就加入社團了 :ase (雖然好像是為****女友) 不過我現在也好久沒練了說...修身養性ing 不過我覺得allenroy0414兄要不要換看其他教練呀 :confused: |
中國武術的特點
來源:不詳 (一)寓技擊於體育之中:武術最初作為軍事訓練手段, 與古代軍事鬥爭緊密相連,其技擊的特性是顯而易見的。在實用中,其目的在於殺傷、制限對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擊方法,迫使對方失去反抗能力。這些技擊術至今仍在軍隊、公安中被採用。 武術作為體育運動,技術上仍不失為攻防技擊的特性,而是將技擊寓於搏鬥與套路運動之中搏鬥運動集中體現了 武術攻防格鬥的特點,在技術上與實用技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從體育觀念出發,他受到競賽規則的制約已不傷 害對方為原則。如在散手中對武術中有些傳統的實用找擊 方法作了限制,而且嚴格規定了擊打部位和保護護具,短 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應的變化,而推手則是在特殊技 術規定下進行競技對抗的。因此,可以說武術的搏鬥運動具有很強的攻防技擊性,但又與實用技擊有所區別。 套路運動是中國武術的一個特有的表現形式,不少動 作在技術規格。運動幅度等方面與技擊的原形動作有所變化,但是動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擊的特 性。即使因連結貫串及演 練技巧上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技擊意義的動 作,然而就整套技術而言,主要的動作仍然是以踢、打、摔、拿、擊、刺諸法為主,是套路的技術核心。它的攻防技擊特性是通過一招一式來表現的,彙集百家,它的技擊方法是極其豐富的,在赦手。短兵中不宜採用的 技術方法,在套路運動中仍有所體現。 (二)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民族風格:既究形體規範, 又求精神傳意。內外合一的整體觀,是中國武術的一大特 色。所謂內,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動和氣總的運行:所謂外,即手眼身步等形體活動。內與外、形與神是相 互聯系統一的整體。 武術「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特點主要通過武術功法和投法來體現。「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是備 家各派練功的準則,如極拳主張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形意拳講究「內三合,外三合」,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氣、骨、神內外兼修。此外武術套路在技術上往往要求把內在精氣神與外部形體動作緊 密相合,完整一氣,做到」心動形隨」,「形斷意連」,勢斷氣連」。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八法的變化來鍛鍊心身。這一特點反映了中國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倍受中國古代哲學、醫學、美學等方面的滲透和影響,形成了獨具民族風格的練功方法和運動形式 。 (三)廣泛的適應性:武術的練習形式、內容豐富多 樣,有競技對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適合演練 的各種拳術、器械和對練,還有與其和適應的各種練功方法。不同的拳種和器械有不同的動作結構、技術要求、運動風格和運動量,分別適應人們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的需求,人們可以根?Y自己的條件和興趣愛好進行選擇練習,同時它對場池、器材的要求較低,俗稱「拳打臥牛之地」,練習者可以根據場地的大小 變化練習內容和方式,即使一時沒有器械也可以徒手 練參、練功。一般來說,受時間、季節限制也很小。 較之不少體育運動項目,俱有更為廣泛的適應性,武術能在廣大民間歷久下衰,與這一特點不無關係利用 這一特點可為現代群眾性體育活動提供方便,使武術 進一步社會化。 |
中國武術起源
來源:不詳 武術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它的產生,緣起於我國遠古祖先的生產勞動。人們在狩豬的生產活動中,逐漸積累了劈、砍、刺的技能。這些原始形態的攻防技能是低級的,還沒有脫離生產技能的範疇,卻是武術技術形成的基礎。武術作為獨立的社會文化現象,是同中華民族文明的產生同步的。 武術萌芽於原始社會時期。氏族公社時代,經常發生部落戰爭,因此在戰場上搏鬥的經驗也不斷得到總結,比較成功的一擊、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傳授、習練著,促進了武術的萌芽。武術成形於奴隸社會時期。夏朝建立,經過連綿不斷的戰火,武術為了適應實戰需要進一步向實用化、規範化發展,夏朝時期的武術活動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發展:一、軍隊的武術活動,二、以武術為主的學校教育。 商周時期,商代出現了武術訓練的重要手段---田獵,商周利用「武舞」來訓練士兵,鼓舞士氣,周代設的「序」,「序」等學校中也把射卸,習舞干列為教育內容之一。相傳在周時期出現了一部中國武術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稱《易經》,「一陰一陽為之道」這本書有涵很豐富的哲學思想,對我國養生學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其「易有太級,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產生了太級學說,從此奠基中國武術體系,進入春秋戰國以後,諸侯爭霸,都很重視技術在戰場中的運用。齊桓公舉行春秋兩季的「角試」來選拔天下英雄。在這時期,劍的製造及劍道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武術發展於封建社會時期。秦漢以來,盛行角力、擊劍。隨著「宴樂興舞」的習俗,手持器械的舞練時常在樂飲酒酣時出現,如《史記·項羽事紀》記載的「鴻門宴」中「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便是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還有「刀舞」,「力舞」等,雖具娛樂性,但從技術上更近於今天套路形式的運動。 唐朝以來開始實行武舉制,對武術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如對有一技之長的士兵授予榮譽稱號。裴民將軍的劍術獨冠一時,裴民的劍術、李白詩歌、張旭草書並稱唐代三絕的美譽,可見武術作為一種文代形式已相當具有影響。 宋元時期,以民間結社的武藝組織為主體的民間練武活動蓬勃興起,有習槍弄棒的「英略社」,習射練習的「弓箭社」等。由於商業經濟活躍,出現了浪跡江湖,習武買藝為生的「路歧人」。不僅有單練、而且有對練。 明清時期是武術大發展時期,流派林立,拳種紛顯。拳術有長拳、猴拳、少林拳、內家拳等幾十家之多;同時形成了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種體系。 到了近代,武術適應時代的變化,逐步成為中國近代體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民國時期,民間出現了許多拳社、武士會等武術組織。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1936年中國武術隊赴柏林奧運會參加表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得到了蓬勃發展。1956年中國武術協會建立了武術協會、武術隊等,形成了空前廣泛的群眾性武術活動網,為武術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道路。1985年,在西安舉行了首屆國際武術邀請賽,並成立了國際武術聯合會籌委會,這是武術發展中歷史性的突破。1987年在橫濱舉行了第一屆亞洲武術錦標賽,標誌武術走進亞運會。1990年武術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屆「亞運會」競賽項目。1999年,國際武聯被吸收為國際奧委會的正式國際體育單項聯合成員,這是武術發展中的又一歷史性突破,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武術即將成為奧運項目,意味著「把武術推向世界」的雄偉目標的進一步實現!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6:51 P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