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
(https://www.pcdvd.com.tw/index.php)
- 七嘴八舌異言堂
(https://www.pcdvd.com.tw/forumdisplay.php?f=12)
- - 路上突遇F1賽車超車
(https://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1050026)
|
|---|
引用:
看起來像是轉換成電能儲存 這不是油電混和車上的東西? 是真的不理解啦 問題是可以供電多久 當一定速度之上 還可以產生效用嗎? 例如F1開到了300後 可以透過這個來快速加速到更高嗎? |
引用:
我永遠不會忘記在GT5跟GT6挑戰他是多麼壯烈的事情 GT5一整個就.... :stupefy: :stupefy: :stupefy: GT6還好一點 :jolin: |
引用:
集氣....放大絕 :laugh: |
引用:
F1的速度不到300KM? 大哥您在說笑是吧??? 今年的moto gp都飆到340KM了... |
引用:
以前的KERS只准用6秒,馬力80hp(60KW),今年的ERS可用33秒,馬力160hp(120KW),幾乎是直線道都在用了。 今年預估在Monza賽道上會比去年的極速更高。 |
引用:
其實這個東西就是之前KERS 的改良版, 碎碎念時間有點長, 簡單的說, 幾年前F1 就開始朝油電混合發展了 現在的發展只是更進一步的去利用能源 開車總會有鬆油門的時刻, 而ERS 基本原理就是在鬆油門的時候或是踩剎車的時候讓電能飛輪可以收集電力 這樣在直線上可以把這些儲備好的電力轉換到輪胎上, 現在的ERS 差不多有 120~160hp 左右的增長 至於超臨界引擎的那個功能, 嚴格來說也不是沒有, 只是以現在講究環保(?) 的風潮下 FIA 那邊限制車隊比賽只能使用多少具引擎的結果 變成每個車隊會避免使用這類縮短引擎壽命的功能 目前大家其實都還有點在摸索的階段, 所以也暫時不會這樣做 加上FIA 對速度的限制很多, 我想短時間內就算放開限制也不是那麼容易看到類似的功能 再者, 跑到那麼快, 也沒有足夠的長度讓車子發揮, 富士賽道的直線才 2.56km 長 想要看到阿斯拉那種 600km/h 的極速短時間內還是不太可能啦 ;) |
我比較好奇的是透過ERS帶動 不會跟不上嗎?
又如何和確保可以同時輸出動力到軸上呢 可能我的理解 還停留在傳統郵電混和車都是用在起步之上 |
引用:
ERS是透過齒輪組跟引擎曲軸連動的,沒有切離的時候。 ERS可透過電磁鐵的磁力變化,變身成發電機或是馬達。 |
義大利的Monza賽道
2011 在影片00:29 最高時速 331 K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Ecy1Wn_f-c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Ecy1Wn_f-c[/YOUTUBE] 有機會真的要去現場看F1,震憾感難以形容 (不過是之前聲浪大時) |
引用:
先講一點, 目前人類還沒辦法突破 車子行進中會撞到空氣這件事 所以320km/h 差不多就是一道障礙 大概這個時速左右 600hp~700hp 上下都可以達成 但是當你想要突破的時候, 差不多就是每突破 1km 的極速大概是要花上 1.8hp 跨過 350km/h 以上的話, 沒記錯大概是 每1km 要 2hp 去推 沒看威龍用了一千匹馬力但是跑到407km/h 而已, 還撐不久 現在的F1 用那個小引擎要榨出 1000hp 做得到嗎?? 也不是不可以, 只要FIA 不要在那雞雞歪歪的 就辦的到, 但是以現實而言應該不會在回頭去搞以前那V12 + 雙渦輪 的恐怖玩意 那麼轉個方向, 極速很難以突破實用性又低 (在賽場上其實是這樣也沒錯, 一般生活裡是車商用來宣傳用的工具) 不如快一點達到那極速, 油電給了很好的答案, 馬達的出力特性完完全全跟傳統的引擎不同 沒有那個需要蓄力的過程, 所以油電的賽車自然成為現在的趨勢 更何況在賽場上, 我那怕出灣能比後面的車子能快0.1秒全油門 42圈下來就是 4.2秒, 比起複雜的機械還有沉重的周邊 輕量的馬達無可爭議的成為新的寵兒 ;) |
| 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8。 現在的時間是03:09 AM. |
vBulletin Version 3.0.1
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