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颱風又要來了 請白爛大學生勿登山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737287)
|
---|
100.... :laugh:
![]() |
引用:
所以呢 該花的錢不花,死好活該 從事危險的活動本來就該自己做好安全的準備 沒錢就不要去玩 |
任何戶外活動都有其風險性
因為對它不了解 就將其污名化 只會顯得自己無知 台灣登山活動的發展可追溯至日治時期, 今日「登山學」的相關知識,絕大多數都建立在日治時期的基礎上(林玫君,2003); 從早期的探險性登山到一直延續至今的休閒性登山, 都曾受過早期日本殖民政策影響。在日治時期登山活動是甚至被視為一種榮譽象徵。 目前台灣地區粗估有4,240,550登山人口(內政部資料); 北美地區也有85,262,224左右的登山人口(北美戶外用品製造商協會資料)。現代登山活動源自歐洲, 是世界性的活動, 並非只是台灣地區的特產。 山區天候多變 有十一場午後雷陣雨 造成的危險不會亞於一場颱風 今年春節期間小弟在能高越嶺道東段 檜林保線所過夜時遇到的大雨 絕對大過平地上任何的颱風所帶來的降雨 重點在於 登山者應有正確的安全登山知識 基本上三天以上的天氣預報都只是猜測 平地都預測不準了 更何況是沒有測候站的山區 在山上遇到突變的氣候時 應該迅速找尋避難小屋 或避風處就地匝營 並想辦法與外界取得聯繫 在安全的掩蔽處等待天候轉好 台灣本島多山,三千公尺以上高山超過百座 很難要求民眾不接近山林 消極禁止並無法有效減低山難的發生 建立有系統的登山安全知識 例如北美地區有所謂的HUG-A-TREE,就是值得效法的例子 http://www.rcmp-grc.gc.ca/ccaps/hug_e.htm 並加強登山者的教育 才是治本之道 |
引用:
你的抱怨只顯示出您對登山活動不了解 今天如果有一個隊伍進行南三段縱走 縱走隊伍通常一定會有無線電甚至衛星電話 第三天聽到收音機預報有颱風來襲 有三個選擇 1.往前走要四天 2.往回走要三天以上 3.找安全避風處匝營掩蔽靜待天候轉好,並設法與山下留守人員取得聯繫 你怎麼做? |
樓上說的很對,應該建立制度,例如證照、教育訓練之類的
還有上山的該準備的裝備一個都不能少,應該要有檢查制度吧 尤其是通訊設備,這是常常被忽略的 不然這樣上山根本是在賭運氣 遇到狀況根本沒辦法解決 |
引用:
你說的是理論值啦,每年還不是會有失聯的人 :unbelief: |
引用:
:jolin: 那是人的問題......要做不做看人啦 :unbelief: |
引用:
是會有失聯的人 但原因有很多 不能一以慨之 衛星電話不是每個學校都有 因為很貴 會排擠到其他預算 所以學校購置意願低 雖然敝校有4隻 但是電話費有限額度 能用一隻就偷笑了 無線電 因為地形的關係 不通是常有的 手機 同上 連112都撥不出去 |
引用:
高山症這現象就算是晴天還是一樣會出現 跟颱風有無不是什麼絕對的關係 |
引用:
現在山區求救都改撥119和110了 引述中華山難救助協會的資料 當自己在山中登山過程當中發生山難事件,自己無法解決時,用手機播打『110』,它會自動鎖定這支手機的發話地點衛星定位座標,確定發話位置後請勿任意迅速移動位置,否則救難人員將在山中與你捉迷藏,玩的卻是自己的命。當然借助撥打『110』是用在被對方鎖定,其餘仍應靠『119』帶來山難搜救人員或直昇機之陸空搜救。個人建議消防署可與警政署達成共識,機制共享,因為不是每一個登山健行人員都會備妥衛星定位儀才去野外活動的,而往往這個佔極大比例的人們是看不懂等高線圖和使用指北針定位的,警政署這套系統應用在山難搜救作業可縮小搜索範圍,更快速的到達山難事件當事人的所在地點,在山難救助作業上可以發揮更快速更精準的救助作業,真希望這兩個單位能夠加強聯繫並對一般民眾宣導教育,活用系統,造福人群。 http://www.mtrescue.org.tw/forum/fo...=8&SubjectNo=92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7:07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