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顯示設備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9)
-   -   Panasonic1080P液晶螢幕的真相...殘酷的事實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913112)

chanp2010 2010-12-14 04:19 PM

引用:
作者weirock
不懂我的意思?
我是覺的為何有人總是要把LCD TV跟LCD分的那麼清楚?
當LCD TV所標示的解析度到了跟LCD相當的程度時~自然會有人想拿來"兩用"~
結果在使用之下時~發現它所標示的解析度根本是"標示不實"~
然後還有人說"因為你買的是電視,不是顯示器"~
搞不懂問題在哪嗎?......買的是人看"解析度"去決定要不要買的...
而不是他是 電視 還是 顯示器... :jolin:

電腦螢幕顧名思意就是接電腦,把顯示卡送出來的訊號正常顯示即可
而電腦顯卡輸出格式為紅,綠,藍,時脈信號及DDC通道(D-SUB/DVI-D皆是)
而RGB 4:4:4是無壓縮的Dynamic Range是0~255

而電視就是要各種廣電接口的訊號正常顯示
而這些接口的顏色編碼基礎是YUV,也就是亮度+色度(Y=亮度,UV=彩度)
有著不同的壓縮及損失Dynamic Range是16~235

http://zh.wikipedia.org/zh-tw/YUV
Y'UV 的發明是由於彩色電視與黑白電視的過渡時期[1]。黑白視訊只有 Y(Luma,Luminance)視訊,也就是灰階值。到了彩色電視規格的制定,是以 YUV/YIQ 的格式來處理彩色電視圖像,把 UV 視作表示彩度的 C(Chrominance或Chroma),如果忽略 C 訊號,那麼剩下的 Y(Luma)訊號就跟之前的黑白電視訊號相同,這樣一來便解決彩色電視機與黑白電視機的相容問題。Y'UV 最大的優點在於只需佔用極少的頻寬。
彩色圖像記錄的格式,常見的有 RGB、YUV、CMYK等。彩色電視最早的構想是使用RGB三原色來同時傳輸。這種設計方式是原來黑白頻寬的3倍,在當時並不是很好的設計。RGB 訴求於人眼對色彩的感應,YUV則著重於視覺對於亮度的敏感程度,Y 代表的是亮度,UV 代表的是彩度(因此黑白電影可省略UV,相近於RGB),分別用Cr和Cb來表示,因此YUV的記錄通常以 Y:UV 的格式呈現。

而一些顯示問題就來自
接口本身的限制及缺失
YUV的壓縮損失,訊號還原及補償
顏色編碼,類比>數位,數位>類比.....之間的轉換錯誤
影像處理不足or過度or錯誤,訊號處理
...種種可能,只要一個環節有問題,結果就是顯示錯誤

硬是要求以YUV為主的電視.完全相容電腦訊號
就像要求電腦營幕一定要可以
從D-SUB中輸入色差訊號一樣奇怪

這一串本來是可能成為有價值的教學文
可惜亂猜及落井下石的太多

sutl 2010-12-14 04:27 PM

引用:
作者suea
回報 Panasonic 人員來看的結果

服務人員是說這是解像度的問題 這台只有300條
更高級的螢幕有900條...應該可以改善...是服務人員說的

請有42吋的大大看看吧@@?

我有問可以不可以刷成美版的韌體..聽說有PC MODE

他說不行...

現在就是這台螢幕Panasonic認為一切正常就是

所以我也認為一切正常...

因此現在這台丟牆角.....不管他了

他說的是動態解析度,以目前電腦用LCD也沒有插黑的情況來說,大概也是300條的動態解析度。

PC Mode為何重要?因為用了這模式後,電視就會把自己假裝成螢幕,顯示卡就會把電視當螢幕來輸出訊號,這樣才不會搞錯。

Sony的圖像模式,在日規上就是寫個人電腦模式(啪蒐控)

三星跟LG在電視上似乎有內建跟電腦螢幕一樣的感應機制,所以遇到顯示卡時就會自動假裝成螢幕。

其他台灣電腦螢幕出身的廠商大多也有自動偵測機制。(其實三星/LG也是電腦週邊廠商)

日本本土的Toshiba / Sharp也有點對點模式可以直接選擇。(台規的似乎就不一樣)

weirock 2010-12-14 04:30 PM

引用:
作者chanp2010
電腦螢幕顧名思意就是接電腦,把顯示卡送出來的訊號正常顯示即可
而電腦顯卡輸出格式為紅,綠,藍,時脈信號及DDC通道(D-SUB/DVI-D皆是)
而RGB 4:4:4是無壓縮的Dynamic Range是0~255

而電視就是要各種廣電接口的訊號正常顯示
而這些接口的顏色編碼基礎是YUV,也就是亮度+色度(Y=亮度,UV=彩度)
有著不同的壓縮及損失Dynamic Range是16~235

http://zh.wikipedia.org/zh-tw/YUV
Y'UV 的發明是由於彩色電視與黑白電視的過渡時期[1]。黑白視訊只有 Y(Luma,Luminance)視訊,也就是灰階值。到了彩色電視規格的制定,是以 YUV/YIQ 的格式來處理彩色電視圖像,把 UV 視作表示彩度的 C(Chrominance或Chroma),如果忽略 C 訊號,那麼剩下的 Y(Luma)訊號就跟之前的黑白電視訊號相同,這樣一來便解決彩色電視機與黑白電視機的相容問題。Y'UV 最大的優點在於只需佔用極少的頻寬。
彩色圖像記錄的格式,常...


D-SUB跟HDMI輸出~結果都一樣了~

這是廠商自己要負責的~

如果真的沒辨法做到1080P的正常輸出畫面~

那乖乖的標上720P不就得了?

他標720P會有人說話嗎?

chanp2010 2010-12-14 04:33 PM

引用:
作者weirock
D-SUB跟HDMI輸出~結果都一樣了~
這是廠商自己要負責的~
如果真的沒辨法做到1080P的正常輸出畫面~
那乖乖的標上720P不就得了?
他標720P會有人說話嗎?

我會建議樓主
將像素編碼方式改成RGB 4:4:4試試看 **
或者使用DVI轉接HDMI
不過有人反應 以HD4xxx HD5xxx 交叉比對
HD5xxx 無反應,Dynamic Range 皆為16~235
可能是驅動或硬體bug,故像素編碼方式可能無法變動
敝人不喜用ATi顯卡,故無法測試,請換nv顯卡試試

geminiprince 2010-12-14 04:50 PM

引用:
作者weirock
D-SUB跟HDMI輸出~結果都一樣了~

這是廠商自己要負責的~

如果真的沒辨法做到1080P的正常輸出畫面~

那乖乖的標上720P不就得了?

他標720P會有人說話嗎?


覺得有點扯...

日規很清楚說了...

這一台是液晶電視..

輸出 HD 720P 顯示...
HDMI 輸入接受多種最高 1080P 信號, 但不等同1080P 輸入就有1080P輸出效果...

pc 顯示器 d-sub輸入最大支援 1366 x 768..

32型同款到了美規日規就開始規格爆走... :laugh: :laugh: :laugh:

也許日規真的不如美規跟台規... :D

42章經 2010-12-14 04:54 PM

引用:
作者sutl
三星跟LG在電視上似乎有內建跟電腦螢幕一樣的感應機制,所以遇到顯示卡時就會自動假裝成螢幕。


的確是這樣
LG的一接上電腦(HDMI1,可自動判斷直接以PC MODE運作)
顯卡偵測到的也是電腦螢幕,而不是電視
所有的設定也如同PC MONITOR一樣方便(應該是說連設定都不用)

小建 2010-12-14 05:02 PM

引用:
作者geminiprince
32型同款到了美規日規就開始規格爆走... :laugh: :laugh: :laugh:
也許日規真的不如美規跟台規... :D

就小弟內部消息所知道的是...

2010年台松賣的電漿部分, 主要是跟美規電漿走!
只是液晶部分就真的較沒深入瞭解, 不是很確定了... :ase

pk00l00760816 2010-12-14 05:09 PM

引用:
作者geminiprince
覺得有點扯...

日規很清楚說了...

這一台是液晶電視..

輸出 HD 720P 顯示...
HDMI 輸入接受多種最高 1080P 信號, 但不等同1080P 輸入就有1080P輸出效果...

pc 顯示器 d-sub輸入最大支援 1366 x 768..

32型同款到了美規日規就開始規格爆走... :laugh: :laugh: :laugh:

也許日規真的不如美規跟台規... :D



:p .....
這麼說以後要買P牌的電視
應該要以日規還是台規為準 :confused:
所以說其實日廠已經標示說這台輸出最多1366 X 768了嗎

dts0069 2010-12-14 05:27 PM

引用:
作者pk00l00760816
:p .....
這麼說以後要買P牌的電視
應該要以日規還是台規為準 :confused:
所以說其實日廠已經標示說這台輸出最多1366 X 768了嗎


如果以台灣為準,基本上產品搞到這樣的話,品牌就沒太大意義了.

因為該品牌已入境隨俗,台灣是一個怎樣消費環境?大家心裡有數.

suea 2010-12-14 05:32 PM

引用:
作者小建
話說, 灰底斜線的方式怎麼做?
小弟模擬做一個後再拍照給大家看看.....

ㄜ..就打開小畫家阿

然後填滿一個滿版灰色的底

再用黑色拉直線@@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7:48 PM.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